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对邵飘萍的新闻采访艺术进行分析,以期给当今新闻记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邵飘萍 采访艺术 启示
  
  邵飘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在他14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办过报纸和通讯社,当过记者、编辑、主笔和社长;善于写新闻、通讯、时评、社论、专电等各种新闻体裁的文章;他既有丰富的编辑、采访经验,又有经营管理报业的才能,是民国初年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他的新闻理念,在中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之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敬重,1923年任教育总长的汤尔和评价:“中国有报纸52年,足当新闻外交而无愧者……仅得二人,一为黄远生,一即飘萍。”他赞赏邵飘萍的采访“发问不多,使言者无所遁饰,亦不能自己。①张季鸾也曾称赞他:“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②
  邵飘萍在新闻采访艺术方面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思想和主张,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新闻采写观。因此,学习与研究邵飘萍的采访艺术,对于新闻记者提高新闻采访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1923年邵飘萍根据自己的教学讲义,“愚则讲述新闻记者外交术,专研究探索新闻材料之方法”。撰写出版了被称为中国新闻采访学奠基之作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对自己的采访经验的介绍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详细地介绍了许多新闻采访的方法,总体而言,他的采访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铁肩辣手:我为正义狂
  
  谈到邵飘萍的采访艺术,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他“视死若休”的勇敢无畏的精神。他认为记者应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他以“铁肩辣手”当座右铭,亲笔书写,悬挂案头。他办报纸痛斥军阀政府反动政策,反帝反封建,卓厉奋发,而又饱尝曾经逋逃、羁囚、流亡,以致以身殉报。即使在采访中,他也不畏艰险牺牲,富有献身精神。1912年邵飄萍担任《汉民日报》主笔,后来又主持了笔政,在此期间,他不为权势左右,不为利禄所诱惑,不怕得罪政界要人,不怕牺牲,勇敢揭发贪官污吏,因此被捕了三次,坐了九个月的牢,出狱后他东渡日本,在日本他揭露了袁世凯的卖国阴谋,反对二十一条,引起了当局的注意。1915年回国后,他为《申报》等撰稿,抨击袁世凯的专制政权。1918年创立《京报》后,他以此为阵地,对军阀的压迫无惧无畏,主张为民立言,严厉抨击当局政府,因此报馆被封,迫使他第二次东渡日本。段祺瑞政权垮台后,他又回京复刊《京报》,坚持以往的风格。揭露批判北洋军阀政府的罪恶行为,为此他被军阀所杀害,为新闻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6月率“辫子兵”进占北京,7月被段祺瑞击退。两军激战时,被辫子兵控制的北京电报局禁止向外发新闻稿。为了及时把北京战事消息发往《申报》,邵飘萍从北京赶到天津发电。行至丰台时,被夹击两军之中,几乎死于流弹之下。事后他说:“至今思之,犹为心悸。若果死,则责任心命我不得不死也。”在军阀混战,南北政权抗衡时期,邵飘萍能够在瞬息万变,危机如垒卵的险境中游刃于上层,左右逢源,足见他的胆略、计谋和采访技巧之高超。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应该效仿邵飘萍,具有他那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广交泛游: 朋友多新闻好写
  
  我们知道,记者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交际圈很广泛,能够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交际广泛,才会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也才能够采访到更多的人和事。邵飘萍曾说过:“夫交游广则品类不一,上至最高当局国务要人、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资本家、奸人败类、以至卑官小吏、舆夫走卒、皆外交记者所可与接触之人物,外交记者心目中绝无阶级之观念,惟以如何乃可尽其职务为交际活动之目的。”③他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闲谈时风趣机敏,其言滔滔,新闻脑总在紧张地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状若木鸡,静穆又如处女”,倾注整个身心。他写作不择条件,常常在酒楼饭馆,在政府要地,在采访现场一挥而就。这一切都赋予他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各阶层的人。”④因此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他正是凭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凭着自己与各层人士多年的交情,挖到自己想要的新闻的。这主要源于邵飘萍认为新闻应该独立、无阶级性的观念,他说,在采访中,要既无敌友概念,也不以道德为交际标准,只看对方是否与新闻有关。当然,这样一种没有是非的交友标准很容易使人随波逐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交友标准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圆滑而没有原则性的人。实际上,邵飘萍却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虽然与各阶层的人都来往,但是他认为应该保持思想、品德的独立,使人人视为可亲,而又视为不可侵犯,他很懂得把握分寸。他强调“谦恭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⑤加上他出手大方,讲排场,重交情,因此耳目众多,甚至于能使那些老于计谋的官僚政客对他丧失警惕,在高谈阔论中吐露机密。如:“愚某次在北京饭店宴请全体阁员官府院秘书等,个人兴致勃然,无所避忌,吐露重要甚多之消息。愚预备电报纸于隔室,令两脚踏车守候于门外,随得随发,宴会未终,而各种消息已达于上海。越两日阁员见上海《申报》披露许多重要电报,为之跃然,亦一有趣事也。”⑥“故外交记者之活动,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如与有个人的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吾人不视彼为国务院总理,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⑦可见,邵飘萍非常地注重交游,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众多的朋友才使得他能采访到许多的独家新闻。作为当今的新闻记者,网络的发达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新闻素材,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自己的交际范围,相反,我们更要像邵飘萍那样拓展自己交际圈,为新闻事业服务。
  
  三、心理控制:我能读懂你的心
  
  所谓的“控制”,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改变条件,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⑧新闻采访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采访对象是否配合采访、是否乐意向记者提供真实而有价值的材料。因此,掌握受访者的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而邵飘萍恰恰非常善于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控制”。他常常在采访中围绕特定的访问任务、目标,有意识的“改变条件”,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使采访顺利进行的目的。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有时只是一面之交,因此第一面的印象是重要的。他很重视对方对记者的直觉印象以及心理反映。如记者的衣着、言谈举止是否可以使对方产生好感、甚至是信任感,因而乐于与记者配合完成采访任务等。邵飘萍在记者的外观方面曾做出如这样的要求:“容貌要整洁与高尚,使人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须发冠无过旧之怪状,尤当避纨绔子弟之作风”。这种仪表上的要求正是迎合受访者心理需要而制定的。“一望而为正派之人、避纨绔子弟之作风”是为了缩短受访者与记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受访者心中建立安全感,这样,受访者更容易畅所欲言。在言谈举止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外交记者对人之交际态度,须和蔼庄严、机警、沉着兼有之。和蔼令人可亲,庄严令人爱敬而不轻视;机警令人知其不可欺;沉着令人知为勤恳笃实,对人毫无恶意。”同时,“记者又必须了解不同阶级、阶层、党派、职业的采访对象在特写环境中,对事件的态度、反应,揣摩他们的心理,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配合记者的采访。”“故外交记者之活动,不可不多结识个人朋友,如政界之重要人物。如与有个人的友谊,谈话之顷,彼此皆无资格之障碍(如与国务院总理谈话,吾人不视彼为国务院总理,彼亦不视吾人为新闻记者),则必能打破若干秘密与嫌忌。”这也是邵飘萍利用朋友之间无戒备的心理特征达到采访的目的。“当黎段争衡,院府风潮正烈之日,有一次段氏忽辞职而赴天津,政界陡起极大风波,而外人均莫测此事动机何原因而致此。段既赴天津,各方纷纷赴京挽劝,黎亦表示尊重内阁,段乃奏凯回京。其时已为晚间十一时半……将此项详情插入要闻栏内,第二日报遂售罄,引起阅者之极大兴味,设使当时稍无勇气,即错过机会矣。”⑨邵飘萍这里也恰好利用段祺瑞欲借报纸发表见地、炫耀胜利的心理,深夜求见,所以一举成功。又如:“继又泰然与谈他事,由近而远,由小而大,似绝无探听新闻之意,且凡事不持异议,不示意见,皆作首肯之态度,俾得尽言。吾人胸中,自有经纬,取舍井然,双目炯炯,注视其面,以察所言之诚伪,以表高尚之敬意,纵知其误,当时绝不说破之,其欲言不言,半吞半吐之语,尤其加当注意,即或擒住问之,勿令逃逸。”由此,可以看出,邵飘萍对于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善于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达到采访目的。这种“心理控制”的娴熟技巧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启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涵盖了记者采访作风、采访思想、采访技巧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记者,时光流转,邵飘萍先生的大家风范仍然泽荫着后人,不得不令人敬服。在竞争较为激烈的当今社会,新闻记者要准确迅速地发现、捕捉和挖掘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其采访技巧必须相当灵活娴熟。“新闻采访是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艺术,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它仍有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⑩新闻记者应该在学习和继承前辈的经验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新闻采访艺术。■
  
  参考文献
  ①、④分别引自孙晓阳著《邵飘萍》[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6页、第9页。
  ②黄瑚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③、⑤、⑥、⑦、⑨分别引自宁树藩等编著《新闻文存》[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第388页、第401页、第390页、第435页、第394页。
  ⑧金观涛、华国凡著《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第10页
  ⑩张石峰、郝全梅《邵飘萍的采访艺术探微》,刊载于《科学之友》[j],2006年11月B。
  (作者: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重庆市畜科学院日前传出好消息,该院培育的全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識产权的人源化抗体小鼠已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有力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所谓人源化抗体动物,是先通过技术手段敲除动物本身的抗体基因,然后再向动物导入人类的抗体基因,从而使动物能够产生全人源化抗体,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人源化抗体小鼠是开发全人源抗体药物的核心工具动物,也是开发全人源抗体药物的战略资源型动物。  人源化抗体小鼠主要用
10月30日中午,江苏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孔祥清教授开出了第一张网络就诊处方单。    与孔教授进行视频咨询的患者,是来自江苏省句容市的谢先生。57岁的谢先生10年前便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他十分担心的是近期血压波动的问题。看诊10分钟后,孔教授的建议让谢先生吃了一顆“定心丸”。  互联网医院操作并不难,患者只需要登录该院的官方网站,进入“互联网医院”界面就可以注册登录并
心碎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通常由悲痛或震惊所引发。会引起胸痛、憋气、呼吸短促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心源性休克。但据美国媒体11月6日报道,最新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以往的认识不同,开心也可能导致心碎综合征发作。    研究人员针对全球1750名心碎综合征患者开展了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其中485名患者(以绝经期女性为主)是在经历过明确的情绪触发后出现的心碎综合
今年38岁的杨秋是单位的文秘,只要上班就在电脑前埋头工作,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坐在那里半天不动。久而久之,杨秋感觉脖颈酸痛、僵硬,低头时间长了,会有疼痛感觉,用手揉按后疼痛稍有缓解。有人告诉她,她虽然年轻也可能患上了颈椎病。果不其然,经过医院确诊,她的颈椎病如果任其发展,颈部酸痛有可能放射到肩部和两臂,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杨秋吓了一跳。    如今,原本属于老年病的颈椎病,在中青年人群中
未来的我们  撰文/常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高二年级) 指导老师:边冬燕 绘图 /飞飞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我们这次交流大会。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地球首位‘未来使者’!”掌声如雷,伴随着阵阵欢呼声,我们迎来了地球首位从未来“穿越”回来的人。  一个月前,某大学的教授提出了轰动一时的“时光机理论”。即若是时光机真的在未来被发明了出来,那么未来的人们将会乘坐时光机回到现在。可遗憾的是
关键词四 影响·反响    1.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目前,学校的一些教育科研方式大都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成为与教师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衍生物,而让教师在博客上写教育反思、教育随笔能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主人,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工作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自觉地发挥能动性,积极投身到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创造性的工作中。  有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的专
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一个男人百无聊赖地坐着,他旁边是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但这个孩子一路上都显得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不停地看着窗外,像是寻找着什么。男人心里很纳闷:这么小的年纪能有什么心事呢?男人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开始读起来,显然他不想再琢磨这个孩子的举动。但是,过了一会儿他禁不住抬头又看了一眼,小男孩把脸紧紧地贴在了窗户上。他想小男孩肯定是在克制自己不要哭出来。男人试图问问发生了什么,“我能帮你做些什
摘 要:“诺斯悖论”从属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中的制度创新理论,描述的是国家与经济发展间复杂且矛盾的关系。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也存在“诺斯悖论”。政府购买服务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给以体育社会组织财政保障、活动空间、合法性资源;与之同时,也是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羁绊,致使体育社会组织主体附庸化、服务低效化、发展异化。究其根源,政府行为内在复杂逻辑张力之生成、规则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卡纳根分校健康与运动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运动时,听振奋人心的音乐不会感觉那么累,即使对于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首先让一组英国成年人听16首快节奏歌曲,让他们选出感到最振奋人心的3首歌曲,并将其用于此项研究。随后,24名参试者在三种不同环境下(听振奋人心的音乐、播放其他音乐和没有音乐)完成了3个回合试验,每个回合持续1分钟的高强度间歇式训练(交替进行20
【摘 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精确核算产品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多采用完全成本法,虽然简便但是存在计算粗略、成本不准确等许多弊端;而基于作业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多阶分配可以提供与成本核算有关的精确信息,有利于企业管理层的成本及价格决策。文章从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发展及变动成本法的产生、发展入手,通过相应的案例,阐述了多阶作业成本分配的程序和变动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分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