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膜侧栽培技术研究

来源 :辽宁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地膜棉花苗期根病重,前期易徒长,后期烂铃多早衰重和地膜成本高以及残膜对土地的污染等问题,从1984~1986年进行了棉花膜侧栽培技术研究。经3年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结果摘要整理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984年采取大区对比试验;1985、1986年均采用4行区,行长10米,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随机区组,3次重复。1985年进行了覆盖度、播种期、密度和膜型等4项试验研究。供试品种为辽棉九号。棉花膜侧栽培不需在地膜上进行田间作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mulching cotton seedling root disease, early Yi-long, early-late bad-bell attenuation and high cost of the mulching film and the pollution of the residual film on the land, the film-side cultivation of cotton was studied from 1984 to 1986. After three years of experiments and large-scale demonstration,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Now the summary of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1984 to take a large area contrast test; 1985,1986 years are used 4-line area, governor 10 meters, the plot area of ​​20 square meters, random block, 3 times. In 1985 carried out coverage, sowing time, density and membrane type 4 experimental study. Test varieties for Liaoning cotton nine. Cotton film-side cultivation does not need fieldwork on the film
其他文献
民俗等生活文化生成于日常实践,因此要反思生活文化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嬗变,就有必要对日常实践的环境、内容和方式进行历时性考察,并探究如何借助倡导新的日常实践去创造新
黄石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学者.黄石长年耕耘于民俗学领域,根据其多年的学术实践和田野调查,提出“民俗社会学”的主张,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理解民
钟馗信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现象.钟馗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变化,其形象和功能也随之变化.唐以后,钟馗作为打鬼驱邪的神,其形象和地位逐渐被建构和确立,钟馗像和大衍历成为
20世纪30年代左右,柳田国男在《民俗艺术》杂志和民俗艺术丛书中对诸多民俗艺术事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他强调民俗艺术所具有的流动性、开放性特征,认为这是民俗艺术能够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中国民俗学会,继承和延续了20世纪30年代重庆地区中国民俗学会四川分会,以及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学术传统和社会责任.作为特殊时期、特定地区的民俗“
张德彝作为晚清第一批游历欧洲的同文馆学生,先后八次出洋,辗转十几个国家,对西方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完成八部“述奇”.对于物质文化民俗,他接受西方饮食习俗,却拒绝与“国
大黑天神的食厨神(财富神)神格随汉传密宗于唐代传入江南,后传至日本,在日本获得了极为广泛的信仰并传承至今.结合文献与田野调研资料,从大黑天财神两次本土化着眼,可以梳理
近几年来,一些报道表明,在禾本科作物幼胚的愈伤组织中植株再生频率高,例如在玉米、燕麦、高梁、小麦、大麦、珍珠粟。这些愈伤组织还可以用于更进一步的悬浮液和原生质体培
琉球王府在琉球群岛时间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时空观念则为琉球王府认识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依据.琉球的太阳信仰与源自中国的时空观念共同影响了王府祭祀仪式
对太谷核不育小麦在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遗传背景下的不育性稳定情况做了观察,研究了化学和物理因素造成的非自然条件对其不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证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