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与雄迈的玉剑饰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cool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人们把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加以崇尚歌颂。
  剑是一种具有锋刃的尖长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君子皆佩剑,它不仅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而且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剑饰是一种用于装饰剑和剑鞘的玉制饰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剑饰见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中出土的西周晚期玉茎铜芯铁剑上,而它只是一种雏形。春秋时期的玉剑饰不甚常见,仅见有剑首和剑格,作扁圆长方体。战国时期是玉剑饰的发展完备成熟期。一整套的玉剑饰又称“玉具剑”,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装饰在剑柄顶端的玉剑首;分隔剑柄与剑身的玉剑格;附于剑鞘中部用以贯穿剑带的玉剑璏;以及置于剑鞘下端部位的玉剑珌。至汉代,佩戴玉具剑的风气更盛,不仅为了显示佩剑者的身份与地位,而且演变成为等级的象征和王公贵族间相互馈赠的重要礼物。《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佩剑习尚的消亡,玉剑饰已远不如汉代流行,形制和纹饰基本因袭汉代风格,极少创新,甚至出现了草率简略的现象。唐宋之后直至清代,玉剑饰更趋式微,仅仅作为文人赏玩的器物,也大多属于仿汉之作,造型纹饰流于形式。
  苏州文物商店,创建于1956年,地处苏州观前街传统商圈。成立五十多年来,积极收集社会上流通的各类文物,其中玉器收藏颇具特色。先后走出了张永昌、杨震华两位国家玉器鉴定委员会委员。本文所介绍的玉剑饰即为张永昌亲自在店藏玉器中遴选出来,作为培养新人的授课教材。这批玉器时代特征明显,风格鲜明,特著文如下,以飨读者。
  一、玉剑首
  玉剑首,顾名思义为镶嵌在剑柄顶端的剑饰。《释名·释兵》:剑“其末曰锋”。锋在下为末,那么,上面的剑柄顶端则为首。战国与两汉的玉剑首稍有不同,战国的较薄,背面多有一圆形凹槽,以嵌入剑柄;两汉的玉剑首多为扁圆形,较厚,正面分内外两区,内区微凸,其上饰三股或四股涡纹,或饰螭纹;外区多饰谷纹。背面光素无纹,中间凿有圆形凹槽,多数有斜穿孔,穿孔在凹槽内或在凹槽外,有两孔、三孔、六孔不等。
  1.战国双螭玉剑首(图1),直径4.2厘米,和田白玉,玉质温润,边沿有少许黑膏药沁。剑首正面中间有一凸出的圆钮,上面阴线刻三朵卷云纹;环绕圆钮的为双螭,螭为猫脸,杏眼,双耳直竖,身体呈“S”状,绞丝长尾,充满一种刚劲、生猛之气。剑首背面光素无纹,中间有一内凹嵌饰,以便镶嵌于剑柄顶端。
  2.汉谷纹玉剑首(图2),直径4.2厘米。和田灰白玉质,全身布满浅褐色沁。器身呈上大下小的圆饼状,剑首中心有一凸出的圆钮,其上阴刻三朵卷云纹;外环内倾,呈斜坡状,以减地法琢有排列有序的谷纹。背面光素无纹,中间有一圆形凹槽,四周钻有三个斜孔,以便于与剑首相连。
  二、玉剑格
  剑格,又叫剑镡,处于剑柄与剑首之间,做护手之用。剑格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为椭圆形,十分古朴。战国时期的玉剑格平面多呈“山”字形,截面多呈菱形,纹饰则以谷纹、勾云纹为主。汉代的剑格在战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纹饰以兽面纹为主,周边衬以勾云纹。同时,还流行一种高浮雕的蟠螭纹,身体呈“S”状,显得遒劲有力。工艺上则常采用压地隐起浅浮雕的工艺,十分精美。汉代以后,随着玉具剑的衰落,玉剑格也随之消失。
  1.汉白玉兽面纹剑格(图3),长5.1、宽2.1、高1.8厘米。和田青白玉,局部有膏药沁。截面呈菱形,中空,中部有下凹卡口,朝向剑脊一端方向出尖。剑格表面压地隐起浅浮雕有兽面纹和卷云纹。兽面粗鼻隆起,怒目圆睁,眉毛粗壮,密而不乱,丝丝可辨。卷云纹饰在神兽纹两端,生动地衬托出神兽神秘、威严的形象。
  三、玉剑璏
  剑璏为剑饰之一,镶嵌于剑鞘中部,便于系带佩于腰间。《说文·玉部》:“璏,剑鼻玉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战国玉剑璏的特点:体长较短;中间短管的两边开始有檐,以便于更好的固定系带,但较短;中间的孔洞较高。汉代玉剑璏的特点:体型开始变长,中间孔洞也较战国的扁长,中间隐隐带有直线砣痕;长方形孔洞四周略成圆角。
  1.战国白玉螭纹剑璏(图4),长6、 宽2.2、高2.1厘米。和田白玉雕琢而就,局部有膏药沁,渗入肌理。器身呈扁长方形,两端出檐,向下微卷。中间为桥形孔洞,边沿拉丝痕迹清晰可辨。剑璏表面浅浮雕螭龙纹,螭为猫脸,杏眼,身体呈“S”状,绞丝长尾,生猛矫健。
  2.汉白玉兽面纹剑璏(图5),长7、宽2.5、高1.3厘米。和田青白玉,局部有红褐色沁。扁长方形,两端向下内卷,中间有长方形系带穿过的方孔。剑璏表面压地隐起浅浮雕兽面纹和勾连云纹,兽面双目圆睁,眼眶凸出,粗眉卷扬,丝丝毫发,纹丝不乱,威严而神秘,背面光素无纹。
  3.汉璏形剑饰(图6),长4.5、宽2.1、高1.8厘米。此件璏形剑饰俗称“甲绊”,实际用途和剑璏相同。和田玉质,全身布满深褐色沁,光素无纹,器身呈扁长方形,上部略有一定的弧度,中间有一略呈长方形的孔洞,以便系结,孔洞上厚下薄,边缘有直线砣痕。
  四、玉剑珌
  玉剑珌,置于剑鞘末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早期,剑珌光素无纹,至战国晚期,则出现了龙凤纹、兽面纹与卷云纹等。汉代剑珌纹饰,以螭纹为主。剑珌体形相对较大,适宜把玩,故后世多有仿制。
  1.战国白玉镂雕出廓龙凤纹剑珌(图7),高10、宽5.1、厚0.4厘米。和田玉,质地细腻致密,器表布有深褐色沁。珌身大致呈梯形,中间厚两边薄。采用透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技法而就,边沿有阴刻轮廓线,刀法锐利刚劲,线条挺拔明快。顶部出廓镂雕龙纹,与下方所雕双凤相呼应,龙首琢杏眼、斧形下颌,龙形矫健凶猛,张牙舞爪,器身饰有“S”纹、柳叶纹、花蕾纹、丝束纹等辅助纹饰,工整精美,刻画细腻入微。底端钻有三孔,以便与剑鞘相连。此件玉剑珌玉质上乘,形制硕大,饰有出廓龙纹,雕琢精美,当为王侯所用之物,极其罕见。
  2.汉云纹剑珌(图8),长4.8、宽2.2、高2.2厘米。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器身满布深褐色沁。此剑珌俯视呈橄榄形,顶部钻有一孔,以便与鞘身相连。正视呈微束腰梯形,双面工,采用压地隐起的技法作变体云纹,纹饰规整,琢磨细腻。底部以阴线刻变体云纹,刀工犀利,线条劲挺。
其他文献
在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杨新华的热情介绍下,记者见到江苏省仿古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传承人中的一位,他就是江苏东方工艺艺术研究院骨牙雕刻研究所所长戴德裕。  沈周国画山水现身象牙  展眼望去,戴德裕的几个藏室均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象牙、猛犸牙牙雕作品。这件整件长近一米的象牙料上,雕刻着山重水复、密密麻麻的山水;象牙的尖部还雕刻着遒劲挺拔的书法。凑近细看,原
期刊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有谁能用全部的心血去营构自己的艺术殿堂呢?这是一个速成的时代,炒作的时代,艺术不再是靠时间的积累与心血的砥砺,而更多的是依附于商业化的运作,于是,许多艺术家便耐不住寂寞与清苦了,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艺术之途,功夫在诗外、功夫在画外的大有人在。他们终究要被历史所淘汰,成为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而一批有艺术追求、有人格操守的艺术家们却永远保持着那份“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心境,他们
期刊
在2008年七八月间,南京中华门外明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等历史遗存。7月16日,在地宫发现石函。石函内是约0.5米见方、1.3米高的铁函,铁函内藏一座精美绝伦的七宝阿育王塔,瘗藏佛顶真骨的金棺银椁便藏在阿育王塔内。  那么,长干寺真身塔地宫的断代?佛顶真骨舍利的源流?最终有哪些惊人发现?这举世瞩目的重重谜团,都由刻于石函北壁上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一一解开。  
期刊
恽寿平是同“四王”和吴历并称的“清初六大家”。其中唯有恽寿平兼擅山水、花鸟,从而成为清一代影响较大的花鸟画家。他们的绘画被公认为清代画史上的“正统派”,是继明代董其昌之后最负盛名的画家群体,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当今艺术市场上恽寿平不同题材画作的价格如何?我们该怎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那些赝品伪作呢?  清代及民国时的画价  事实上,恽寿平生前的生活十分艰难,他屡叹知音难求,可见欣赏和收购其画之人实
期刊
《松云壶》  2005年春天,受中国文联委托,为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创作一件紫砂壶,为季老祝寿。  创作前,我对季老的生平作了初步了解,决定以不老松作为主创题材,为此,设计过程中,我俩上黄山观松,三易其稿。作品圆筒形壶身,呈“宝塔式”,底座三足鼎立,寓意季老学术地位之尊,壶身上浅浮雕云海茫茫,无边无际,象征季老学识渊博和心胸宽广,以松树枝干自然曲成壶把,随枝伸出贴在壶上的片片青松针叶,比拟季老高
期刊
苍天般神奇美丽的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因养育过三十万峰大漠精灵——阿拉善双峰驼被赞誉为“大漠驼乡”。和硕特蒙古族在此建旗三百年间,这片塞外热土孕育了一大批闻名国内外的著名诗人、歌唱家、摄影家。近年间又有一位驰骋宁夏、蒙西画坛出色的蒙古族画家——博·豪必斯脱颖而出。他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功力,雄宏优美而苍凉的艺术特色表现大漠、胡杨、戈壁、骆驼,而名扬塞外高原。  博·豪1950年生于内蒙古阿拉善旗巴彦浩特
期刊
溥心畬先生为近现代中国画坛巨匠。他与张大千齐名有誉“南张北溥”,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移居台湾后又与张大千、黄君璧为岛上画坛“三圣”,其山水画更被推崇为“国画北派青绿山水正宗首座”。先生自幼从师宫廷画家学习书法,临摹家藏各代的名家墨迹几尽。画作以淡雅见长,较少烘染,着重线条钩摹,是为宗法宋元。不图功利的绘画,又使得其作充满和谐静谧之气。  先生的画风并无师承,全靠所悟古人法书名画、书香诗文蕴育
期刊
文房之宝,笔墨纸砚,是我国文人书写绘画的传统工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果把它们分类研究,每项都可单独作为重要课题。其形制不一,品种各异,长期实践和变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每一项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体系。  “文房”广义解释为文人书斋或画室,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载:“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余皆不许挟带文集。”此处“文房”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文房用
期刊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而砚铭则是指砚台上书刻的铭文,是收藏鉴赏古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铭入砚,砚以铭传;以砚作铭,铭以砚存;读铭玩砚砚增光,持砚品铭铭添彩。在我国悠久的金石文化历史中,砚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鉴赏和收藏的意趣。  砚上刻铭,历史悠久。宋代《文房四谱》载:“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押‘帝鸿代之砚’”,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砚铭。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
期刊
除中国外,世界上最离不开汉字的国家非日本莫属。  笔、墨、纸、砚是书写汉字不可或缺的工具。“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不开汉字的邻居日本,过去和现在使用什么样的文房四宝?日本的笔墨纸砚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笔者拟通过下文试作粗浅评说。  和笔  奈良县奈良市东大寺的正仓院,是日本著名的文物藏品地。它原本是寺内一间储物殿堂,756年因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及生前喜爱的宝贝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