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月之逝,疾如穿梭。栉风沐雨中,坐落于北京市顺义区最东北部的一所农村小学——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已经走过百年的沧桑岁月。一世纪沧桑,一世纪荣耀;一百年求索,一百年搏击。在这里,众多莘莘学子开启了新的人生航程,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在这里,一批批优秀教师兢兢业业,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龙湾屯中心小学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超越,积淀了鲜明、丰厚的学校文化,在“自主合作奠基七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引导下,各项工作稳定、规范开展。他们以教师队伍建設和学生素养提升为抓手,关注教育教学质量,谋求学校发展。同时,他们着力开发学科和社团建设,激发师生潜能,搭建师生发展舞台,为师生精彩人生奠基。
搭建平台,点亮教师精彩人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曾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基于此,龙湾屯中心小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构建“金字塔”式市、区、校三级教师发展梯队,点亮教师精彩人生。
团队建设,搭建教师和谐发展平台 大雁能够飞越千里,不是因为它自己本身有多么的强,而是因为它们团结起来,目标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让它们达到了独自所难以实现的迁徙。而在一所校园里,教师就像大雁,团队就像雁群。如果一个团队能够像大雁一样共同努力,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为了打造一支具有大雁精神的优秀团队,心系教师发展的张炎校长为全体教师作了“大雁精神”报告,赠送给每位教师一本《大雁精神》,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反思,并提炼出大雁团队的五种精神,即团队协作、细致分工、目标一致、服从领导、自我牺牲。与此同时,该校开展了干部大课堂,每周一以教育教学为内容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日常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全面发现教师显性和隐性事迹,每周采用“榜样播报”的形式将教师榜样事迹进行播报。经过长期的坚持实践,该校的团队建设改变了教师的心态,纠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了团队的发展意识,营造了工作积极认真、团队相处和谐、人人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聘请专家,搭建专家专业引领平台 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为了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教改信息、教学方法,龙湾屯中心小学制定规划、培养优秀、以点带面,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促进全体教师发展。该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和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与该校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为教师进行认知把脉,从而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该校还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青蓝工程,搭建骨干、青年成长平台 龙湾屯中心小学重视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的发挥,成立了数学加油站学科团队,骨干带领教师们共同梳理知识体系,分析重难点,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以点带面促进发展。不仅如此,该校还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他们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每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或校级骨干,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分析教学问题、寻找发展瓶颈、确定发展方向,通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发挥学校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效果。
叙事研究,搭建学习、交流、共享平台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龙湾屯中心小学把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他们通过教师自学、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讨、网络教研等形式,紧紧围绕学校小策略研究和教学目标、学生意识、有效设问三大教研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教师搭建智慧共享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不懈地努力,龙湾屯中心小学打造了一支精业、勤业、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以独有的活力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该校已有1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8名顺义区骨干教师、1名顺义区百优班主任、1名中学高级教师。
社团建设,奠基学生精彩人生
龙湾屯中心小学作为顺义边远地区的农村校,该校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课外生活较为单一,基本素质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张炎校长深知学校自身的特点,但他坚信:农村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有农村淳朴、善良、热情的本性,并且他们积极向上、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如何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使学生多一份追求、多一份乐趣、多一份自信,是摆在张炎校长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龙湾屯中心小学确定了“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的特色建设思路。
构建体系,奠定学生发展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基于此,龙湾屯中心小学以传承历史为基础,深化落实北京市、顺义区新课程方案,做实国家课程、做细地方课程、做活校本课程,深入挖掘资源,构建“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的特色课程之路。通过各社团的校内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基。
开发社团,提供学生发展平台 社团是分散在学校校园中,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括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可以激发小学生创新的活力。 该校的社团分为四大类别,即体育类:跆拳道、花样空竹、魅力足球、健康减肥;文学类:新芽文学、快乐英语、红色小导游、红领巾广播;艺术类:童画、书法、舞动奇迹、民族乐器、实验绘画;科技类:益智棋、航模科技、我爱科学、信息编程等多元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申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时,该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对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如低年级侧重艺术类社团,注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中年级侧重体育与科技社团,注重身体技能及智力开发;高年级侧重体育与文学社团,注重提升文学素养与体能素质。
目前,社团活动在龙湾屯中心小学扮演着校园活动的主力军角色,也为学生的活动搭建了舞台,让他们有了更好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初见成效,社团建设果实累累 龙湾屯中心小学“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特色建设思路已开展两年多的时间,学生课内外学习与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意识、爱国精神、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讲理守信的情操均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实践、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多方面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能、文学素养、综合素质也都得到了发展。
2014年以来,该校新芽文学社累计发表了60余篇文章。跆拳道和魔方益智社团分别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国际鲜花港、七彩蝶园等地进行展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于同年11月接受了市教委颁发的市级校外活动站铜牌。红领巾广播社团被市少工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红领巾广播站”,中央电视台及《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红领巾广播社团活动。红色小导游社团赢得了地道战遗址游客们的一致赞扬,社团活动案例被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学校典型经验在首都精神文明办专题会上进行了专题经验介绍,顺义电视台以《小导游唱响家乡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该校还获顺义区书香校园称号,教师、学生及家长分别获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热心助读家长称号;其中,焦凡同学获北京市阅读指导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另外,龙湾屯中心小学在顺义区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七名、跳绳第五名;在区体质健康检测中获第五名;在顺义区足球比赛中荣获第三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据统计,2014年以来,该校学生获各级各类奖项280余人次,教师获奖90余人次。龙湾屯中心小学也先后获得北京市普法先进单位、顺义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支部、優秀工会等30余项市区级荣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龙湾屯中心小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相信,他们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时,能够脚踏实地,探索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辉煌的明天!
龙湾屯中心小学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超越,积淀了鲜明、丰厚的学校文化,在“自主合作奠基七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引导下,各项工作稳定、规范开展。他们以教师队伍建設和学生素养提升为抓手,关注教育教学质量,谋求学校发展。同时,他们着力开发学科和社团建设,激发师生潜能,搭建师生发展舞台,为师生精彩人生奠基。
搭建平台,点亮教师精彩人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曾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成长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基于此,龙湾屯中心小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争构建“金字塔”式市、区、校三级教师发展梯队,点亮教师精彩人生。
团队建设,搭建教师和谐发展平台 大雁能够飞越千里,不是因为它自己本身有多么的强,而是因为它们团结起来,目标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让它们达到了独自所难以实现的迁徙。而在一所校园里,教师就像大雁,团队就像雁群。如果一个团队能够像大雁一样共同努力,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为了打造一支具有大雁精神的优秀团队,心系教师发展的张炎校长为全体教师作了“大雁精神”报告,赠送给每位教师一本《大雁精神》,供教师们学习、借鉴、反思,并提炼出大雁团队的五种精神,即团队协作、细致分工、目标一致、服从领导、自我牺牲。与此同时,该校开展了干部大课堂,每周一以教育教学为内容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日常要求干部深入基层,全面发现教师显性和隐性事迹,每周采用“榜样播报”的形式将教师榜样事迹进行播报。经过长期的坚持实践,该校的团队建设改变了教师的心态,纠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树立了团队的发展意识,营造了工作积极认真、团队相处和谐、人人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聘请专家,搭建专家专业引领平台 专家的专业引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为了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教改信息、教学方法,龙湾屯中心小学制定规划、培养优秀、以点带面,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促进全体教师发展。该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和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与该校教师进行对话、交流,为教师进行认知把脉,从而产生思想共鸣。同时,该校还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录像课,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青蓝工程,搭建骨干、青年成长平台 龙湾屯中心小学重视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的发挥,成立了数学加油站学科团队,骨干带领教师们共同梳理知识体系,分析重难点,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以点带面促进发展。不仅如此,该校还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他们实施了“青蓝工程”,要求每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领一名青年教师或校级骨干,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分析教学问题、寻找发展瓶颈、确定发展方向,通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实践的平台,发挥学校名优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理想效果。
叙事研究,搭建学习、交流、共享平台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龙湾屯中心小学把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他们通过教师自学、课堂实践、课后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讨、网络教研等形式,紧紧围绕学校小策略研究和教学目标、学生意识、有效设问三大教研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为教师搭建智慧共享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不懈地努力,龙湾屯中心小学打造了一支精业、勤业、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他们以独有的活力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该校已有1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名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8名顺义区骨干教师、1名顺义区百优班主任、1名中学高级教师。
社团建设,奠基学生精彩人生
龙湾屯中心小学作为顺义边远地区的农村校,该校学生的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课外生活较为单一,基本素质与城区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张炎校长深知学校自身的特点,但他坚信:农村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有农村淳朴、善良、热情的本性,并且他们积极向上、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对知识的无限渴求。如何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使学生多一份追求、多一份乐趣、多一份自信,是摆在张炎校长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龙湾屯中心小学确定了“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的特色建设思路。
构建体系,奠定学生发展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基于此,龙湾屯中心小学以传承历史为基础,深化落实北京市、顺义区新课程方案,做实国家课程、做细地方课程、做活校本课程,深入挖掘资源,构建“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的特色课程之路。通过各社团的校内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学生精彩人生奠基。
开发社团,提供学生发展平台 社团是分散在学校校园中,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括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可以激发小学生创新的活力。 该校的社团分为四大类别,即体育类:跆拳道、花样空竹、魅力足球、健康减肥;文学类:新芽文学、快乐英语、红色小导游、红领巾广播;艺术类:童画、书法、舞动奇迹、民族乐器、实验绘画;科技类:益智棋、航模科技、我爱科学、信息编程等多元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申请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时,该校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对学生进行不同能力的培养,如低年级侧重艺术类社团,注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中年级侧重体育与科技社团,注重身体技能及智力开发;高年级侧重体育与文学社团,注重提升文学素养与体能素质。
目前,社团活动在龙湾屯中心小学扮演着校园活动的主力军角色,也为学生的活动搭建了舞台,让他们有了更好的展示和发展空间。
初见成效,社团建设果实累累 龙湾屯中心小学“多元社团奠基精彩人生”特色建设思路已开展两年多的时间,学生课内外学习与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意识、爱国精神、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讲理守信的情操均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社会实践、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多方面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能、文学素养、综合素质也都得到了发展。
2014年以来,该校新芽文学社累计发表了60余篇文章。跆拳道和魔方益智社团分别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国际鲜花港、七彩蝶园等地进行展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于同年11月接受了市教委颁发的市级校外活动站铜牌。红领巾广播社团被市少工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红领巾广播站”,中央电视台及《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报道过红领巾广播社团活动。红色小导游社团赢得了地道战遗址游客们的一致赞扬,社团活动案例被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学校典型经验在首都精神文明办专题会上进行了专题经验介绍,顺义电视台以《小导游唱响家乡梦》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该校还获顺义区书香校园称号,教师、学生及家长分别获书香教师、书香学生、热心助读家长称号;其中,焦凡同学获北京市阅读指导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另外,龙湾屯中心小学在顺义区运动会中获得团体第七名、跳绳第五名;在区体质健康检测中获第五名;在顺义区足球比赛中荣获第三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据统计,2014年以来,该校学生获各级各类奖项280余人次,教师获奖90余人次。龙湾屯中心小学也先后获得北京市普法先进单位、顺义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优秀基层党支部、優秀工会等30余项市区级荣誉。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龙湾屯中心小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相信,他们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时,能够脚踏实地,探索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