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搭石》一课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崔峦老师说“语文课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挖掘,有可能上成专门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挖掘太深,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尺度确实不好把握。众所周知,任何语言都传达着一种思想,负载着一种精神,蕴涵着一种文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理解感悟的同时进行人文的熏陶。简单地说,要寓教于文,让人文性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善于从字词句中挖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因素。下面从《搭石》一课谈谈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问题。
  
  一、通过分析汉字达到统一
  
  课文中不但有许多词句值得我们去揣摩、推敲,就连一个个小小的汉字都在用它的点横撇捺自然地传达着民族文化。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道“假如有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有的老师可能会立即抓住这里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有一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首先出示了“伏”从金文到小篆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伏”造字上的意义,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美。告诉学生“伏”最初的意思是狗忠诚地蹲在主人的后面。接着老师让学生上台模仿年轻人,做“伏”下身子去背老年人的动作,并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师生之间的激情对话,学生对“伏”字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同时学生也深深感受到了乡亲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实实在在学会了怎样读书,怎样做人,真正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通过理解词语达到统一
  
  《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第七册的课文。文章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去品读。如:第一段有“脱鞋绾裤”这个词语,这是个生僻的词语,有的老师只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该词的意思,而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词语,挖掘其中的所蕴涵的人文性。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问:绾裤是什么意思?
  生: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师:“人们为什么要‘脱鞋绾裤’呢?”
  生:“因为山洪过后,河水很急,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都要脱鞋绾裤。”
  师:“是啊,人们出工要脱鞋绾裤,收工要脱鞋绾裤,访友要脱鞋绾裤,赶集要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出行都需要脱鞋绾裤。这一次次的脱鞋绾裤,感觉会怎样?”
  生:“会觉得麻烦,辛苦。”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搭石了吗?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师一连串的排比句式,突出了“脱鞋绾裤”这个词语,更加强调了搭石的重要。从这个词语,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搭石,搭石的作用是什么,这平整方正的石头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这里,老师通过解释词语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感悟了课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内容自身就蕴涵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因素。这种交融在教学中是很多,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对人的精神熏陶作用很大,我们要意识到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养,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一个点,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这些交融的因素。
  
  三、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统一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品读感悟语言,让情感不露痕迹,这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另一条途径。课文的第三自然还有一个词语是“协调有序”,老师没有采取解释词语的方法帮助理解,而是采取有节奏的朗读来理会。
  老师有节奏地引读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前面的—— ,后面的——” 学生像开火车一样,一个一个跟着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这样反复几次的朗读,老师便问:“这就像什么?”
  生:“像轻快的音乐。”
  师:“轻快的音乐有人指挥吗?”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却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就是协调有序。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师:“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协调有序的情景吗?”
  生:“排队上公交车。”
  “下课了同学们有序地下楼梯。”
   ……
  这里,老师找准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协调有序”,积累了语言,并丰富了情感。学生从“协调有序”一词中感受到走搭石不能抢、不能停,动作要协调,配合要默契的一种和谐美;同时也悟出生活中许多事要“协调有序”才能把事情办好的做人道理。让人文性在语言文字的朗读训练中得到展现。朗读指导的方法很多,有以讲促读,以问促读,我们教学当中要恰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把朗读和感悟课文很好地融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某些重点字词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品析,抓住这些交融因素,避免一些生硬的所谓人文性教学设计。辨证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力求在训练语言能力的过程当中渗透人文性,使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责任编辑:李湘蓉)
其他文献
我国准许使用柠檬黄等七种合成色素。标准检验方法为:将样品溶液用聚酰胺吸附,解析液浓缩后,用纸色谱或薄层色谱法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手续繁杂,操作时间长。采用高效
为贯彻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技术基础课的渗透融合精神,本文通过计算机对戴维南定理和双调谐电路的分析,以实例说明在不增加课内学时的前提下,使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断线,从而提高对学生
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动化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阐述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诸多优点,然后分析了目前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且探讨了如何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下逐步
本文从高炉本体,热风炉和辅助设施3个方面,叙述了易地大修后宝钢新高炉所采用的节能新技术。如串罐式无钟炉顶布料装置、小块焦与矿石混装入炉,烧结矿分级入炉,纯水闭路循环
在简要介绍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目前微波无损检测方法的同时,对微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活立木木材性质无损检测和内部缺陷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了叙述,分析了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轿车齿轮用钢20 MnCr5材料的研制简况。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企业标准要求,用其制造的齿轮变速箱装车进行跑车试验1.5万公里齿轮完好无损,后继
求线性系统的网络函数问题,归结为求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行列式及其一阶代数余子式。当系数矩阵各元素或部分元素是符号,在要求符号网络函数时,通常的高斯消去法便失去了有效
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分析是电工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绝大多数电工学教材都把三要素法作为求解一阶线性电路全响应的一般方法并予以重点介绍。本文介绍了对这种讲法所作的一
《电气技术实践基础》课程是我校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电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实验课,它的前身是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路实验和数字电路实验三门课.1988年以前,这三门课都由我
本文叙述了焊丝加工工艺中热处理、表面准备、拉拔和镀层(涂层)各工序对焊缝质量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按金相组织分类的贝氏体、马氏体类合金结构钢和铁素体、马氏体、奥氏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