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坐落在西城区的最南端,现有38个教学班、1507名学生、112位教职员工。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承担着白纸坊地区0.99平方公里内近9000余户居民入学任务。
多年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立校之根、发展之本,以百年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光荣传统,传承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责任,秉承学校“真实、朴实、扎实”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教得生动有趣,学得主动活泼”的良好教风与学风,特别是新童谣文化的构建使学校走上了多元发展的“立交桥”。学校校本课程北京童谣还被纳入北京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类的空白。
用儿童的视角给德育换张面孔
童年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寻找教育途径——促“成人化”向“生本化”转变;用多彩的活动满足童心——使“灌溉式”向“沁入式”转变;用多维一体的思想促进发展——从“零散性”向“系统性”转变。学校依托童谣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采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形式,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丰富儿童的道德体验,形成儿童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拓宽途径、从教师的视角变革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完善机制,积极探索童心、童真、童趣的教育方式。我们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北京童谣的文化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牵手”的方式,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学科教学中,童谣成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抒发情感的语言载体,成为学科联动、课程分享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新童谣成为老师们开展教学的“得力助手”。大家积极主动地挖掘童谣在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童谣文化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感受童谣,理解童谣本身的文字内容,学习童谣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的知识难点,数学课上枯燥的概念公式,体育课上的动作要领,等等,都被老师们巧妙地转化成孩子们易于接受的一首首小童谣。
——德育工作中,新童谣成为学生“启智,养德”的重要载体。学校开展了“我与童谣一日夏令营”、“童谣声中学礼仪”、“唱童谣、知荣辱、促成长”、“唱健康童谣、做有益游戏”等多种活动,学生在学、编、传、演的过程中规范、转变行为,实现新童谣文化重启智、更重养德的核心价值。
我们利用新童谣以独有的魅力惠泽童心、开掘师能、濡染家庭、回归生活,探索出一条开启学生心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今,新童谣已经成为宣师一附小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童谣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各大媒体、各大报纸对学校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的情况纷纷进行了报道,中央文明办、北京市人大代表团视察了学校的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作出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
1.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托,是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中,我们以课程建设为突破,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构建适应学生需要、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基本思路: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努力夯实国家课程,优化地方课程,加强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寻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点,使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大课程观为指导,注重盘活教育资源,把学科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活动有机整合,引导师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学校以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内容选择性、课程形式多样性为原则,形成了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力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自2007年开始,我们在全校持续开展了关于“基础课堂、有效课堂、数字课堂和生态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四个课堂”基于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分析、对教材的研磨、对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解,注重夯实基础素质;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通过数学探究教育研究,开设了语文教学一条龙改革实验、北京童谣、攀登英语、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的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努力着眼学生生命成长,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焕发学生自主发展活力。我们还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
学校开设的北京童谣、攀登英语、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以校本课程北京童谣为例,通过发动学生收集、传唱、创编等,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同时,把北京童谣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科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三级课程整体推进成为可能。
给学生构建平台展示自我风采
学校坚持童真化的教育,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参观、交流,他们说:“漫步在宣师一附小的校园里,有一个强烈的感触——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无论走到哪里,一抬眼就能看到学生的作品:一首朗朗上口的新童谣、一句稚气却又真切的名言警句,甚至是一张班级全家福、一则自我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作品,不是整齐地贴在宣传栏里,而是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围墙上、楼道里、花池中,充满童趣。干净漂亮的校园没有因此变得杂乱无章,而是五彩缤纷,处处洋溢着生机。把所有空间都开放给学生的同时,学校努力让每个角落都散发出育人的清香:科技楼的寰宇星空、诺贝尔奖得主的绵长画卷、教学楼的宣南文化照片展、童谣游戏雕塑园……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极力避免了“成人化”,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仿佛都指引着孩子们去探索、求知,这是师生合力打造出“探索知识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温馨美丽的花园”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持每年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组织春、秋游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展示其才华,感受活动过程。在组织同学参加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锻炼,更多的是团队精神及责任心的提升。学校的童谣表演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参加市、区级的活动,独特的表演形式让学生乐此不疲;近300余人参加的民乐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合唱队的同学与美国合唱团的学员一起参加斯坦福大学的合唱培训与演出;高年级的学生到国外游学,了解和感受异国文化……学校还提供了50余个课外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其中,定向越野、机器人、手工、编织等,深受学生的喜爱。科技节上,大家进行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观看科技电影、开展科技小实验,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
如今,一批小解说员、小记者活跃在校园中,学校的校史展览馆更是成为儿童的展览园地,这里只保留学校的历史沿革常年展示,其余的部分作为流动展览的空间,彩虹科技展、美文阅读展、美术展……每一项展览的主体都是学生。学校还开辟了星光舞台,为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人摄影绘画展览。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少先队还特意配备班级同学作为助手,帮助其进行作品的宣传、讲解。
教育无时不在,我们学校的围墙既是宣传的地方,更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地方,60余块展板不断更换新的内容,从奥运赛场礼仪童谣到班级风采,从爱国为主题的童谣到文明礼仪童谣,从学校的笑脸墙到班级博客,其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借用童谣“连锁”调来定位新童谣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收集、学唱、学写童谣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乐于接受童谣的导行,在导行中转变自身行为方式而养成,在养成中发展,从局部发展到更多更深的道德观层面,使孩子们乐于传承民间文学之瑰宝,快乐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编辑 吴君
多年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立校之根、发展之本,以百年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的光荣传统,传承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责任,秉承学校“真实、朴实、扎实”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教得生动有趣,学得主动活泼”的良好教风与学风,特别是新童谣文化的构建使学校走上了多元发展的“立交桥”。学校校本课程北京童谣还被纳入北京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类的空白。
用儿童的视角给德育换张面孔
童年是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寻找教育途径——促“成人化”向“生本化”转变;用多彩的活动满足童心——使“灌溉式”向“沁入式”转变;用多维一体的思想促进发展——从“零散性”向“系统性”转变。学校依托童谣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采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形式,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丰富儿童的道德体验,形成儿童的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拓宽途径、从教师的视角变革方式、从文化的视角完善机制,积极探索童心、童真、童趣的教育方式。我们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北京童谣的文化特点,打破学科壁垒,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牵手”的方式,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整体推进。学科教学中,童谣成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抒发情感的语言载体,成为学科联动、课程分享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新童谣成为老师们开展教学的“得力助手”。大家积极主动地挖掘童谣在学科教学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充分利用童谣文化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吟诵、感受童谣,理解童谣本身的文字内容,学习童谣写作的知识。语文课上的知识难点,数学课上枯燥的概念公式,体育课上的动作要领,等等,都被老师们巧妙地转化成孩子们易于接受的一首首小童谣。
——德育工作中,新童谣成为学生“启智,养德”的重要载体。学校开展了“我与童谣一日夏令营”、“童谣声中学礼仪”、“唱童谣、知荣辱、促成长”、“唱健康童谣、做有益游戏”等多种活动,学生在学、编、传、演的过程中规范、转变行为,实现新童谣文化重启智、更重养德的核心价值。
我们利用新童谣以独有的魅力惠泽童心、开掘师能、濡染家庭、回归生活,探索出一条开启学生心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今,新童谣已经成为宣师一附小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童谣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各大媒体、各大报纸对学校以童谣为载体,探索德育新途径的情况纷纷进行了报道,中央文明办、北京市人大代表团视察了学校的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作出批示:“北京此事办得好,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三贴近’的精神。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举一反三,创新更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
1.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托,是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中,我们以课程建设为突破,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构建适应学生需要、富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基本思路:以校本课程为切入点,努力夯实国家课程,优化地方课程,加强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寻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点,使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大课程观为指导,注重盘活教育资源,把学科课程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活动有机整合,引导师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学校以课程目标整体性、课程内容选择性、课程形式多样性为原则,形成了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力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2.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自2007年开始,我们在全校持续开展了关于“基础课堂、有效课堂、数字课堂和生态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四个课堂”基于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分析、对教材的研磨、对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解,注重夯实基础素质;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通过数学探究教育研究,开设了语文教学一条龙改革实验、北京童谣、攀登英语、电影赏析、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的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努力着眼学生生命成长,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焕发学生自主发展活力。我们还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使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
学校开设的北京童谣、攀登英语、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选择的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以校本课程北京童谣为例,通过发动学生收集、传唱、创编等,学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同时,把北京童谣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科技、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三级课程整体推进成为可能。
给学生构建平台展示自我风采
学校坚持童真化的教育,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参观、交流,他们说:“漫步在宣师一附小的校园里,有一个强烈的感触——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世界。无论走到哪里,一抬眼就能看到学生的作品:一首朗朗上口的新童谣、一句稚气却又真切的名言警句,甚至是一张班级全家福、一则自我介绍……这些形形色色的作品,不是整齐地贴在宣传栏里,而是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围墙上、楼道里、花池中,充满童趣。干净漂亮的校园没有因此变得杂乱无章,而是五彩缤纷,处处洋溢着生机。把所有空间都开放给学生的同时,学校努力让每个角落都散发出育人的清香:科技楼的寰宇星空、诺贝尔奖得主的绵长画卷、教学楼的宣南文化照片展、童谣游戏雕塑园……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极力避免了“成人化”,最大程度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仿佛都指引着孩子们去探索、求知,这是师生合力打造出“探索知识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温馨美丽的花园”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持每年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组织春、秋游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展示其才华,感受活动过程。在组织同学参加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锻炼,更多的是团队精神及责任心的提升。学校的童谣表演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参加市、区级的活动,独特的表演形式让学生乐此不疲;近300余人参加的民乐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合唱队的同学与美国合唱团的学员一起参加斯坦福大学的合唱培训与演出;高年级的学生到国外游学,了解和感受异国文化……学校还提供了50余个课外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其中,定向越野、机器人、手工、编织等,深受学生的喜爱。科技节上,大家进行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观看科技电影、开展科技小实验,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
如今,一批小解说员、小记者活跃在校园中,学校的校史展览馆更是成为儿童的展览园地,这里只保留学校的历史沿革常年展示,其余的部分作为流动展览的空间,彩虹科技展、美文阅读展、美术展……每一项展览的主体都是学生。学校还开辟了星光舞台,为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人摄影绘画展览。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少先队还特意配备班级同学作为助手,帮助其进行作品的宣传、讲解。
教育无时不在,我们学校的围墙既是宣传的地方,更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地方,60余块展板不断更换新的内容,从奥运赛场礼仪童谣到班级风采,从爱国为主题的童谣到文明礼仪童谣,从学校的笑脸墙到班级博客,其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借用童谣“连锁”调来定位新童谣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收集、学唱、学写童谣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乐于接受童谣的导行,在导行中转变自身行为方式而养成,在养成中发展,从局部发展到更多更深的道德观层面,使孩子们乐于传承民间文学之瑰宝,快乐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