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教学之根本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人类认识社会最基本的方法。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教育教学改革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更是让课堂异彩纷呈。与此同时,教师越来越忽视文本阅读,视觉体验更多地取代了阅读感受。因此,本文从“读以悟文”“读以促写”“读以怡情”三个方面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人类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人们把阅读视为人类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金钥匙。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形式更应该在教学中立足于读,多读、会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一、读以悟文
  读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提高其理解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条古训道出了读作为语文之根本的真谛。
  首先,多读可以培养语感。语感是人们感悟语言的能力,只有通过阅读,从中捕捉到规范的、灵敏的、明晰的语感,才能领悟到语言的意蕴、分寸、情味以及种种美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英国早期的“念诵法”要求儿童在英语课上大声地跟着教师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并不太作解释,通过诵读的训练,学生能够踏踏实实地阅读文章。在中国也有相似的方法。中国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就很重视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因为大量的阅读会帮助我们对语言现象产生诸多感触,这些感触积存在学生的大脑当中,当学生需要理解作品时,自然会与以前的感触产生相关的联想,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
  其次,阅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身临其境,自主感悟文章的内涵。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因此,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才能品位、体悟潜藏在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宋代朱熹云:“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二、读以促写
  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准确、健康、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多读广积不仅是悟文的关键,更是写作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字、词的过程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有文章之“炊”。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不辞辛劳,广收博取。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会文思汹涌,妙语联珠。因此,教师平日就要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充分积累。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那么让学生真正写出好的文章无异于闭门造车。苏轼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不仅为写作积累了字词句等,而且使得学生的情感细腻、丰富。这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写作原本是富有情感、具有情意的心智活动,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生情意水平低。许多学生写作“千人一面”“假大空”,我们则常常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不注意观察生活。其实不完全如此。他们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角浅近,思想触角迟钝,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而读书则能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将所看、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纳于胸中,才能在积累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从而形成了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三、读以怡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而语文教学始终是和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应该说主要是通过语文学习而建立的。屈原的《离骚》无不让人为诗人那高尚的节操和爱国情怀而生敬仰之情,心灵因之而净化;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博大胸襟不禁令人胸怀开阔;陶渊明在《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与恬静,让我们芜杂的心灵归于沉静。读可以让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是学生获取精神营养的源泉。因此,多读书使学生在学会欣赏名家妙笔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获得美感。总之,文学作品总是不断地给人以感动,学生也正是在读的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多一点时间去品读文章,多一点时间去思索问题。这样,语文教学一定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蓝靛,张兆华.积累与创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02).
其他文献
大力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对于促进旱地密植作物生产快速发展,提高早地生产水平,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华池县近年在胡麻、谷子、糜
摘 要:本文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切割的扩增产物多态性序列分子标记技术为例,介绍了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AFLP;CAPS;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造性思维教学(creative thinking instruction)是教师通过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或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有许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教学中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是优化教学的前提。因此,给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认真观察,勤于动脑,善于说理,是学生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幻灯、电脑)演示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有助于将学生引入教学氛围中,以“看—想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为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又称薯瘟,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的真菌病害,凡是种植马铃薯的地区均可发生,在多雨,气候冷湿的年份,可造成植株提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說:“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种合适的思维方式。  一、用故事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