好教育要抵达哪儿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p2002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然,教育是有目的的生命活动。而目的,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抵达。这就意味着,教育要真正发生,是要抵达的。那么,好教育要抵达哪儿?为何要抵达那里?如何抵达那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有助于明晰好教育的方向、前行的路径和行走的姿态,以及到达的境域。
  好教育要抵达心灵
  好教育的抵达是一种心灵的抵达,因为好教育要润泽心灵的成长。心灵是生命最柔软的地方,是教育发生的“场”,是教育发挥的“力”,是教育指向的“靶”。所以,好教育要在心灵上进行深耕细作、播种芳香,以焕发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高雅之情操、坚强之意志、宽广之胸襟、远大之志向、批判之思维,以及正确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好教育要帮助学生洗掉心灵的浮尘,修炼一双明净而坚强的生命之眼,使之无论是收获成功还是经历失败,无论是拥有健康还是遭遇病患,无论是地位显赫还是身处低微,都能坚守为人之善念,都能秉持人性之善光,从而给人以温暖,给己以力量,进而在生活的风雨雪霜中端端正正地书就一个大写的“人”字。
  要做到这样,教育要指向心、读懂心、打开心、润泽心和成长心,要让心之力量集聚起来,心之光芒散发开来,心之真、善、美、诚、忠、信生长出来。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良心、真心、爱心和事业心,陪伴、呵护、唤醒和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从而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进而实现心之和谐。
  好教育要抵达思想
  好教育的抵达是一种思想的抵达,因为教育要启迪智慧的生发。于个人,思想既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又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决定了一个人心田上的智慧长相,是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表征。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于学科,思想是学科固有的本质属性,能够反映学科知识实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对学科学习、学科教学、学科应用和学科发展等有着指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基本理念、原理或规律。于教育或教学,思想则是指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
  在教育视域里,思想最育人,思想最致远。只有抵达思想的疆土,教育才容易迎来至美的鲜花。如果没有思想的浇灌,那么教育的土壤就难以肥沃,甚至变成荒漠;如果没有思想的铸魂,那么教师的肩膀就难以宽厚,甚至只能变成“传声器”;如果没有思想的润育,那么学生的成长就难以高远,甚至会变成“装水瓶”。
  怎样让教育抵达思想?主要做法有三:一是学校需要形成自身的办学思想体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应提炼并根据自己的教学主张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和评价教学;三是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汲取学科思想的慧光,不断指引学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从而形成自己的主见。
  好教育要抵达文化
  好教育的抵达是一种文化的抵达,因为教育要传承文化的精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可见,中国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当下的传承,让古代圣贤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把教育照亮,把生命滋养,并成为我们身体中流淌的中华民族之精神血脉和文化气象。
  教育是铸魂强根的事业,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忽略文化。即教育不能忘本,不能没有根。历史是通达今天的阶梯,而文化是教育的根。在某种意义上,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的文化。正如德国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独特使命和价值,在于其能够为人的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
  这表明,不论为人为师,还是为教为学,都不能“过河拆桥”,都应传承和发展文化之“绿水青山”。唯有这样,教育才拥有自己的“金山银山”。所以,教育要从文化的高度为国家和民族固根、正根及强根。即教师要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中国立场、中国心、中国志和中国魂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好教育要抵达生活
  好教育的抵达是一种生活的抵达,因为教育要根植生活的现场。生活是教育细胞的内环境,是承载教育生命的沃壤。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所以,教育要抵达生活。
  抵达生活的教育,在这里主要是指要抵达师生正在经历、经营的生活现场,并指向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生命在场,既鲜亮又充满磁力,能把学生吸引。这样的生活,教育在位,既鲜活又充满张力,能催人奋进。这既需要教育深入地扎根于现实生活,又需要教育深度地融入现实生活,还需要教育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现实生活。
  在我看来,生活不仅是教育最大的舞台,而且是教育最好的教材,还是教育最佳的作业。在育人时,教师应根植师生彼此的生活,依托本地、本校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事件,以及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径,指引学生学会关注自身的生活,能够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过上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
  好教育要抵达发展
  好教育的抵达是一种发展的抵达,因为教育要指向未来的殿堂。发展是通往未来彼岸的桥梁,是检验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方面,好教育要促进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好教育要实现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蓬勃发展。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教育面向未来,教育支撑未来,教育成就未来。教师要为未来而教,学生要為未来而学。而发展是到达未来最好的方舟、最佳的舵手和最强的引擎。是故,教育要抵达发展。即教育要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习得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品格和关键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得以润泽,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开启,人格得以健全,素养得以形成,从而能够致良知、知美丑、识善恶和辨真伪。
  抵达发展的教育,需要有预见性和理想性。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要懂得这种“向往”,修炼一双伯乐之眼,用对未来的预见和前瞻,引领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未来之社会和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教育面临的现状是家长、教师包办太多,各类辅导班、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和大脑都塞得满满的,大多数孩子是被迫学习,但学习有无真正发生却没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被迫学习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次无意敲动键盘,搜索到散文《家园》,“无论行走的路途多么遥远,我终归要回到魂牵梦绕的那片故土……一定要拥抱和融进多少次梦中的家园”。我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每当一
在午饭时间,小六班的三名教师还在忙碌着,小朋友们也在等待着美味佳肴的到来.但就在孩子们自主取餐时,突然传来了小明的哭喊声.三名教师急匆匆跑来,发现小明躺在地上,头部流
期刊
疫情之下,学校教育的挑战rn线上学习时间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矛盾 疫情期间,学生需要通过电视、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观看教学视频.2020年4月2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 《儿童青少年
期刊
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理解能力的差异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因而,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学”.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
期刊
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的肆虐,为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学校延期开学,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都从“面对面”变成“线上云端”.云端教育,泛指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可
期刊
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一定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国民素质,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等等。但与文化相对应的'武化'同样重要。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
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受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采
期刊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同阶段往往会因为外在因素及自身目标追求的不同,内心世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中年教师表现非常突出:有些教师因为家庭、疾病、教学能力不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