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 不论从事哪科的教学,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竖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造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也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际中,往往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应该是各科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下面浅显地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深入挖掘好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语文课本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情感主题,这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第三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能只重视第一、二层目标,而忽略第三层目标。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认真达成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树立高尚情操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通过教学要达成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情感和渴望认识家乡的德育目标。就像这样,语文课本单元不同,主题不同,其中的人文因素自然不一样。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把握每个单元、每篇文章的人文内涵,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学了做人。
   二、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上来说,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到潜移默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巧妙地做好教学设计,把德育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德育不能独立、外化于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提升,是教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有机融合。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成功。
   三、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注意策略性,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德育侧重点,不能牵强硬靠,无中生有。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有感情色彩,语文老师务必根据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和故事进行德育教育,要把握渗透的可行性,但同时不要喧宾夺主,不能因为进行德育,而冲淡了语文的本色和主体,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道德与法治课。语文教学是主,德育是宾,不可主次不分。同时还应该注意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不只局限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的朗诵活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四、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过深、过于抽象,不可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行之有效,不会搭建空中楼阁,也才能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丰收的目的。小学低学段应更侧重潜移默化的渗透,不需拔高,到了小学高学段以后,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毕竟德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果脱离学生的接受实际,学生接受有难度,就不会有效果,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接受意识,德育教育才有效果、有价值。德育教育不要变成老师的泛泛而谈,不要变成大而空的说教。只有这样不仅让语文课的德育有效果,同时也自然会增加语文课堂的魅力。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知识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老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及时合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追求完美的语文课堂,也只有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其他文献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在行业中的“龙头
期刊
我曾有幸听过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名师的课,他们的课堂语言如涓涓流水,于波澜不惊之处见功底。我想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教师的语言提升与修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一、课堂语言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有时像是一个演员,只有入戏了,才能使观众被吸引。同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学生。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加以体现外,更主要的途径当然还是语言的魅力。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结合不同学段,主要是高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索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资源整合;拓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做到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的各科教学要求实施“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的课堂,科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也日渐重视,学生也能从认真听讲,认真做实验转变为细致观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与探究,在探究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每周都上科学课,与科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科学却熟视无睹,提不起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与用分离,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割裂开来。因此,
期刊
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已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提起作文,有不少小学生便喊头痛。问其究竟,无非是“没有兴趣”“没话说,写不来”等。  一、作文时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一)审题时的心理障碍。畏惧心理:学生面对命题,头脑空空,不知选什么题材,抑制了作文的兴奋点和写作欲,一见作文便感到紧张;厌烦心理: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命题,学生悟不出新意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串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语文教学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乐于接受,而且更加主动,所以我们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篇篇或文质兼美,
期刊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模,老师是孩子的样。我觉得一堂有温度的课,首先需要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字如其人,课映其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就像绿豆芽发芽有快有慢,孩子开口说话有先有后,我们只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37摄氏度,不冷不热,给他最舒适的环境,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深度学习;温度;设计;上课;作业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课堂教学符合课改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课堂问题设计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文教学不容忽视。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犯难,绞尽脑汁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进而喜欢作文,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作文教学要想尽一切方法,唤醒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营造乐写、爱写的氛围。我们不妨蹲下来,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期刊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意见》把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小学教育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成为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目前我校以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为突破口,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构建单元教学设计新模式   教材的“模块式”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