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到底如何教,古人的成功经验是注重感悟和积累,方法多取诵读、断句、评点等。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就总的情况而言,诵读的地位下降,方法多为串讲、翻译和解析。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感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我想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1.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有的可摘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有的可以先抄诵一首同课文与作者有关的诗词,让学生作比较;还有的可以从历史背景引入,如《报任安书》等。此外还应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比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时,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等。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学生便备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动起来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学贵善疑。”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中学生对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更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动起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只有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人,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质疑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质疑
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我在教《后赤壁赋》时,突然发问:苏轼这篇游记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为什么作者有道士化鹤的幻想,又觉得其虚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讨论。引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深思慎取”的思维品质。
2.鼓励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加以肯定。如我在教《赤壁赋》时,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知不可乎骤得”的“骤”解释为“数次”提出疑问,他认为解释为“骤然”也说得通。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我先是予以肯定、鼓励,然后结合课文语言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了肯定与保护,便会勇于表现自己,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快意动起来
1.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文言积累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知识库”。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丰富了文言知识储备。
2.教给学生推断语意的方珐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首先,推知语意应善于联系旧知识。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如学到“怨天尤人”,就可用这个“尤”来解释“进不入以离尤兮”(屈原《离骚》)。其次,要结合语境抓规律。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舵手,学生才是划桨的人。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窘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 吕 行)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我想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作为突破口。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因此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使其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畏途。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动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仔细分析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1.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有的可摘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有的可以先抄诵一首同课文与作者有关的诗词,让学生作比较;还有的可以从历史背景引入,如《报任安书》等。此外还应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忘。比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时,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等。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学生便备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动起来的热情。
二、鼓励质疑,让学生愿意动起来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得好:“学则须疑,学贵善疑。”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中学生对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更应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动起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只有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做一个有头脑、善思考的人,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质疑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质疑
教师要于无疑处生疑。我在教《后赤壁赋》时,突然发问:苏轼这篇游记以浪漫的梦境收束全文,为什么作者有道士化鹤的幻想,又觉得其虚无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全班同学一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讨论。引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深思慎取”的思维品质。
2.鼓励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加以肯定。如我在教《赤壁赋》时,一位学生对课文中的“知不可乎骤得”的“骤”解释为“数次”提出疑问,他认为解释为“骤然”也说得通。对于这位学生的见解,我先是予以肯定、鼓励,然后结合课文语言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得到了肯定与保护,便会勇于表现自己,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快意动起来
1.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文言积累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知识库”。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丰富了文言知识储备。
2.教给学生推断语意的方珐
参与文言文的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词句意思。首先,推知语意应善于联系旧知识。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如学到“怨天尤人”,就可用这个“尤”来解释“进不入以离尤兮”(屈原《离骚》)。其次,要结合语境抓规律。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舵手,学生才是划桨的人。总之,文言文教学,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窘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