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新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的探讨,阐释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对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文化
  [作者简介]段长波(1968- ),男,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体育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山东济南 250031)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184-01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过对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选择和重构,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聚合出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交融的交汇点。它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此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和构建已成为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
  
  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学习、体育工作、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其结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1)表层文化:主要是显形物质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如体育场馆、器材)等可感觉到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景观;(2)中层文化:主要是混形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管理体系、竞赛、运动会等;(3)深层文化:属隐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体育心理等。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明确的规范性。学校体育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教育性。校园体育文化与一般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建设的体育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即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根本要求,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掌握技能方面,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和新的体育课改方向,确定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学好体育基本理论,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有限的开放性。校园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无论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规范行为、统一意志的体育物质文化,还是灌输正确思想、陶冶良好情操、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体育精神文化,都在各自的内部构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校园体育文化严密的系统性,并不意味着校园体育文化是封闭的,与社会文化相脱节。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它必然要对古今中外社会体育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体育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继承和吸收,但这种开放性并非是全盘吸收,它必须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要求,对社会文化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有限度、分层次地实行开放,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3.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和超前的先导性。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本质特性,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化自己的形态。校园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
  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有着一定的先导性,能够迅速地汇集传播各种体育信息,及时地反映或预示体育动态和体育科技发展水平。学校因为有了校园体育文化这种先导作用的优势,就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确定体育发展的方向和规模,确立学校体育活动项目的种类,对整个体育工作进行定位。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1.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及暗示性与渗透性上。这种教育形式不是简单地灌输,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利用统一的规则、规范的行为、严密的组织,使参加者和观赏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同时,通过营造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校园体育文化的良好效能使师生主动地将自己与学校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催人向上的教育力量。
  2.校园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工作能力,而且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能力。人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高校已蓬勃发展,使得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大学生通过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以后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校园体育文化的创造功能。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或未来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校师生不满足于现状,企盼从事创造性的体育活动,继而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客观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念,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着师生新异的思想火花。
  4.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校园成员的社会化,而这种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与要求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教化”目标一脉相承,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可以使校园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达到平衡和协调,从而实现对人的身体、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5.校园体育文化的情感功能。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作为紧张学习工作之余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还可以作为人们娱乐、享受、愉悦身心的有效方式。从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来看,校园体育文化为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价值融合在师生员工的情感体验之中,丰富、充实了精神境界,同时也提高和美化了思想境界,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四、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人类依据体育运动的需要,改造自然物质而创造出来的文化物质。一个优化的体育文化形态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并以其特有的“象征符号”向人们潜在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对体育发展的希望,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塑造和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构建能够展示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文化情趣、艺术标准、纪念意义的体育物质设施,是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提出的首要要求。
  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层的、内在的,是体育文化的灵魂所在,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等方面,涉及人类的理想追求、道德修养、人格塑造、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着体育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体育精神文化的实质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的行动。例如通过一场球赛,可以比出风格、比出团结,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最重要的提升。
  3.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运动队的组建,既要考虑实效性、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专题、比赛和观摩形式的多样性,更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广大师生员工具有较为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认识上要有质的飞跃,不仅把校园体育理解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还要把它理解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余涛.对体育教学人文化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
其他文献
利用金管实验装置,在高压、恒速升温的条件下对塔里木盆地2个油样进行了热解成气实验,结合GC和碳同位素分析,得到了甲烷生成率、甲烷碳同位素与实验温度和升温速率的关系。由此建立并标定了油成甲烷及其碳同位素分馏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2个油样生成甲烷气时的平均活化能差别不大,但活化能的分布有所差异;12C生成的活化能在低值区稍高,而在高值区稍低,从而使生成12C的平均活化能稍低于13C。正是12C、
阐述了在测井资料管理及应用方面使用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管理系统的对比优势,探讨了测井数据库开发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测井资料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数据库底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是临床能力训练,创新能力是核心内容.通过“三基”训练奠定创新基石,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及PBL教学激发创新思维,进一步通过临床荟萃分析、文
在中国农业大学迎接百年华诞之际,后勤管理处全体员工,为校庆盛典献上了一份光彩夺目的大礼——我国第一个“总—分”结构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严格现场审核,获得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  2006年12月20日下午,在北京高校后勤工作会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中,中国农业大学后勤餐厅保障协调部、学生公寓服务部、12号学生公寓楼又分别获得“北京高校先进餐饮中心”、“先进学生公寓中心”和
<正>~~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同普通高等教育同样重要的教育类型,但由于多种原因在我国历史上它被错误地定位为质量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类教育层次。文章提出高职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弱公共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机构类似于提供教育服务的企业,一个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不需要过度干预高职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问题,因为它们会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得到完善。  [关键词]高等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解析了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翁兴旺(1965- ),男,湖南岳阳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摘要]文章以我国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为例,对二者通识教育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台湾“中央警察大学”和韩国警察大学将通识教育与警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办学理念、机构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  [关键词]警察大学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艺丹(1968-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广东警官学院公共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教育学研究。(广东广州510230)  [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跨越巴楚断隆和阿瓦提坳陷两个构造单元。巴东 4 构造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由 3 个背斜高点共同构成,总体轴向呈北西向延伸。该构造中的低角度坡坪式逆断层BD4DF、BD4D1F形成于中寒武世-泥盆纪,自古近纪开始又发生活动。低角度坡坪式逆断层 BD4SF和高角度逆冲走滑断层BF3、BF1 1都开始形成于古近纪,其中断层BD4SF和BF3在第四纪之前停止活动,但断层BF
制药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单向传授的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比之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情境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