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在散文《我的老师》中深情的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作者的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而“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有意刺激“我”,使我非常悲伤”。蔡芸芝老师从两方面“援助了我”,既批评了那些同学,又写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平息了孩子世界里的“纠纷”。由此作者发出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心清如水”表面意义为心地纯洁,犹如水一般透明。“心清如水的学生”有何内涵?现对此作一粗浅品谈,敬请方家指正。
一、“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真切的关爱
魏巍出生于1920年,《我的老师》是他1956年为《教师报》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魏巍1930年离开平民小学,写作时他与蔡老师已分别26年了。26年的时间冲刷不了魏巍对蔡芸芝老师的想念,26年之后他最难忘的老师还是蔡老师。
蔡芸芝老师让魏巍如此难忘,她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文章告诉我们,蔡老师温柔而美丽,她从不打骂学生。“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仅仅的一次,还是她假装的,因为“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在课外的时候,她教学生跳舞。在假日里,她带学生到她家和她朋友家里玩,让孩子们观察蜜蜂、吃蜂蜜。她爱诗,还教孩子们读诗。她还为孩子们排解小纠纷,又以书信的方式劝慰魏巍“心清如水”。
从蔡老师与学生们相处的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活泼、善良、亲切,看到了她对学生倾注的一颗爱心,看到了她对学生的最真切的关爱!由此,魏巍发自肺腑的喊出:“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二、“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深厚的影响
魏巍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贫民小学。正是这所小学,让她受到了蔡芸芝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他依然记得蔡老师的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他依然记得蔡老师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的诗;他依然记得与蔡老师相处的日子里那些平常的小事,甚至她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记得清清楚楚。
文章字里行间真切自然地流淌着魏巍对蔡老师的想念、敬爱与感激,“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由于受到蔡老师的深厚影响,从而使作者喜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中学时代的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后来又读过几年师范学校,接着参加八路军,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解放后,出版了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三、“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真诚的赞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蔡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也正是对我的最真诚的赏识、赞美。
小学生活泼、调皮,有时不遵守纪律。对于这样的学生,蔡老师从不打骂,做到循序善诱、不厌其烦,让学生意识到了她的可亲、可信、可敬。蔡老师不摆架子,平易待人,能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做他们的朋友。基于这种毫无掩饰的交流,当学生之间出现纠纷时,学生才会视蔡老师为知已,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这样自然朴素的情感交流下,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详细掌握了学生的现实思想情况,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理谐振,思想同步,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也为教师排解学生之间的纠纷做了重要的铺垫。
由于师生的心心相印,老师说出的话语就具有了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老师的话语是从心里发出的,从而达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相感染的双向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公正的评价
魏巍在对蔡老师处理这件事进行评价时说:“一个老师排解孩子世界里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祥,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蔡老师为什么被学生永远怀念?那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公正的心,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信任,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也更需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心清如水的学生”正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而做出的最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城中学)
“心清如水”表面意义为心地纯洁,犹如水一般透明。“心清如水的学生”有何内涵?现对此作一粗浅品谈,敬请方家指正。
一、“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真切的关爱
魏巍出生于1920年,《我的老师》是他1956年为《教师报》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魏巍1930年离开平民小学,写作时他与蔡老师已分别26年了。26年的时间冲刷不了魏巍对蔡芸芝老师的想念,26年之后他最难忘的老师还是蔡老师。
蔡芸芝老师让魏巍如此难忘,她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文章告诉我们,蔡老师温柔而美丽,她从不打骂学生。“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仅仅的一次,还是她假装的,因为“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在课外的时候,她教学生跳舞。在假日里,她带学生到她家和她朋友家里玩,让孩子们观察蜜蜂、吃蜂蜜。她爱诗,还教孩子们读诗。她还为孩子们排解小纠纷,又以书信的方式劝慰魏巍“心清如水”。
从蔡老师与学生们相处的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活泼、善良、亲切,看到了她对学生倾注的一颗爱心,看到了她对学生的最真切的关爱!由此,魏巍发自肺腑的喊出:“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二、“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深厚的影响
魏巍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贫民小学。正是这所小学,让她受到了蔡芸芝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他依然记得蔡老师的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他依然记得蔡老师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的诗;他依然记得与蔡老师相处的日子里那些平常的小事,甚至她的语言、动作、神态,都记得清清楚楚。
文章字里行间真切自然地流淌着魏巍对蔡老师的想念、敬爱与感激,“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由于受到蔡老师的深厚影响,从而使作者喜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发展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作家。“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中学时代的魏巍便在郑州的报纸上主编过《芦笛》周刊和《铁笛》周刊。后来又读过几年师范学校,接着参加八路军,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解放后,出版了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三、“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真诚的赞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蔡老师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也正是对我的最真诚的赏识、赞美。
小学生活泼、调皮,有时不遵守纪律。对于这样的学生,蔡老师从不打骂,做到循序善诱、不厌其烦,让学生意识到了她的可亲、可信、可敬。蔡老师不摆架子,平易待人,能顺应学生的情感需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真正做他们的朋友。基于这种毫无掩饰的交流,当学生之间出现纠纷时,学生才会视蔡老师为知已,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在这样自然朴素的情感交流下,教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详细掌握了学生的现实思想情况,实现了师生之间心理谐振,思想同步,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也为教师排解学生之间的纠纷做了重要的铺垫。
由于师生的心心相印,老师说出的话语就具有了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性,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老师的话语是从心里发出的,从而达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相感染的双向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四、“心清如水的学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最公正的评价
魏巍在对蔡老师处理这件事进行评价时说:“一个老师排解孩子世界里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祥,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蔡老师为什么被学生永远怀念?那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公正的心,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学生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信任,期待收获肯定和赞誉,也更需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心清如水的学生”正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公正而做出的最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古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