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些共同的革命精神,站在长久执政,实现革命转变的历史高度,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他意味深长地对同志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他充分预见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将是一场时间漫长、难度空前的“赶考”,“考个好成绩”需要全党同志长期不懈牢记“两个务必”。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则是这场“赶考”的继续。而且,这场继续进行的“赶考”的主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跳出历史的周期律,带领人民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不能一如既往地弘扬西柏坡精神。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进入新世纪,霸权主义仍然威胁世界和平,敌对势力没有放弃“遏制中国”战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趋错综复杂,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待根本解决。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进一步需要通过弘扬西柏坡精神更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抵御风险和挑战。
其二,“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率领人民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征程曲折漫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构筑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厦。
其三,“考生”状况发生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整体新老交替已经基本完成,“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党领导干部队伍的主体。与前辈相比,他们既具有文化素质较高、改革创新意识较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等长处,但也缺乏对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极端重要性、必要性深刻体验的明显缺陷;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丢弃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滋长。
党的队伍状况这些重大变化表明,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适应复杂的“赶考”环境,当好遵守“考场”规则的“考生”,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即执政能力,答好时代发展提出的“考题”,以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富裕、民主、文明与和谐的优异成绩,不断向人民这个最有权威的“考官”交出满意答卷。
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他意味深长地对同志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他充分预见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将是一场时间漫长、难度空前的“赶考”,“考个好成绩”需要全党同志长期不懈牢记“两个务必”。
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则是这场“赶考”的继续。而且,这场继续进行的“赶考”的主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跳出历史的周期律,带领人民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官”仍然是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评判“考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而决定考生成绩优劣的,仍然是我们党是否具备让人民满意、拥护、高兴、答应的执政能力,能不能一如既往地弘扬西柏坡精神。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赶考”环境、考题和考生状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一,“赶考”环境更加复杂。进入新世纪,霸权主义仍然威胁世界和平,敌对势力没有放弃“遏制中国”战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进入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趋错综复杂,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有待根本解决。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进一步需要通过弘扬西柏坡精神更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抵御风险和挑战。
其二,“赶考”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率领人民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使命神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征程曲折漫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依靠群众、团结统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构筑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厦。
其三,“考生”状况发生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整体新老交替已经基本完成,“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已经成为党领导干部队伍的主体。与前辈相比,他们既具有文化素质较高、改革创新意识较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等长处,但也缺乏对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极端重要性、必要性深刻体验的明显缺陷;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丢弃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滋长。
党的队伍状况这些重大变化表明,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适应复杂的“赶考”环境,当好遵守“考场”规则的“考生”,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即执政能力,答好时代发展提出的“考题”,以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富裕、民主、文明与和谐的优异成绩,不断向人民这个最有权威的“考官”交出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