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10国道内蒙古乌海段市区入口处驱车几公里,走到乌海北大街和人民路的交汇处,你就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绿色葡萄娃娃雕塑高举左手欢迎八方来客。它硕大的头部由葡萄变化而成,头顶金黄色叶子,脚踏黄河水波。它不仅是乌海市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的吉祥物,也是乌海盛产葡萄的象征。这里的农区居民靠种葡萄,拆掉土坯房盖起砖瓦房;靠种葡萄娶媳妇,供养孩子上大学:靠种葡萄,由贫困户变成富裕户,葡萄树成了乌海农区居民的“摇钱树”。
1 把葡萄产业做成主导产业
乌海市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及葡萄糖分、芳香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具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葡萄的条件。原因是乌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部,正处于北纬30°到40°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国土面积1754平方公里。这里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市区105公里;土壤多为棕钙土和灰漠土: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干旱少雨。空气相对湿度低,冬季寒冷。
据专家考察,乌海是可以与法国波尔多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地区。因此,“十五”期间,葡萄产业被确定为乌海农业的主导产业,产业化政策及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在阳光田宇农业有限公司新发展的20公顷葡萄育苗基地里,负责人介绍说,去年以来,乌海市出台新政,育葡萄绿苗667平方米以上、根苗0.33公顷以上,一次性补贴3000元/667平方米:3.33公顷以上连片种植的葡萄每年补贴300元/667平方米,连续补贴3年。同时,这20公顷基地大约吸纳了100多个农区劳动力,政府还每人每年补贴1200元。据悉,从2002年开始乌海市委、市政府对达标种植葡萄每“667平方米补贴200元:从2005年开始。为了鼓励规模化发展,对集中连片种植2公顷的种植户每667平方米增加100元补贴:为了鼓励发展反季节葡萄种植,新建连片3.33公顷以上周年生产保温温室,一次性补贴20000元/667平方米,新建连片2公顷以上大棚,一次性补贴3000元/667平方米。有的区、镇根据财力状况自行加大扶持力度,按1:1进行配套。
政策的顺利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和企业的积极性,促使葡萄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每年新增葡萄266.67公顷左右。截至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900公顷,2010年年产葡萄1100多万千克,年产值近5000万元,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
2 为地理标志产品制定地方标准
由于含糖量高,酸度适中,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无农药污染。品质极佳。乌海葡萄多次获得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奖项,并通过审核获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东经106.36°~107.06°、北纬39.15°~39.52°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葡萄才能允许使用“乌海葡萄”这一标识。乌海葡萄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无核白葡萄和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
该市农业部门编写了《乌海葡萄标准化体系——A级绿色食品乌海葡萄标准化生产、贮运技术规程》。该标准体系分为建园、生产管理、安全质量及包装与贮存标准,共四大部分17个标准,对葡萄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贮运直至市场准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逐步实现葡萄生产标准化作业。
为加强科技服务力度,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科技承包服务领导小组,对新植葡萄实行科技承包制度,科技人员包村到户,一包3年。指导葡萄种植,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大力推广葡萄深沟浅栽、地膜覆盖、科学修剪、果实套袋、综合施肥、节水灌溉等四季管理的先进技术措施,全面提升果园管理的科技含量。
3 将高效生态作为发展方向
10月下旬。露地葡萄已经枯黄,可是在温棚里种植的葡萄仍然绿意盎然,记者见到该市海南区巴音陶亥乡渡口村生产队长牛翠兰时,她正在双清农牧业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里给温棚里的葡萄苗通风。她家里有0.4公顷多地,流转给双清公司种葡萄,每667平方米地每年租金300元,她自己又为公司管理葡萄,每月工资能挣到1800元。她说:“比起过去自己种玉米收益大多了,村里大部分人都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种葡萄了。”
种植葡萄40多年来,乌海葡萄品种日益增多,种植方式也由露地葡萄逐步向设施葡萄转变,目前乌海的设施葡萄步入发展高潮期。发展以日光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葡萄产业好处多多:多采光、多增温,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少用水、少蒸发,降低耗水,实现设施减灾、免灾;充分引进和使用新技术,如土壤营养调控、膜下滴灌等,能达到产期调控。
至今,乌海市已经举办了3届乌珠慕(葡萄)节,在市区建设了葡萄长廊和乌珠慕(葡萄)主题公园、日光温室秋冬葡萄采摘园、青年生态园观光科普葡萄园等,将葡萄生产与农家餐饮结合,葡萄采摘与黄河沙漠观光结合,搞特色旅游、特色餐饮、特色产品。除了“煤城”、“书法城”的称号,乌海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之城”。
1 把葡萄产业做成主导产业
乌海市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及葡萄糖分、芳香物质的积累。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具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葡萄的条件。原因是乌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部,正处于北纬30°到40°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国土面积1754平方公里。这里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黄河流经市区105公里;土壤多为棕钙土和灰漠土: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干旱少雨。空气相对湿度低,冬季寒冷。
据专家考察,乌海是可以与法国波尔多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地区。因此,“十五”期间,葡萄产业被确定为乌海农业的主导产业,产业化政策及扶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在阳光田宇农业有限公司新发展的20公顷葡萄育苗基地里,负责人介绍说,去年以来,乌海市出台新政,育葡萄绿苗667平方米以上、根苗0.33公顷以上,一次性补贴3000元/667平方米:3.33公顷以上连片种植的葡萄每年补贴300元/667平方米,连续补贴3年。同时,这20公顷基地大约吸纳了100多个农区劳动力,政府还每人每年补贴1200元。据悉,从2002年开始乌海市委、市政府对达标种植葡萄每“667平方米补贴200元:从2005年开始。为了鼓励规模化发展,对集中连片种植2公顷的种植户每667平方米增加100元补贴:为了鼓励发展反季节葡萄种植,新建连片3.33公顷以上周年生产保温温室,一次性补贴20000元/667平方米,新建连片2公顷以上大棚,一次性补贴3000元/667平方米。有的区、镇根据财力状况自行加大扶持力度,按1:1进行配套。
政策的顺利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和企业的积极性,促使葡萄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每年新增葡萄266.67公顷左右。截至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900公顷,2010年年产葡萄1100多万千克,年产值近5000万元,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栽培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
2 为地理标志产品制定地方标准
由于含糖量高,酸度适中,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无农药污染。品质极佳。乌海葡萄多次获得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奖项,并通过审核获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东经106.36°~107.06°、北纬39.15°~39.52°的地域内所生产的葡萄才能允许使用“乌海葡萄”这一标识。乌海葡萄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无核白葡萄和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
该市农业部门编写了《乌海葡萄标准化体系——A级绿色食品乌海葡萄标准化生产、贮运技术规程》。该标准体系分为建园、生产管理、安全质量及包装与贮存标准,共四大部分17个标准,对葡萄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贮运直至市场准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逐步实现葡萄生产标准化作业。
为加强科技服务力度,2005年市政府成立了科技承包服务领导小组,对新植葡萄实行科技承包制度,科技人员包村到户,一包3年。指导葡萄种植,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大力推广葡萄深沟浅栽、地膜覆盖、科学修剪、果实套袋、综合施肥、节水灌溉等四季管理的先进技术措施,全面提升果园管理的科技含量。
3 将高效生态作为发展方向
10月下旬。露地葡萄已经枯黄,可是在温棚里种植的葡萄仍然绿意盎然,记者见到该市海南区巴音陶亥乡渡口村生产队长牛翠兰时,她正在双清农牧业有限公司的葡萄基地里给温棚里的葡萄苗通风。她家里有0.4公顷多地,流转给双清公司种葡萄,每667平方米地每年租金300元,她自己又为公司管理葡萄,每月工资能挣到1800元。她说:“比起过去自己种玉米收益大多了,村里大部分人都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种葡萄了。”
种植葡萄40多年来,乌海葡萄品种日益增多,种植方式也由露地葡萄逐步向设施葡萄转变,目前乌海的设施葡萄步入发展高潮期。发展以日光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葡萄产业好处多多:多采光、多增温,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少用水、少蒸发,降低耗水,实现设施减灾、免灾;充分引进和使用新技术,如土壤营养调控、膜下滴灌等,能达到产期调控。
至今,乌海市已经举办了3届乌珠慕(葡萄)节,在市区建设了葡萄长廊和乌珠慕(葡萄)主题公园、日光温室秋冬葡萄采摘园、青年生态园观光科普葡萄园等,将葡萄生产与农家餐饮结合,葡萄采摘与黄河沙漠观光结合,搞特色旅游、特色餐饮、特色产品。除了“煤城”、“书法城”的称号,乌海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