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

结果

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

结论

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前认为,雄激素性秃发的发病与雄激素、雄激素受体及雄激素代谢相关酶密切相关.近年来更多关注的是,雄激素通过调节毛乳头细胞分泌的各类细胞因子,目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Wnt通路抑制因子-1等是雄激素性秃发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也是被研究论证较完善的细胞因子.各细胞因子分别促进或抑制毛囊或毛发的生长,以此实现对毛发生长的调控。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BDNF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定神经功能
黑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其发生率和致死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达卡巴嗪仍是治疗无手术适应证的转移性黑素瘤的标准治疗药物.由于缺少对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黑素瘤患者个体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很大的随机性.激活癌基因的突变是重要的黑素瘤标志物,它们可以预测激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并可能是独立的预后判断因子;表观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也可能成为有价值的黑素瘤生物标志物.免疫学
小学英语是重要的语言学科,加强对学生英语的教育重视程度,对其后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英语老师应该以引导学生动向思维为导向,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
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双层脂质囊泡,它通过主动分选机制包裹特定细胞内容物,包括多种特异性蛋白质、脂质和核酸,靶向作用于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研究发现,神经元及神经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缓解癌症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实施舒适护理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舒适护理应用于癌症疼痛患者,患者感觉舒适,同时疼痛缓解程度明显提高。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artery-artery emb
山松也叫马尾松,是广东山中常见树种。山松用来制作盆景是近30年左右的事。山松不同于杂木,枝条剪后可以在有芽眼的位置萌动新芽,它只能在有松针的地方才能逼到新芽,因此它的
黑素瘤是起源于表皮黑素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编码端粒酶的催化亚单位,该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的永生化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决定端粒酶活性高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特别是该基因启动子区的突变和甲基化状态与黑素瘤密切相关,目前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与黑素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的解剖和功能的脑干核团,参与很多病理生理学过程,包括心血管调控、生殖行为、发声、恐惧、焦虑、抑郁、防御行为以及痛觉调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