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 意识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浓缩的往往都是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模拟现场,或者亲临现场,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如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通过圆明园四十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美到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震撼,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真正了解到“落后就挨打”的道理,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
  
  三、感情朗读,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出“美丽草原”的景象。又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通过模仿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听者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又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一步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应该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文中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而所归结的方法也是肤浅的。并且“教无定法”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过,我觉得当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学设计的情境要美化,图形要美化,音乐要美化,板书要美化,更关键的是教师语言要美化。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柔和、鲜明、亲切,语言中渗透着对孩子们的爱,使人听了有一种美感。当语文教师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词汇,并根据课程内容安排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美”的一些基本技能。当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渗透。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要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教师总是要满腔热情地去激发学生的审美之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之美去打动学生。
其他文献
情感丰富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品质。那么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感呢?我认为,情感主要的、核心的内容可以集中起来用一个人们最熟悉的“爱”字来概括。这个“爱”,当然是一种高层次、多方面的爱,它是语文教师健康、积极、高尚情感的具体体现。具体包括如下“四爱”  一、对事业的爱  语文教师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具体表现在对语文教育事业的爱上。这种爱的情感,是语文教师应该共同具有的职业道德,也是语文教学工
期刊
【论文摘要】: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课堂提问应抓住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问题设计形式、把握好设问的“度”,找到最佳切入点等三方面谈点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有效性 策略    问题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升华,最终形成历史规律性认
期刊
摘 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大纲、新教材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新教材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大纲、新教材就应运而生。下面简单谈谈新教材对创新教育的作用的点滴体会。    一、挖掘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仅在叙述方式上、实验过程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进
期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一、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水平总量跃居世界第三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
期刊
摘 要 班主任必须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转变教育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和谐 严于律已 为人师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转变教育观念,开拓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才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总结这五年
期刊
摘 要 分层立体交互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指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需求不同,采取“滚动制分级教学”,并且在各个级别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时间的各个环节中,如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都采取层次化设计,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立体交互”指教学体系中各个要素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结合,包括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
期刊
摘要超常组合突破了传统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限制,创造出别有新意的搭配形式。超常组合恰到好处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语境,通常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是一种“正偏离”。超常组合能否被人们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和语境的结合程度。本文以马丁路德金的著名的 “I Have A Dream” 为例,探讨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超常组合,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超常组合 语境 正偏离 修辞     1、引言   
期刊
自担任共和国总理以来,每到教师节,温家宝都要抽出时间看望教师和学生。今年秋季新学期伊始,第25个教师节又即将到来。几天前,温总理在安排一周工作时,专门留出一天时间到一所中学听课,并和教师们座谈。他要亲身感受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是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温家宝在旁听初二(五)班的课。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同学们,今天和我们一起上课的,还有一位和蔼的老人。他就是我们敬爱的
期刊
摘 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的过程则是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  关键词 客观性 渗透性 差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的过程则是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因此,教育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师生关系。为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证,探索师生关系是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是在历史教学中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基础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