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成都——西安——重庆“西部金三角”构想的进一步明朗,四川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学规划,选准承接点,创新承接方式,搭建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产业转移 结构调整
一、“十一五”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进入“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战略,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主线,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战略调整,为“西部经济高地”的建设和“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分析,四川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总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1.2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21.64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9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数为92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的94.5%。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30.9亿美元。二是增速大大加快。“十一五”期间,实际到位外资增长速度达到55%以上。2008年,尽管遭受严重的汶川地震灾害影响,但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106.8%。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从国内省外投资看,东部12省市2008年在四川省的实际投资额为2101.5亿元,占全部国内省外资金的70.1%;中部9省区2008年在川实际投资占8.37%,比上年增长31.8%;西部10省区2008年在川实际投资占21.54%。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需进一步扩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省引进跨国公司等外商投资的规模明显不足。四川省引进外资的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明显小于GDP占全国的比例,也小于全国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在利用省外国内资金方面,全省2008年实际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9.5%,扣除用于生产环节的资金,预计为30%左右,说明四川省在利用省外国内资金方面亦尚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二)外商投资资金和项目到位率低
2006年外商投资合同金额为27.6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只有12.58亿美元,资金到位率只有45.54%;2005年四川省新批93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中,实际到位的只有23个,实际到位资金仅2.61亿美元。分析其原因,除了项目的分阶段建设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相关部门对跨国公司的服务和监管不到位,地方部门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滥用优惠政策,在引进企业时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三)承接转移的产业和行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四川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的行业结构大体为:第一产业11.8亿元,仅占全部国内省外资金的3.94%;第二产业1851.9亿元,占61.77%;第三产业为1028.1亿元,占34.29%。与全省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4.3∶40.9∶54.8)比较,第二产业“冒进”,第三产业“落后”。单从第三产业领域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资金不到100亿元,所占比重不足10%,反映出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层级仍然很低。
(四)重引轻选、重量轻质、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
不少地方受到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的压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引资饥渴症”,见商即招、见资即引,形成了无序竞争的局面。特别是一些资源开发性的小项目,对部分战略性资源的开发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浪费。为争抢这些项目,地方甚至不惜让土地、减税费、给补贴,项目引进来后才发现,除解决了一点本地就业问题外,并未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少效益,反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给四川产业转移带来挑战
一方面,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总体趋势判断,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契机,但其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专家预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预计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影响到产业转移的进展,受到环保的压力加快向外转移污染产业。受经济增长放缓和“新经济”泡沫消散的影响,发达国家对传统工业的保护有所加强,有些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甚至出现了打压“中国制造”的倾向。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环境标准越来越高,一些西方投资者便借开发和投资之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
三、提升四川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思路
在新的宏观大背景下,产业转移的内涵业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从单纯的企业搬迁、原材料和产品加工地的简单聚集,演化成产业的转移与合作、企业发展资源的转移与整合的概念。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明显的内陆经济特征,必须更多地立足国内的要素、资源和市场,更多地依靠内生的动力寻求发展的路径。与此同时,“两条腿走路”的思想要始终贯彻,在自身“韬光养晦”的同时也应着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调整,四川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必须按照建立“内生型开放式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一)构建新型产业合作关系,深化与国内省区间的区域合作
要素禀赋理论强调比较优势会导致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打破区域市场的分割与封锁,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互动,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通过与转出地政府之间的工作互动,采取规划、政策、信息等多种引导手段,将承接产业转移同两地产业的互动发展紧密结合,共同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承接市场布局的战略型转移,努力扩大四川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般情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经历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知识输出三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的表现是区域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作为市场经济起步相对较晚的中西部省区,目前尚处在向商品输出奋进的爬坡阶段,需要通过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优质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为此,四川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近期目标,应该定位在培植和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培育和扩大“川产品牌”的优势拳头产品、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上面。
(三)着眼全球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吸引和承接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四川,现有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内生的动力,立足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放合作,包括国内省区间的合作和与全球技术和产业领先的国家合作。力争在3—5年内,将四川省具有潜力的包括核能、光伏、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产业,以及重型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
(四)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层级结构水平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中介服务业、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成长,对全省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境外及东部沿海的外源性因素。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必要依靠外源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承接力度,通过吸引和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整个区域经济体系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①江世银. 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③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
④吴松等.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J].学术论丛,2009(13)
(达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投资经济)
关键词:产业转移 结构调整
一、“十一五”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进入“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战略,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为主线,转变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战略调整,为“西部经济高地”的建设和“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分析,四川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总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1.2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21.64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9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数为92亿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资的94.5%。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30.9亿美元。二是增速大大加快。“十一五”期间,实际到位外资增长速度达到55%以上。2008年,尽管遭受严重的汶川地震灾害影响,但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106.8%。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从国内省外投资看,东部12省市2008年在四川省的实际投资额为2101.5亿元,占全部国内省外资金的70.1%;中部9省区2008年在川实际投资占8.37%,比上年增长31.8%;西部10省区2008年在川实际投资占21.54%。
二、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需进一步扩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四川省引进跨国公司等外商投资的规模明显不足。四川省引进外资的规模占全国的比例明显小于GDP占全国的比例,也小于全国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在利用省外国内资金方面,全省2008年实际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9.5%,扣除用于生产环节的资金,预计为30%左右,说明四川省在利用省外国内资金方面亦尚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二)外商投资资金和项目到位率低
2006年外商投资合同金额为27.6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只有12.58亿美元,资金到位率只有45.54%;2005年四川省新批93家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中,实际到位的只有23个,实际到位资金仅2.61亿美元。分析其原因,除了项目的分阶段建设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相关部门对跨国公司的服务和监管不到位,地方部门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投资,滥用优惠政策,在引进企业时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三)承接转移的产业和行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四川省引进国内省外资金的行业结构大体为:第一产业11.8亿元,仅占全部国内省外资金的3.94%;第二产业1851.9亿元,占61.77%;第三产业为1028.1亿元,占34.29%。与全省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4.3∶40.9∶54.8)比较,第二产业“冒进”,第三产业“落后”。单从第三产业领域来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引进资金不到100亿元,所占比重不足10%,反映出第三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层级仍然很低。
(四)重引轻选、重量轻质、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
不少地方受到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考核的压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呈现出强烈的“引资饥渴症”,见商即招、见资即引,形成了无序竞争的局面。特别是一些资源开发性的小项目,对部分战略性资源的开发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浪费。为争抢这些项目,地方甚至不惜让土地、减税费、给补贴,项目引进来后才发现,除解决了一点本地就业问题外,并未给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少效益,反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给四川产业转移带来挑战
一方面,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总体趋势判断,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重大契机,但其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之功,有专家预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预计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影响到产业转移的进展,受到环保的压力加快向外转移污染产业。受经济增长放缓和“新经济”泡沫消散的影响,发达国家对传统工业的保护有所加强,有些国家提出“再工业化”的口号,甚至出现了打压“中国制造”的倾向。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环境标准越来越高,一些西方投资者便借开发和投资之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
三、提升四川承接产业转移水平的思路
在新的宏观大背景下,产业转移的内涵业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从单纯的企业搬迁、原材料和产品加工地的简单聚集,演化成产业的转移与合作、企业发展资源的转移与整合的概念。四川作为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具有明显的内陆经济特征,必须更多地立足国内的要素、资源和市场,更多地依靠内生的动力寻求发展的路径。与此同时,“两条腿走路”的思想要始终贯彻,在自身“韬光养晦”的同时也应着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调整,四川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必须按照建立“内生型开放式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的路径。
(一)构建新型产业合作关系,深化与国内省区间的区域合作
要素禀赋理论强调比较优势会导致成员国在某些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打破区域市场的分割与封锁,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互动,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必须通过与转出地政府之间的工作互动,采取规划、政策、信息等多种引导手段,将承接产业转移同两地产业的互动发展紧密结合,共同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承接市场布局的战略型转移,努力扩大四川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般情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经历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知识输出三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的表现是区域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作为市场经济起步相对较晚的中西部省区,目前尚处在向商品输出奋进的爬坡阶段,需要通过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特别是优质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品牌价值。为此,四川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近期目标,应该定位在培植和壮大骨干优势企业、培育和扩大“川产品牌”的优势拳头产品、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上面。
(三)着眼全球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吸引和承接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四川,现有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内生的动力,立足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开放合作,包括国内省区间的合作和与全球技术和产业领先的国家合作。力争在3—5年内,将四川省具有潜力的包括核能、光伏、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产业,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及生物工程产业,以及重型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
(四)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层级结构水平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中介服务业、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成长,对全省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境外及东部沿海的外源性因素。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必要依靠外源的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承接力度,通过吸引和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更好地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使整个区域经济体系实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①江世银. 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③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
④吴松等.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特点和趋势[J].学术论丛,2009(13)
(达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投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