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教材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经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把他人生命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资源和精神力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因当时刻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更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成长。因此应做到:
  一、将“经历性”“体验性”等这样的理念贯彻到实际教学中
  在新课标中提到了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这类词的出现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过程性的重要性,重视了数学知识被发现、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身所蕴藏的丰富资源的开发,从而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中的丰富资源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精神与力量。
  例如: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个整体有多少个,总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设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认识学习经验,使学生经历、体悟和感受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用几分之一表示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几分之一”的分数实际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2.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
  3.通过对大量的材料辨析、分类、比较,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分数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然,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的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本身,这种偏重结论,忽视归纳过程,常常导致使学生仅仅停留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运用,忽视了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与发现。
  二、努力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化”过程的活动
  所谓的“数学化”是人们运用数学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与发现,让学生经历了“再创造”和“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在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和抽象,而且还需要多层次地丰富图形特征的内涵,这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就不再是停留在对图形名称的记忆上,而是有丰富的感性支撑和内涵支撑。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分类,没有具体地揭示什么样的图形叫角,只是引导学生观察直边有顶点的这一类图形可以称作角,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去辨别剩下的几类是否是角,最后让学生想象一下角是什么样子,从而揭示角的概念。
  三、以教材为载体,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建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基质性要素之一,教学内容不仅有如何选择的问题,还应有呈现方式的要求。因此,对教材的把握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蓝本,然而用好教材才是关键。与此相关,我们针对教材的内容提出两个基本的教学策略:一是开发教材知识关系形态中的育人资源,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结构态”,形成教材结构加工的策略;二是开发教材知识过程形态中的育人资源,使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态”,形成教材生命激活的策略。
  上课时老师可以不直接给出几张单式统计表让学生填,而是直接给出一组信息繁多的数据,让学生尝试整理这些数据。每位学生都要经历制作统计表整理数据的过程,在学生制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不断推进,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真正经历了复式统计表的“生成”过程。再比如<<圆的面积>>一课,学生通过折一折和剪拼可以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只是解决了本节课一个问题而已,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锻炼作用不大。此时教师提出“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这一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反思体会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妙用,在下面的探究活动中,围绕着怎样使转化出的图形更像学过的图形开展操作、想象活动,充分体验“极限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追求的并不是一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更长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在以后遇到问题时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一只点石成金的“金手杖”。当然,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在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交流。
  这样通过对教材编排知识的激活,尽最大可能地把符号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和生命发展的精神力量,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所用,这也是教师能否实现从“教”到“用”教材转换的关键一步。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是开放式的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形成对知识内涵的丰富认识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形成学生元认知意义上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者单位:淮安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脑桥内存在司眼球水平运动的外展神经旁核、外展神经核以及内侧纵束,故脑桥病变以水平性眼球运动障碍(horizontal eye movement abnormality, HEMA)多见,且HEMA类型多样.本文
本研究通过比较尼莫地平、盐酸罂粟碱术野灌洗对动脉瘤夹闭手术后脑血管痉挛(cereberal vasospasm,CVS)的治疗效果,对照观察灌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的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然而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是关系到整个活动是否能适宜开展的关键。  农村幼儿园具有独特的农村地理特征,物品丰富,乡土材料更是取之不尽。黑黑的泥巴随处可见、黄黄
回顾我院1995—2004年收治的1066例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治疗过程.进一步分析颅脑创伤后各阶段的临床特点,以及急诊手术、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护和早期高压氧舱等治疗方法对降低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教师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更新,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课本的编排,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充分释放自我,优化语文知识学习效果。  优秀的语文学习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而且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智力发展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利用编演剧本的方式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