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发病机制初探

来源 :中国骨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p1012m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组织学改变以及多肽含量变化和意义.方法4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留伴行神经组和去伴行神经组,建立标准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激光多谱勒及显微放大分析系统、组织学方法以及凝胶电泳方法等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骨骼肌微血管管径在20分钟时恢复率基本达到高峰约60%,此后为平台期:90分钟最高峰,为75%.主干血管流速率亦在20分钟基本达到上限.病理检查显示:缺血的骨骼肌纤维呈空泡状,核形态增大,染色加深,红细胞严重聚集.凝胶蛋白电泳提示:缺血骨骼肌中分子量20KD左右的多肽显著增加.结论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骨骼肌的微循环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及因之导致骨骼结构损伤和异常的20KD多肽含量明显增加,以及红细胞凝聚,白细胞的改变,这些共同构成了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部穴位按摩配合贴敷疗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胸腰椎骨折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酚酞片治疗,疗程7 d,观察组患者接受腹部穴位按摩配合贴敷疗法治疗,疗程7 d。比较两组治疗后排便感觉、大便性状、临床疗效、排便次数及矢气次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排便畅快、费力与软便、干结占比分别为76.00%、24.00%、
胃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者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易被患者忽视,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然而早期诊断是治疗胃癌的前提.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
不孕症近年有增加趋势,其发生率约为8%~15%,有报道称在我国不孕症的发生率为7%~10%.不孕因素中女性不孕占60%,主要与环境污染增加、饮食营养失衡、工作精神压力增大导致排卵障碍以及
肺癌死亡率在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率中位居首位,肺癌大多到了晚期才显示出症状,超过75%的肺癌得以确诊时,均已到了晚期或已出现转移.相反,在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的Ⅰ期肺癌中,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该院2016年5月开始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4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期间45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CRBSI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χ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内正压通气(BiPAP)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清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7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3),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祛痰、吸氧、纠正水电解质、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BiPAP无创通气,治疗7 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清细胞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
目的观察大剂量尿激酶用于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室出血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行双侧脑室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经引流管注入小剂量尿激酶2万U/d。研究组术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万U/d。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每日血肿排出量、脑室血肿消失时间、脑脊液持续引流时间、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技术要点。方法选取拟进行CT检查的患者200例,对患者的上腹部进行CT扫描,造影剂使用按照1.5 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磅,流速2.5 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180例能很好的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20例因门脉高压导致造影结果不理想,3例失败。结论64排
<正>近年来医疗环境快速变革,医疗服务之复杂性与民众对医疗质量之要求日益高涨,考验着毕业后踏进临床新职场的护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