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程贯通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和目标。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既丰富了新历史时期国家教育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内涵,又适应了时代特点和与时俱进的要求,意义重大。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条件,是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出来的。然而,基础教育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探索建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在初高中阶段就应发现、孕育并系统培养人才苗子,与高等教育接轨,构建一个培育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完整的教育链。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所教育改革的试验学校,实行五、四、三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九年一贯及高中三年学制),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学校的特色。作为一所教改实验学校和高中示范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发挥学校学制的优势和多年来培养优秀学生的经验与基础,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学校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打通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减少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时间,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统筹研究。针对我国现行初、高中分段学制中存在的弊端,学校继“五四三”“五三四”学制实验之后进行了又一重要探索:于2011年开始组建初、高中五年贯通实验班,打通8至12年级的培养通道,实现部分学生十二年一贯的基础教育。自2011年起至今,学校共组建了五个贯通班。
  学校实施的五年一贯实验班采用初中、高中教育贯通的方式,在已完成两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的衔接培养。组建贯通班的重点是利用好五年的时间,做到系统培养与阶段培养相结合,并且注意衔接问题,尤其是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保证学生学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学校围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加强与高校联合,依托高校的教育科研力量,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方面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制定贯通班特色培养目标,确立“1 2 2”学制
  学校在学生十大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贯通班学生特色培养目标:培养全面而卓越的时代英才。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胸怀宽广、志向高远、心理健康,具有平等、自律、担当、感恩、强烈的责任感和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理科基础雄厚,积极参与、完成1-2次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兴趣爱好广泛,知识面广,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视野开阔、具有诸如语言交流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国际视野;学有专长,在某一领域有过人之处。
  确立贯通班“1 2 2”学制。具体而言:八年级基本完成初中课程的学习;九年级、高一年级学习高中必修及部分选修课程;高二年级完成高中选修课程,开设部分大学先修课程;高三开设部分选修课和进行国内高考复习或国外高校申请。
  构建贯通班课程体系
  贯通班课程设计体现目标整体、结构多元、尊重选择、差异发展的特点,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学校课程分为核心基础类、综合拓展类、卓越精深类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核心基础类课程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综合拓展类课程拓宽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志趣,培养兴趣特长;卓越精深类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据此,我们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拓展,实现初高中五年课程建设、教学和教法的贯通。
  1. 采用“必修 选修 专修 综合实践课程”课程模式
  必修课包括国家必修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国家选修课程中的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其中,校本选修课主要指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特长能力课程、名家导学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专修课程是指专门针对贯通班全体学生或部分学生而开设和定制的个性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学军、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丰富课程内容
  (1)拓宽必修课内容。在严格执行国家必修课程以外,贯通班课程注意加强国家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注意加强学科的逻辑体系,保证课程内部的学科衔接和年级、学段衔接,在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适当调整,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加大国家课程中自选课程的开设力度。例如,语文学科开设了《史记》选读、影视文学鉴赏;数学学科开设《不等式选讲》《球面几何》《微积分初步》;生物学科开设《现代生物技术专题》等。二是在注重数理化学科的基础上,加大历史、地理等文科课时,开设了书法与阅读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三是适当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现代内容。四是在语文、政治、史地等学科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2)自主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成长。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特长能力课程、名师素养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体系逐步完备,呈现特色化、系列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增加选修和校本课程门数。学校在计算机、语言类选修课、实验类校本选修课方面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中,计算机开设了《3D打印与机器人》《网络技术》《CG插画》《感测与控制技术》等课程,实验类课程有《日用化学》《环境化学》《细胞生物学》《创新物理实验》等,语言类课程有《英语看世界》《欧洲文化》《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语言课,艺术类课程有《书法》《音乐剧》《中国画》《戏剧表演》《演讲与辨论》。除了可以参与以上校本课程的选修外,还有专门为贯通班开设的校本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欧洲文化历史》等。   开设特长能力课程。学校组建有共同特长、兴趣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成为学习团队,建立导师制,聘请校内外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范围涉及数、理、化竞赛课程、机器人、天文等不同学科。例如,依托重点实验室特色课程,开设《微观探测技术简介》《多彩的光学世界》《计算物理》《半导体器件基础与工艺》《传感器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微重力》《趣味电子技术》《天球坐标与星象入门》《天体视运动》等课程。
  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学校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发起的CAP项目,为贯通班学生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主要是立足学校骨干教师与博士学历的教师资源,开设了数理化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力学基础》《电磁学》等,目的是给这些学有余力的的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培养学生对相关的学科的浓厚兴趣,了解大学的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做好高中和大学教育衔接。
  开设名师素养课程。学校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聘请大学教授指导学生走进清华、北大、北师大等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3)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为贯通班学生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学生的收益更直接、更丰厚。课程大致分为班级教育类、学科教育类和视野拓展与素养培养类。班级教育类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利于班集体的形成。学科教育类活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既有团队合作学习任务也有学生独立学习任务。第三类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贯通四班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就开展了走进“首都博物馆”“污水处理厂”“中国科技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等12次社会实践活动。
  (4)开设国内外游学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我们先后组织学生赴西安、延安等地举行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国内游学活动,以及组织赴华南科研院所、台湾大叶大学的以新能源为主题的科学营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我们组织学生赴美国、法国、意大利、芬兰、奥地利等国家开展不同主题和课程的国外游学活动。这些游学课程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理解能力。
  稳步推进学科教学,适度超前
  八年级各学科教学均按原教学计划开展。
  九年级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方面陆续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因为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上都有较大的跨度,因此,教学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初高中课程的衔接。例如,数学对于初中的部分重点内容,如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圆等知识,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深化认识,同时,在教授高中课程时有意识地串连、巩固和完善原有的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高中学习应该更加注重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和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了与高中课程相衔接的史、地、政等学科的专题式和主题式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一年级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加大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力度。在引导学生自我规划的基础上选择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加大竞赛课程、游学课程等比重。
  探索贯通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环境课程。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以及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学生要在这个团体中学习生活五年,因此,班级文化、班级氛围的建设非常重要。
  1.保持班级管理的一贯性与稳定性
  学校从高中部选派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贯通班班主任,从八年级接手至高三年级毕业。原则上五年的时间里不更换班主任,力求保持班级管理的一贯性与稳定性。
  2.创设特色班级文化氛围,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
  贯通班成立初期,学校就要求每位班主任整体设置五年的班级发展规划。从建设班级文化入手,制定不同的班训、班规和班级发展目标。每届贯通班都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设置班级目标与培养目标,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各届贯通班在工作上既有延续又有发展。在学校整体贯通班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各个班级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学校在贯通班的管理上也给了班主任极大的自主权,注意发挥班主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注意发挥学生们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例如,贯通1班在“成为有社会责任心,有担当的人”的班级目标指引下,家长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强,学业水平总体较高,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成立了公益社团“益米社”,长期坚持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贯通2班学生学业水平也有很大提升,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在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许多学生是学校社团和学生会的干部,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贯通3班从“修身”入手进行班级建设,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从细节着手。目前情况稳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上互帮互助,你追我赶。贯通4班凝聚力很强,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实行班干部小组轮流制。班级学生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学生没有明显的偏科现象,文理并重,体育成绩优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实施成效与经验思考
  贯通班学业成绩较为突出。以九年级贯通班为例说明。与高一年级相比,在试卷相同的情况下,九年级贯通班学生的总体成绩与高一实验班持平或略低。远高于高一年级的普通班。在基础落实上比高一实验班略差。总体来说,贯通实验班的实验总体推进稳定,学生在学业、个性特长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九年级学生在参加高一年级的数理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高一数学竞赛初赛中,九年级贯通班9人获奖,决赛4人获奖,其中2人一等奖;在高中应用数学竞赛中一人撰写论文获得一等奖。九年级参加北京市高中力学竞赛决赛,有三人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高一提前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复赛,有一人获得北京市复赛二等奖,4人三等奖。九年级学生在基本没有进行中考复习的基础上参加中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班级建设卓有成效。在学校整体贯通班培养目标和建设的思路基础上,几位班主任都对对各班的班级建设目标进行五年总体规划,提出班级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设想,并且开展了大量的针对班级学生实际的教育活动和班级特色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个性化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当然,在探究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1.研究贯通班的遴选和退出机制
  从学生选拔来看,应该从学生的行为习惯、表达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学校贯通班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申请的基础上进行选拔,选拔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仅有第一届贯通班进行了面试。其实,选拔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从各学科教学来看,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有些科目体现得较为明显,部分学生难以跟上其他同学的节奏。这种分化有自然的客观分化,也有学生主观原因:部分学生出现学习懈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因此,可增加一些中期阶段性测评、筛选机制等,起到督促的作用。对于确实跟不上的学生,是否需要流动,需要进一步研究。
  2.完善贯通班课程体系,灵活调整课程进度
  随着贯通实验课题的推进,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贯通班的整体目标及阶段目标对课程的进度进行调整,要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和第三阶段课程的开发力度。对承担贯通班教学任务的老师给予一定政策上的倾斜。在课程进度、课程内容、初高中课程衔接、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上要深入研究,课程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整合,既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做减法、除法。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丰富。
  3.加强贯通班建设的团队保障
  贯通实验班的课程方案需要各学科教研组从整体上制定和完善。此外,要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力量,不能靠任课教师单打独斗;要尽快充实专家力量,对课程的整体开发设置进行把控,实现横向、纵向的管理。
  总之,贯通班实验是一项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既需要学校层面的整体设计,也需要班级层面,学科层面的有力支撑,更需要参与教师的大胆实践和稳步推进。借用当下流行的一句话说:“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学校通过五年一贯的初、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实验班的研究与实验,切实探索了初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拔机制、有效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五年一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一批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培养出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创办了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规律性经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贯通实验班的研究与实验”成果)
其他文献
志愿服务,广义上指以造福近亲属以外的他人(个人或团体)或环境的所有活动,狭义上是指无偿为非营利机构工作。近年来,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学校、教师以至社会的重视。  为了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常态、高效实施,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颁发《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志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坚守“秉承育人本真,构筑教育生态,为学生一生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教育“回归学生本体、回归实践本体、回归生命本体”,发挥实践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近年来,学校在“课程融合,整体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培养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又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
当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现象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时,当某些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渐淡漠时,魏发团老师却用10年的无私奉献,为我们唱响人间至爱的颂歌。是他,点亮温暖之灯,让我们的心变得澄澈。   他们的相识很偶然。大雪纷飞中,魏发团老师热情地将腿脚不便的林培仁大爷送回家。就这样,魏老师走进了这个艰难的家庭:林大爷身患结肠癌等多种疾病,病情恶化时经常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老人与60多岁的儿媳齐阿姨一起生活
七一小学六年级全体同学利用午间时间走到中低年级各班开展“故事花园”“好书共读”的读书分享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给一、二年级的同学讲故事,把他们带进迷人的“故事花园”;他们带着精挑细选的图书,与三、四年级的同学们“好书共读”。  本次读书活动只是六年级毕业课程“榜样”中的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读书热情、读书方法、读书兴趣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小同学,希望
灯市口小学是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百年老校,已成立152年。2014年,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以下简称为“资源带”)成立,共有灯市口、礼士、北池子、东高房四个校区,58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秉承“育英文化”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人文精神,依据“不拘一格、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为用而学、东西合璧”等特点,提出“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构建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区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教育督导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台区教育督导室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为工作主线,推动“丰台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成立和丰台区督学责任区建设。以迎检和责任区挂牌为工作抓手,一手抓督政,保持上下联通联动,密切与各委办局、街乡镇沟通联系,为丰台区教育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外部发展环境;一手抓督学,建立督学责任区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强学校督
一所学校为什么优秀?也许是因为办学成绩、学生发展的卓越表现而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等,但在办学成绩和学生发展背后,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种优秀的教育效果呢?最近两年,一些优秀的学校为了帮助政府和社会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成立了集团化学校。那么,这些优秀的学校又如何实现集团内所有学校的优质发展呢?这些问题正是当前教育实践者所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此,我们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与李烈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你识谱吗?”,会得到多少肯定的答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如果问一个小学生,得到肯定答案的概率是10%。这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北京教科院在调查中发现,不会识谱的小学生达到了80%,而五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90%。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也让北京市教委忧心忡忡。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保障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的开展,为什么结果却令人失望?如何让美
丰台五小持续六年的“自主课堂”研究,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但是有些现象也让我们的研究变得迷茫:教师千方百计想引起学生注意却仍有漠然的学生;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被一些喜欢表达的学生抢去;小组学习中总有学生一言不发……  困惑中,我们“发现”了佐藤学教授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我们认为:以倾听和互学为主要形态的课堂教学研究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之路,致力于给学生创设安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小学化”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  幼儿园要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儿童学习、游戏材料和指导策略等的研究。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从游戏中发现儿童,促进其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