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解有关集合问题时若能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简洁、巧妙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谈谈集合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1.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集合中常用的手段是数轴法和韦恩图法.
例1 设集合[M={x|][-2 解析由[M⋂N=N]得[N⊆M].
①[N=∅],[2t+1≤2-t]时,[t≤13,M⋂N=N]成立;
[[2t+1]][[2-t]][[-5]][[-2]]
②[N≠∅]时,由图中数轴所示,
可得[2-t<2t+12t+1≤52-t≥-2],解之得[13 综上①②可知,实数[t]的取值范围为{[t]|[t]≤2}.
点评应用数轴解答有关集合问题时,应先画出数轴,然后依据题目的条件将集合准确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借助数轴的直观性,从而使抽象的集合问题的解答过程简捷、巧妙、形象、直观.
例2 设[I]为全集,[S1、S2、S3]是[I]的三个非空子集且[S1∪S2∪S3=I],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 )
A. [∁IS1∩(S2∪S3)=∅] B. [S1⊆∁IS2∩∁IS3]
C. [∁IS1∩∁IS2∪∁IS3=∅]D. [S1⊆(∁IS2∩∁IS3)]
解析如图,[S1∪S2∪S3=I],[∁I(S1∪S2∪S3)=∅],
即[∁IS1∩∁IS2∪∁IS3=∅].
点评对于涉及的集合个数、信息较多或未给元素的抽象集合,研究其关系或运算时,常考虑用韦恩图求解.
2. 等价转化思想
等价转化思想就是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转化,只有通过转化,给定的条件才能以有效利用.
例3已知集合[A={x|x2-5x+6=0},][B={x|mx+][1=0},]且[A⋃B=A],則实数[m]组成的集合是.
解析由题意知,[A={x|x2-5x+6=0}={2,3}.]
∵[A⋃B=A⇔][B]是[A]的子集,
又[∵B={x|mx+1=0},]
[∴B]是[A]的真子集.
∴[B=∅]或[B={2}]或[B={3}].
①[B=∅]时,[m=0].
②当[B={2}]时,[2m+1=0]解得[m=-12].
③当[B={3}]时,[3m+1=0]解得[m=-13].
[∴m]的值组成的集合是[{0,-12,-13}].
点评数学语言通常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将这几种语言进行转化,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
3.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解题策略.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解题手段,使问题变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解决.
例4设集合[P={m|-1<m≤0}],[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A.[P]⫋[Q] B.[Q]⫋[P]
C.[P=Q ] D.[P∩Q=Q]
解析[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对[m]分类:
①[m=0]时,-4<0恒成立.
②[m<0]时,需[Δ=(4m)2-4×m×(-4)<0],解得[m<0.]
综合①②知[m≤0].
[∴Q={m∈R|m≤0}.]
答案A
点评分类讨论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但在分类时,必须要统一标准,简明扼要,做到不重不漏.集合[A]中含有参数[m],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不能忽略[m=0]的情况.
4.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 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把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方程的关系反映出来,然后通过解方程或对方程进行讨论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5 已知全集[U={1,2,4,6,8}],集合[A={8,m,][n,p}],[B={1,mn,mp,np}],且[A=B],求[∁UA].
解析[∵A=B],
[∴8+m+n+p=1+mn+np+mp①8mnp=1×mn×mp×np②]
由②得[mnp=8].又[m、n、p∈U],且[m、n、p]互异,故[m、n、p]中不能有6,只能分别为1、2、4(顺序不定),显然1、2、4也是①的解.
[∴A={1,2,4,8}],即[∁UA={6}].
点评本题利用两个集合(有限集)的性质解集合相等的问题,其实质是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即从A=B中找出两个独立的等量关系,要注意排除与集合元素互异性或题设相矛盾的情况.
5. 正难则反的补集思想
例6已知集合[A={x|x2-4mx+2m+6=0},] [B={x|x<0},]若[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A∩B≠∅],说明集合[A]是方程[x2-4mx][+2m+6=0]的实根组成的非空集合,并且方程①的根有:(1)两负根;(2)一负根一零根;(3)一负根一正根, 三种情况,分别求解十分麻烦,这时我们从求解问题的反面考虑,采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即先由△≥0,求出全集[U],然后求方程①两根均为非负时[m]的取值范围,最后再利用“补集”求解.
设全集[U={m|Δ=(-4m)2-4(2m+6)≥0}]
[={m|m≤-1或m≥32}.]
若方程[x2-4mx+2m+6=0]的二根[x1、x2]均非负,则
[m∈Ux1x2=2m+6≥0,x1+x2=4m≥0][⇒] [m≥32.]
∵[{m|m≥32}]关于[U]的补集为[{m|m≤-1}],
∴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1}].
点评在解数学题时,有时从正面求解比较复杂、比较抽象,若调整思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往往能化难为易,从而将问题解决,这就是“补集思想”的解题策略.
1.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集合中常用的手段是数轴法和韦恩图法.
例1 设集合[M={x|][-2
①[N=∅],[2t+1≤2-t]时,[t≤13,M⋂N=N]成立;
[[2t+1]][[2-t]][[-5]][[-2]]
②[N≠∅]时,由图中数轴所示,
可得[2-t<2t+12t+1≤52-t≥-2],解之得[13
点评应用数轴解答有关集合问题时,应先画出数轴,然后依据题目的条件将集合准确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借助数轴的直观性,从而使抽象的集合问题的解答过程简捷、巧妙、形象、直观.
例2 设[I]为全集,[S1、S2、S3]是[I]的三个非空子集且[S1∪S2∪S3=I],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 )
A. [∁IS1∩(S2∪S3)=∅] B. [S1⊆∁IS2∩∁IS3]
C. [∁IS1∩∁IS2∪∁IS3=∅]D. [S1⊆(∁IS2∩∁IS3)]
解析如图,[S1∪S2∪S3=I],[∁I(S1∪S2∪S3)=∅],
即[∁IS1∩∁IS2∪∁IS3=∅].
点评对于涉及的集合个数、信息较多或未给元素的抽象集合,研究其关系或运算时,常考虑用韦恩图求解.
2. 等价转化思想
等价转化思想就是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转化,只有通过转化,给定的条件才能以有效利用.
例3已知集合[A={x|x2-5x+6=0},][B={x|mx+][1=0},]且[A⋃B=A],則实数[m]组成的集合是.
解析由题意知,[A={x|x2-5x+6=0}={2,3}.]
∵[A⋃B=A⇔][B]是[A]的子集,
又[∵B={x|mx+1=0},]
[∴B]是[A]的真子集.
∴[B=∅]或[B={2}]或[B={3}].
①[B=∅]时,[m=0].
②当[B={2}]时,[2m+1=0]解得[m=-12].
③当[B={3}]时,[3m+1=0]解得[m=-13].
[∴m]的值组成的集合是[{0,-12,-13}].
点评数学语言通常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等,在处理集合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将这几种语言进行转化,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
3.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解题策略.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解题手段,使问题变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易于解决.
例4设集合[P={m|-1<m≤0}],[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A.[P]⫋[Q] B.[Q]⫋[P]
C.[P=Q ] D.[P∩Q=Q]
解析[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对[m]分类:
①[m=0]时,-4<0恒成立.
②[m<0]时,需[Δ=(4m)2-4×m×(-4)<0],解得[m<0.]
综合①②知[m≤0].
[∴Q={m∈R|m≤0}.]
答案A
点评分类讨论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但在分类时,必须要统一标准,简明扼要,做到不重不漏.集合[A]中含有参数[m],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不能忽略[m=0]的情况.
4.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 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把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方程的关系反映出来,然后通过解方程或对方程进行讨论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5 已知全集[U={1,2,4,6,8}],集合[A={8,m,][n,p}],[B={1,mn,mp,np}],且[A=B],求[∁UA].
解析[∵A=B],
[∴8+m+n+p=1+mn+np+mp①8mnp=1×mn×mp×np②]
由②得[mnp=8].又[m、n、p∈U],且[m、n、p]互异,故[m、n、p]中不能有6,只能分别为1、2、4(顺序不定),显然1、2、4也是①的解.
[∴A={1,2,4,8}],即[∁UA={6}].
点评本题利用两个集合(有限集)的性质解集合相等的问题,其实质是用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即从A=B中找出两个独立的等量关系,要注意排除与集合元素互异性或题设相矛盾的情况.
5. 正难则反的补集思想
例6已知集合[A={x|x2-4mx+2m+6=0},] [B={x|x<0},]若[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A∩B≠∅],说明集合[A]是方程[x2-4mx][+2m+6=0]的实根组成的非空集合,并且方程①的根有:(1)两负根;(2)一负根一零根;(3)一负根一正根, 三种情况,分别求解十分麻烦,这时我们从求解问题的反面考虑,采用“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即先由△≥0,求出全集[U],然后求方程①两根均为非负时[m]的取值范围,最后再利用“补集”求解.
设全集[U={m|Δ=(-4m)2-4(2m+6)≥0}]
[={m|m≤-1或m≥32}.]
若方程[x2-4mx+2m+6=0]的二根[x1、x2]均非负,则
[m∈Ux1x2=2m+6≥0,x1+x2=4m≥0][⇒] [m≥32.]
∵[{m|m≥32}]关于[U]的补集为[{m|m≤-1}],
∴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m|m≤-1}].
点评在解数学题时,有时从正面求解比较复杂、比较抽象,若调整思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探求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往往能化难为易,从而将问题解决,这就是“补集思想”的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