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助学功能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p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外在的教育行为,都是为这个主体发挥帮助、促进、催化的作用。那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助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在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助学功能。
  一、激趣功能
  激趣,就是借助教师精练性、激励性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燕子》一课,在学生看了燕子图片,读了课题之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一听此话,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大胆猜测着:会写燕子的特点;会写燕子的本领;会写燕子怎样过日子的……当他们争先恐后猜测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课文到底会写什么呢?那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学生们急于去验证自己的猜测,便兴致勃勃地阅读起课文来,完全沉浸于阅读的快乐之中,对接下去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在一个充满张力的问题带动下,师生创设出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句神秘话语激发了学生当下强烈的学习动机,而教师一句充满期待的激励性语言有时则能萌发孩子一生的梦想。《人生第一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师给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之后,举起一本书亲切地说:“这个故事出自这本书,你们长大了,也能写书。”学生们听了有些困惑。教师停顿了一下,请了一个学生讲故事。教师边听边认真、工整地把学生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小书,然后高高举起这本“小书”,骄傲地对这位学生说:“孩子,瞧,这就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了,都睁大了眼睛盯着那本书,陶醉在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的幻想之中,之前的困惑消失了。就是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教师就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梦”。
  二、启智功能
  这里所指的“智”,即学生的思维性。所谓启智,就是通过教师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唤醒、张扬学生的言语欲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伊始,我让学生猜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猜猜是什么植物?”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小手林立。“是爬山虎。”一个男孩站起来大声答道。见我摇了摇头,几个学生争先恐后地猜测: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茎……怪了,学生的回答怎么都离不开爬山虎?哦!会不会是昨天我让学生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他们根据以往经验,觉得课前猜谜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当然地以为谜底就是跟爬山虎有关呢?多么狭窄的思维,多么可怕的定势思维啊!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说:“这节课我们准备上《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可我说的谜底与爬山虎无关,你们根据谜面内容认真思考,再猜猜看。”一会儿,几只小手又举起来了。“百香果。”“不对,百香果不像青龙。”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反驳道。我马上对那个站起来反驳的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似乎一下子被点燃了。“是黄瓜。”“不对,种黄瓜不用搭架子,只要插一根棍子在种子边上就行,应该是丝瓜,丝瓜要搭架子,而且丝瓜是长长的,还是绿色的瓜皮,像青龙。”这谜底来之不易呀!我感慨地对这个学生说:“只有善思考,敢表达的孩子,才能找到真理!你是会思考的孩子,我喜欢。”后来,当读到“一阵风吹来,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时,我问:“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这次,学生们真的敢想敢说了,有的说:“我看到了一片绿色海洋,碧波荡漾。”有的说:“我看到了波澜起伏的绿色云层。”还有的说:“一群绿叶宝宝伴着‘沙沙沙’的轻音乐跳着轻柔的舞蹈,真好看。”正是教师真诚凝练的语言,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他们才读出了文字背后美丽的画面。
  三、引悟功能
  所谓引悟功能,就是借助教师语言画龙点睛的助学作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猜测、总结,培养学生大胆探究、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自主实践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比如教学《刷子李》一课,当学生阅读了描写曹小三随着师傅黑衣上变化着的白点而不断变化的心情这一片段时,教师问:“你能用三至四个标点依次表示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吗?”简洁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仔细阅读思考,用心感受着曹小三的心情变化。当发现多数学生依次加上“!”“?”“!”时,教师补充道:“我喜欢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唤起个性表达。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依次加上“!”“?”“……”;有的说可以依次加上“?”“!”“!”……学生智慧的火花喷射而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总结:“无论哪一种、哪一处的标点符号,都是你们心中的感受,都让我看到了你们起起伏伏的多元心情。这是什么写作秘妙?”到此,学生深切地感悟到了文章“一波三折”的表达秘诀,而这正是在教师精练的教学语言引导下自己经历阅读实践感悟到的。
  四、育德功能
  这里说的育德,就是通过教师语言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灵,实现助学。教书即育人。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语言礼仪,重视榜样潜移默化功效,用委婉、幽默的话语代替批评,对学生优良品德和美好心灵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用“请”“谢谢”“抱歉”等礼貌用语和尊重的手势,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我关注课堂评价语言,如当学生朗读课文读得不够好时,我会用“你读得很流利,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再试试,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读得好的”等欣赏、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我还善用委婉、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错误,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达到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助学功能,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无声的语言也是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有时一个亲切的抚摸、一次弯腰的倾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热情的微笑,都能带领学生进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一、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创设问题情境现行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问题情境是取材于实际生活,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时,教师不仅要授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NSD)手术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78例NSD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指导和健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适用于5 d以上的中长期静脉治疗和静脉注射高渗性、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最长可留置1年。由于能够有效保护患者外周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因此越
目的:了解手术医生职业暴露防护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6~12月在医院工作的160名手术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直接观察法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识字、写字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
每当毕业一年多的孩子们三三两两回到学校看我,兴奋地围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休,或是“赖”在一年级教室里还想再听听我上课,就想起刚接手这个班我屡屡“作秀”时的情景。三年
目的:调查在医院内污染织物清点、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管理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5月跟踪调查污染织物在院内清点、收集、储存、运输四个环节,发现院感风险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对30例(45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微切口白内障超声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ICU谵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ICU的非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ICU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
当前,教师在课堂中适量地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其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情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