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ey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学方式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无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时下,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导向,突破重点;视听并茂,趣味化教学氛围;优化信息,省时高效。现用三个“巧用”总结如下:巧用多媒体,理清顺序;巧用多媒体,烘托气氛,调动情感;巧用多媒体,突破课文重、难点。
   一、巧用电教媒体,理清文章顺序
   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阶段训练是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在课堂上巧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读懂句子,理清文章顺序?这里就《西湖游记》一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几句话为例来说明。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这段话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是中心句,后面几句围绕它具体说明。我扣住中心词“心飞”,先用课件打出整幅西湖的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西湖的美景。接着分别出示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这四处美景的局部图片,凑成一幅完整的西湖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予以理解。接下来的“已不觉目酣神醉,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我也做成了课件进行展示。最后凑成一幅完整的空蒙的西湖图,从而帮助学生读懂了句子之间的总分关系。接着我又打出西湖的整幅图片,让学生随着老师的指导观察作者所写西湖的美丽景色,从山色到花光、从花光到温风、从温风到波纹,学生能很清晰地看到是一种由表面到具体的观察顺序。若没有用课件给学生鲜明而直观的剖析,疑难句子是无法迎刃而解的。
   二、巧用多媒体,烘托气氛,调动情感
   《沁园春·雪》一文,上阕的文字是全文的难点,仅仅通过品文析句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原文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里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由雪的品格而引申到赞美人的品格。单单靠诵读重点词句,无法調动学生的情感。我在教学时,两次播放刘秉义的歌曲《沁园春·雪》。第一次,在学生找出写雪品格的句子后,让学生感悟,风雪弥漫,长城内外,伟人屹立,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雪”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第二次,在学完上阕后,学生明白毛泽东赞美雪,实则赞美的是有气节的中国人时,再次播放刘秉义的歌曲《沁园春·雪》。同时指出:这首歌是根据毛泽东的词配乐演唱的,歌曲唱得是雪,实则赞美的是有气节的中国人。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课文重、难点
   《詹天佑》,关于“‘人’字形”线路的最后一段文字难以理解。原文如下:
   “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生活在中小城市的孩子,没有见过火车,不知道火车有两个驾驶室,更不知道火车有自动换向装置。至于岔道口起什么作用,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片空白。作为教师,我也是通过查资料才弄明白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100多年前詹天佑这位杰出的设计师的创造,我用课件设计了两个头的火车、“人”字形铁路、道岔口。这样,将文字用生动的画面演示出来。火车北上,到道岔口,道岔口自动给火车换向。火车头尾互变,折向西北前进。学生通过画面直观地看到了火车演示的全过程,为詹天佑的杰出设计而喝彩。
   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任何事物的诞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先进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仍处于摸索阶段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也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还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升为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的时候,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革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出现了误区,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规律,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而开展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一定要体现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熟读成诵、入情品味的过程。我们要扬长避短、务实严谨、把握好尺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有优势,找到支持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支点作用,使其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真正“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创造魅力无穷的语文教学的多媒体世界。
其他文献
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名师的课,他们的课堂语言如涓涓流水,于波澜不惊之处见功底。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教师的语言提升与修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课堂语言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有时像是一个演员,只有入戏了,才能使观众被吸引。同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学生。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加以体现外,更主要的途径当然还是语言的魅力。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结合不同学段,主要是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资源整合;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做到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的各科教学要求实施“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的课堂,科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也日渐重视,学生也能从认真听讲,认真做实验转变为细致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与探究,在探究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每周都上科学课,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却熟视无睹,提不起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因此,
期刊
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已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提起作文,有不少小学生便喊头痛。问其究竟,无非是“没有兴趣”“没话说,写不来”等。  一、作文时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畏惧心理:学生面对命题,头脑空空,不知选什么题材,抑制了作文的兴奋点和写作欲,一见作文便感到紧张;厌烦心理: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命题,学生悟不出新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教学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乐于接受,而且更加主动,所以我们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篇篇或文质兼美,
期刊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师是孩子的样。我觉得一堂有温度的课,首先需要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字如其人,课映其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绿豆芽发芽有快有慢,孩子开口说话有先有后,我们只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37摄氏度,不冷不热,给他最舒适的环境,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深度学习;温度;设计;上课;作业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课堂教学符合课改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课堂问题设计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教学不容忽视。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犯难,绞尽脑汁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进而喜欢作文,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作文教学要想尽一切方法,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营造乐写、爱写的氛围。我们不妨蹲下来,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期刊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成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目前我校以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为突破口,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单元教学设计新模式   教材的“模块式”结构
期刊
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 不论从事哪科的教学,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竖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造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际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应该是各科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