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更加受到大家的关注,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作过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不厌其烦的分析教材,肢解教材,老师大讲特讲,学生昏昏欲睡等现象层出不穷。再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简要分析,并就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浅薄一些看法。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长期以夹,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这种思想使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讲解,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文本对立的“二元”教学模式,但是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
  阅读的本质是“读”。“读”是一种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作者潜藏于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所以当我们调动情感体验作品,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聆听作者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获得灵魂的洗礼。所以这就要求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直面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作品不断思考、创新,作品的意义在自主阅读的对话过程中生成,发现作者,发现自我。然而,我们普遍采用的“二元对立”教学模式却严重地背离了阅读本意。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十几二十个问题下来,课文解析完毕,中心水到渠成,自己不禁得意非凡。事实上,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教师连珠炮似的向学生发问,学生只有招架之力,无还手之机。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十几二十个问题下来,课文解析完毕,中心水到渠成,自己不禁得意非凡。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意味着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不能与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领会学会学习的时代精神,我们常常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学生的学要顺应教师的教,最终,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学得反而太少了;教师讲得太好了,学生学得反而差了;教师能力太强了,学生能力反而弱了,这看似悖于常理,却又在情境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创新去了哪里?学生的发现、感受、思考、拓展都去了哪里?一节课后,再一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一头雾水,岂不是语文的悲哀?
  2、在教学中肢解教材。由于受到信息及条件的限制,很多老师以教材、教参为中心,以致于教参牵着教师的鼻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且大多数老师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整体把握,使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有限。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索,发现,而把所谓的"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比如同桌探讨,小组讨论,乍一看,课堂上热闹非凡,唧唧喳喳,而且还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而实际上学生又讨论了些什么出来了呢?阅读教学不是不能运用各种新方法,新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用的科学,用得有目的,用得有效益,只是为了追求"花样翻新"而盲目运用,不是创新.
  4、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其实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5、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使学生阅读的太少,并且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现在的学生学业任务又重,练习册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上各种辅导班,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与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语文不应只局限于小课堂内,封闭的教学空间只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教学方式,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
  3、教师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①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项链》、《雷雨》等课文,都可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学自演。
  ②以点带面”式教学。可抓住全文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并以之为内核,辐射到文章的各个环节。如《巴尔扎克葬词》可抓住“天才”一词,进而发散至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这对于线索明晰的文章特别适合,又如《故都的秋》可以整合成五幅画面一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一一赏来。
  ③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我在讲解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也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屋并不存在,只是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④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4、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小问题:
  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当然这也同样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教师切不可对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理解一棍子打死,或在教学中只重共性忽略个性,进行越俎代庖的灌输和讲解.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所以应当力求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学习.再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刊、报纸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阅读量。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 “导”上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一种培养。又如: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随时翻阅词典,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其他文献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探索的问题。如何提高差生的地理成绩,是我们广大地理教师研究的课题和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差生的地理成绩呢!  一、课前细致的准备,课上有序的教学环节  我在课前的准备,不仅是做好知识内容的准备,关键在于考虑课堂上各教学环节的设计,将讲授内容、巩固内容等划分为几个环节,确定好每个环节所需的大致时间,还会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
期刊
【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情境、兴趣、激励、成功  所谓“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
期刊
【摘要】为什么同在一个班,一同成长,同样的教师教育下,有的学生学习物理很轻松,成绩优异,而有的学生学习费劲,成绩平平呢?其实,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智力水平是相当的。除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之外,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头,也就是不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主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学习能力 培养 物理教学 观察 实验 教学方法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
期刊
语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课前精心准备  1、整合资源,研发、创生语文课程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把师生都喜欢
期刊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小学数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
期刊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在由应试教育转化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找到一条切实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笔者对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
期刊
计算是小学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一直是个大问题。不少高一新生入学时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可没多久,部分学生入学时的新鲜感全无,觉得英语困难重重。于是,这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继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对其学习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如何使高一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呢?这将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即切实抓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可以从以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由传统课程体系向现代课程体系转化的标志。它不仅在内容结构、课程目标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而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转化,更区别于旧有的教材体系、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者,我认为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不断深化,当前亟待审视和正确把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