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出如何在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含义、本质特性、理论内容以及理解路径的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说,它是关于以人为本的“人的解放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即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批判性、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要以实践性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故应放弃和清除那种被学科视界所分隔的理论布局和内容设计,在一体化视界中使之合逻辑性、合思想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性;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施以来,学界对“原理”课如何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笔者试图就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几个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内容
  新教材努力打破学科界限,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对的。问题在于,它仍然保留了三个部分内容的建构模块和思维。当它在《绪论》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时,新教材也由此安排全书“七个章节”的内容框架,比如:第一、二、三章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第四、五章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第六、七章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内容。
  首先,我们不同意新教材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理解相提并论。一方面新教材从思想统一性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统一性,另一方面则坚持学科思维强调了“三大学科知识”的不可分割性和有机整合性。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思想性理解,后者是知识论理解。前者在内涵一致性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而后者则在学科知识上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的“多样性”。如果按照后一种说法,即从学科知识的多样性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至少还要包括人类学的基本理论。
  其次,我们不同意新教材在内容建构上的逻辑模块。我们认为,新教材在内容建构上存在逻辑混乱。新教材七个章节围绕三大主题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一、二、三章是关于自然、思维和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第四、五章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第六、七章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理论。在其中,如果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构成内容,那么这就意味着它们属于一个逻辑“层次”内容,都是“基本原理”。可是,从主题逻辑上看,它们并不是一个逻辑层次的。第一主题是一般意义的,第二、三主题是个别意义的。其实,这里还显示了主题学科化。第一主题是哲学的,即基础领域的;第二主题是政治经济学的,即应用领域的;第三主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即应用领域的。显然,这三大主题的并存在整体内容逻辑上是不严密的、欠严谨的。新教材的七个章节围绕“五大观念”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一章阐释世界观,第二章阐释认识论,第三章阐释历史观,第四、五章阐释资本主义观,第六、七章阐释社会主义观。前三章从属于一般的观念,而后两章相对而言从属于较具体观念。可见,这“五大观念”不是一个逻辑层次的,把它们并列起来必然以牺牲内容的整体逻辑的连贯和统一为代价。总之,不论“三大主题”还是“五观”建构,都没有把《绪论》的“要在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贯彻到底。新教科书的内容建构逻辑缺乏足够的“严谨性”和“统一性”。
  再次,我们质疑新教材模仿和沿袭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内容布局逻辑。恩格斯曾经声明过,《反杜林论》的全部内容布局是适应杜林先生的内容逻辑而作的应对性安排,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自身内容逻辑所作的安排。恩格斯的声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告诉我们:一是他本人明确地不同意把《反杜林论》的整体内容逻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内容逻辑;二是《反杜林论》的内容逻辑不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容逻辑;三是如果人们一定要“遵循”《反杜林论》的整体内容逻辑来安排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内容框架,正是中了杜林理论的圈套,我们以往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整体内容肢解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源头就是作为经典基础的《反杜林论》,可是我们许多理论家和研究人员置恩格斯的声明于不顾,长期按照《反杜林论》的内容逻辑来设计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好在今天的人们认识到了这种缺陷并且努力消除它。可是,我们在新教材中却看到了这种“似曾相识”的“认识”。难道我们还需要什么充足理由来支持这种“沿袭”吗?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和调整新教材的内容以便消解上述问题。第一,放弃“三个部分内容组成”思维模式,确立“一体化学科”思维。“一体化学科”思维是指人们要试图拆除学科“篱笆”,融合广泛的学科资源,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的整体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体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简单地整编而成的“三合一”理论,不是“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新教科书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只不过把三部分内容编到一起,交给我们一本“形合而神不合”的教材知识,可见,一个在逻辑上都失去了必要的“严谨性”而陷入整体逻辑错乱的理论又怎能做到所谓有机统一呢。新教科书在本质内容及其有机统一上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彻底清算传统教科书的“学科分隔”思维,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的“一体化”融合。第二,放弃知识论的建构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的指导地位。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正是“有这样两个发现”,人类历史的秘密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秘密就在世人面前“豁然开朗”了。与马克思的贡献相比,在他之前的那些人,“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也就在于这两大发现使得马克思的学说整个地成为了“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列宁曾经这样写道,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是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恩格斯、列宁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应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科学性与内容科学性及其辩证关系。   二、课程教学要体现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最鲜明的区别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尤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中,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为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从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看,人们头脑中的正确认识并不是以掌握书本上的理论为终结的。只有把书本上的理论具体地应用于实践之中,并使之得到深入的理解和升华,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信念。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运用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认识、把握、调整自己,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行为动机,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稳定的心理品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是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已经提到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我们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内容,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化并升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要以对社会发展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使教学求真、常新、鲜活、准确、高效,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意义。
  三、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作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在有些院校,每个教师根据安排只承担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背景,侧重讲解其中某一部分,甚至分别讲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专业课,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容易片面夸大某一部分,无法达到新教改的目的。所以,目前教师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是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胜任新的教学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一种分门别类的专业教育,而是一种系统性教育,其不能被分解教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教育。灌输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将某种思想理论传授给人们,并内化为人们的观念,实现“思想进头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坚持灌输教育,又要实行启发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学生的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心灵的撞击、沟通和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中,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许多院校都是合班上课,教室大、学生多,许多教师感觉与学生交流比较困难,把学生看成纯粹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一味地使用“满堂灌”的方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学双方都失去兴趣。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要设定一些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解决其思想困惑,还要分析解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育目的。
  总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整体性,把握好教育学的关系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只有清楚把握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和构建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体系化、科学化、实效化,才能与理论教学共存并重,实现与理论教学的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黄映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与“原理”课的教学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206-210.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体会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1.
  [3]郑又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新论[J].三明学院学报,2008(1):1-6.
  [4]白显良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学研究,2006(3):229-233.
  [5]张澍军,齐晓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J].高校理论战线,2008(6):32-36.
  作者简介:
  乔畅鸿(1985~ ),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学好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所以,学习文言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本文从“以语文
目的:探讨胡黄连苷Ⅱ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影响,并优化最佳治疗剂量和时间窗。  方法:将17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脑缺
摘 要:思想政治课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容易理解掌握,而这个阵地对我们政治老师来说又是必须严守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这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呢?就成为我们要探索的难题。情境教学因其能有效的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基于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及新课标下中考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对于情景创设
学校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引擎,更是社会未来人才的摇篮;学生是社会未来创设的主人,教师便是社会未来的理想设计师。教师必须在育学的践行中塑造社会未来主人的“竞争”人格,冶炼极具敢于竞争的人格魄力。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培根说过:“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叙文写作教学更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让初中学生的记叙文习作彰显出一定的亮点呢?笔者在农村初级中学一线教学十四年,在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日常乡村生活中已然积累了大量的农村写作素材,指导他们将无形间积累的这些乡村素材运用他们的习作中,尤其是在记叙文习作中加入乡事、乡人、乡情等成分,那么其间所洋溢的乡土气息会带给读者与众不同、超然物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这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英语中有很多构词手段,复合词就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在平时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名名复合词经常被用到。英语名名复合词从语义框架的角度来说可分为独立框架和复合框架。这一视角也对英语名名复合词意义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英语名名复合词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其概念整合和语义框架的分析对英语名名复合词意义的构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英语名名复合词;意义构建;概念整合;语义框架  1引言
万丈高楼平地起,参天巨木赖根基。对于见证孩子健康成长,我做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适时适量的作业的重要价值  在这个重视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的背景下,以重视学生作业为话题似乎有点离经叛道,不合时宜,但是我还是要说说我的一点浅见。我不否认作业形式应该与时俱进,作业内容应该创新,作业评价应该多元化的观点,这些都不是我在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我现在所关注的仅仅是常规教学中的以基础训练为主要目标的作业的价值。  
研究目的:   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通过与黛力新对照,运用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