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山水写生观浅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以来的山水画家中,黄宾虹老人恐怕是最注重“笔墨写生”,且到老都是身体力行的一位。
  我所以要特别强调“笔墨”二字,是源于民国之后,直至今日“西风东渐”之故,笔墨一词如同汉字,几乎被新文化运动废掉。虽然汉字几经周折形被简化,意被简单存了下来,可笔墨却没有这么幸运,中国画里原本的笔墨精神陷入空前的黑暗危忘之中。正鉴于此,宾虹先生独以其深沉之心得,以治病救人之道,引吭高呼——中国画舍笔墨无它!以其震古烁今之疾声告诫人们:“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他目光深远地指示道:“国画艺术的精粗、高下之分,就是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墨分明,又能浑然一气,既是浑成,又能分明,其中变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来。”透出造化的消息一语,真乃空谷足音!中国画只有遵循笔墨畦径,才能传递出“造化的消息来”。不论写生还是创作,脱离了笔墨精神的所谓“国画”,在宾老看来不足议也。
  在黄宾虹的眼里,笔墨写生的第一要义,必须是“以书入画”。黄宾虹一生都在恪守“书法是画法”这一理念。这源自他幼年受益于乡贤的教诲——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宾翁终身铭记,刻刻不忘于实践中证之验之。因此,画法全从书诀中来成了老人一生艺术实践的依据。想要以书入画,就必须深入持久地研究传统书法,从传统书法中汲取笔法养分。没有这一条原则做底线,画者就会坠入画匠行列。
  一般来讲没有传统笔墨的,没有以书法为依据的中国画,实在不能算做中国画。宾老少年遇到的乡贤是位高人,授他不宣之秘笈,使之不蹈魔界,转而步入中国画正脉真传。宾老所以强调以书入画,画法通书法,实则是为了明确骨法用笔这一观念,在给友人的书信里,宾老屡屡提道:“鄙意画事重在骨法,骨法之妙,可于勒钩见之。”画法全是书法,古称枯藤坠石之妙在于笔尖有力,刚而能柔,最为上品”。“鄙人以为画家千古以来,面目常变,而精神不变,因即平时搜集元、明人真迹,悟到笔墨精神。中国画法,完全从书法文字而来,非江湖俗客所可貌”。黄宾虹老人以自己的亲历总结出的笔墨之道真是一字千金之金玉良言。在讲到山水画的写生问题时,宾老特别强调“笔墨写生”,他在《沙田问答》一文中指出,“写生须先明各家皴法,如见某山类似某家,即以某家皴法写之。盖习国画与习洋画不同,洋画初学,由用镜摄影实物入门,中国画则以神似为重,形似为轻,须以自然笔墨出之,故必须各家笔墨皴法,乃可写生”。宾老提出的“笔墨皴法”写生观,是他长期师古人、师造化,慎思妙想,所谓“三思而后行”所得出的宝贵经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当然这也是由于宾老这一理念与时下学院长期推行的西式教学“用镜摄影实物入门之法”有所出入,甚至大相径庭。
  黄宾虹老人强调皴法,实则是为了强调笔墨精神。这个笔墨精神是民族根性。宾老反复强调:“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强调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就是为求得书法用笔力度与画法笔性高度统一起来,其一致性要能达到二者合而为一,它的落脚点就在“自然笔墨”四字上。什么是自然笔墨?黄宾虹认为自然笔墨就是出自平常的书法练习,研究古人用笔之意,大量的临帖临画后修炼出来的笔墨能力,也叫腕力或笔力。他指出:“气韵生动,全关笔力”。有了这个笔力,师古也罢,师造化也罢,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做到“以自然笔墨出之”。自然笔墨乃中国画之关枢,有了这个自然而然的笔墨功底,就有了审美的传承,其作品才能产生审美意味。中国画里的民族性,所谓笔墨精神,就是靠它支撑着。(待续)
其他文献
溥心畬先生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巨匠。他与张大千齐名有誉“南张北溥”,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移居台湾后又与张大千、黄君璧为岛上画坛“三圣”,其山水画更被推崇为“国画北派青绿山水正宗首座”。先生自幼从师宫廷画家学习书法,临摹家藏各代的名家墨迹几尽。画作以淡雅见长,较少烘染,着重线条钩摹,是为宗法宋元。不图功利的绘画,又使得其作充满和谐静谧之气。  先生的画风并无师承,全靠所悟古人法书名画、书香诗文蕴育
期刊
文房之宝,笔墨纸砚,是我国文人书写绘画的传统工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把它们分类研究,每项都可单独作为重要课题。其形制不一,品种各异,长期实践和变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每一项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体系。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书斋或画室,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此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文房用
期刊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而砚铭则是指砚台上书刻的铭文,是收藏鉴赏古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铭入砚,砚以铭传;以砚作铭,铭以砚存;读铭玩砚砚增光,持砚品铭铭添彩。在我国悠久的金石文化历史中,砚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鉴赏和收藏的意趣。  砚上刻铭,历史悠久。宋代《文房四谱》载:“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押‘帝鸿代之砚’”,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砚铭。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
期刊
除中国外,世界上最离不开汉字的国家非日本莫属。  笔、墨、纸、砚是书写汉字不可或缺的工具。“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不开汉字的邻居日本,过去和现在使用什么样的文房四宝?日本的笔墨纸砚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笔者拟通过下文试作粗浅评说。  和笔  奈良县奈良市东大寺的正仓院,是日本著名的文物藏品地。它原本是寺内一间储物殿堂,756年因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及生前喜爱的宝贝荟
期刊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人们把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加以崇尚歌颂。  剑是一种具有锋刃的尖长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君子皆佩剑,它不仅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而且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剑饰是一种用
期刊
吴湖帆曾这样说过“望气韵便知真伪”,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所过手的几乎全是承传有序的历代书画宝迹,?加之家中雄厚的丰藏和自身精湛的书画造诣所致。故而,?他这种独到的识博广鉴(见) ,?绝对是奠定其绘画艺术臻上笔墨大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今择先生所拟唐五代宋元明十二开精册山水选八,逐画评析。该册旧藏上海“朵云轩”,珍宝同赏,以匡不逮!  吴湖帆对王维提出的“画中有诗”之句尤为倾醉!喜金石,?书画用印
期刊
唐代之前,茶作药之用。唐代,制茶工艺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茶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之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第一次细分了茶的律则,记载了茶的品种、烧水的火候、烹茶的分寸、饮茶所需的24种茶具,力求“饮不厌精,器不厌细”,恐一物不尽其妙,开启了国人品茗之风,茶器具也日臻完善且精美,使喝茶从味觉和视觉在审美上都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藏茶用具  藏茶用具为茶器具之首。陆羽认为要真正领略茶饮茶艺的真谛,会
期刊
近日,有幸把玩了省内外几位藏家的一批文房用品,磅礴大气者有,精微美妙者有,尤觉曲径通幽,特挑几件作文以记。  “居无尘杂,家有赐书”  晚清第十代肃亲王善耆,不单是光绪年间有名的开明绅士,而且还是晚清赫赫有名的围棋高手。他曾赠送给久缘先生一对紫铜镇尺(图1),精刻“言必典彝行修坛宇,门无尘杂家有赐书”16字楷书,是他尊奉的为人处世哲学的缩写。“言必典彝行修坛宇”右侧边沿阴刻“久缘先生维念”;“门无
期刊
宋元以降,焚香、插花、烹茶、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古人悠游林泉、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焚香试茗,几案之珍、巾舄之列,靡不曲尽其妙。翻开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常熟人沈春泽在卷首序言中说:“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为什么呢?“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
期刊
羊与“祥”音近、形通,自古以来“羊”即寓意着吉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便说:“羊,祥也。”早在先秦时期青铜器和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吉羊”字样,便是“羊”与“祥”互通的例证。而羊的造型出现在文物上,更是可以上溯至商代的青铜四羊方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很多以羊为造型的青釉瓷器,本文就先来带大家欣赏几件安徽出土的“青瓷羊”。  1972年,安徽省宣城出土了一件青瓷羊,器高10、长11.6、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