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样,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让数学服务生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 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一、出发于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一位教师在執教“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适逢当地即将举办中国十大民俗风情旅游之节一的溱潼会船节,教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溱湖的美丽风光,激起了学生前去旅游的热情,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旅游前应新任务购买哪些物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富有生活情趣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两组数量关系,同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教者在课堂上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告诉他们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观察学校新建的一块长方形花圃,然后提出要在花圃内铺上草坪,该购回多少草皮?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地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课后不少同学还去丈量了草坪的长与宽,并算出了应购买的草皮的面积,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学好数学的用处可真大。
二、还原于生活现实,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将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现实,课堂上常用的有画线段图示意,出示教学模型等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数量关系。但如有可能将数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让两名学生在教室内演示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省去了教者许多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牢牢掌握了这几个概念。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我一改以往死板的生搬硬套,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他们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跳绳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通过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探索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
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让数学服务生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与生活有联系的题目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我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客厅的面积,第二天课上汇报时,不少同学不但算出了客厅的面积,而且拿出了自家客厅的示意图。有一个同学因为客厅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没法计算面积,大家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献计献策,最终通过分割成两个长方形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帮助他算出了客厅的面积,通过这道课后延伸题目的探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搞好数学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学生应用了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位教师在执行“旅游线路设计”一课时,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旅游城市的景点,门票价格,旅游线路等,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旅游线路怎样安排最为合理和实惠,最终结合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确定了旅游方案。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利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收集信息,作出判断,进行决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本领。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市东夏镇崔王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活 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把数学知识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经验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生活的数学魅力。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一、出发于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一位教师在執教“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适逢当地即将举办中国十大民俗风情旅游之节一的溱潼会船节,教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溱湖的美丽风光,激起了学生前去旅游的热情,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旅游前应新任务购买哪些物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在富有生活情趣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两组数量关系,同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教者在课堂上可以先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告诉他们只有通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解决,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引出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观察学校新建的一块长方形花圃,然后提出要在花圃内铺上草坪,该购回多少草皮?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地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课后不少同学还去丈量了草坪的长与宽,并算出了应购买的草皮的面积,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学好数学的用处可真大。
二、还原于生活现实,增强学生理解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材是众多前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间接经验,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处理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矛盾,莫过于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实践,再现“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找准理论与实际的衔接点,将生活情节有机渗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内涵,使学生学会透过教材产生对生活的联想,通过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将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现实,课堂上常用的有画线段图示意,出示教学模型等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和数量关系。但如有可能将数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学生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让两名学生在教室内演示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省去了教者许多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牢牢掌握了这几个概念。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我一改以往死板的生搬硬套,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他们一分钟内可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跳绳的次数,写字的个数、朗读课文的字数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容易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通过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探索于生活实践,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水平
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让数学服务生活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意识地布置一些与生活有联系的题目进行课后拓展延伸。我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回家测量并计算客厅的面积,第二天课上汇报时,不少同学不但算出了客厅的面积,而且拿出了自家客厅的示意图。有一个同学因为客厅不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没法计算面积,大家在课堂上积极讨论,献计献策,最终通过分割成两个长方形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帮助他算出了客厅的面积,通过这道课后延伸题目的探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搞好数学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学生应用了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一位教师在执行“旅游线路设计”一课时,课前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旅游城市的景点,门票价格,旅游线路等,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旅游线路怎样安排最为合理和实惠,最终结合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确定了旅游方案。同学们深深地认识到,利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收集信息,作出判断,进行决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本领。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市东夏镇崔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