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敲响社会的钟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篱笆》以悲剧的形式,描绘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生存现实。其悲剧元素包括悲剧特征、悲剧英雄形象和悲剧抗争精神三个方面。这三者揭示了《篱笆》为何是一部优秀的悲剧,并且通过这三方面,威尔逊深化了作品的现实意义。《篱笆》以兄与弟、夫与妻、父与子三对伦理矛盾为悲剧内容,刻画出特洛伊这个悲剧英雄形象,表现出他敢于抗争的悲剧精神,并借此鼓励美国黑人找回自我、提高自信、奋起抗争,冲破种种限制黑人发展的社会桎梏。
  关键词:悲剧 黑人英雄 悲剧精神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是一系列表现美国黑人在20世纪中生活与经历的戏剧。该系列共十部,《篱笆》是其中的第三部,曾获得1987年普利策奖以及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该剧主要讲述的是黑人清洁工特洛伊(Troy)后半生的生活,他曾是一名优秀的棒球运动员,却由于受到种族歧视而无法实现理想,后来成为一名垃圾清理工,艰苦地维持家庭与生计。在特洛伊身上体现出黑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奋斗与辛酸。《篱笆》被视为一部杰出的黑人悲剧,但其“悲”何在?又是什么使它成为一部杰出的悲剧?本文将从悲剧特征、悲剧英雄以及悲剧精神三个方面来解读《篱笆》的悲剧元素和内涵,从而揭示其在美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悲剧情节特征
  悲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古希腊酒神的祭祀活动。就其特征而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通过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疏泄” ①。黑格尔则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对悲剧内容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通过矛盾冲突说来解释悲剧,认为“只有与伦理内容联系,与伦理主张一致,才能成为悲剧情感。只有体现了人伦、政治、宗教内涵的‘优良品质’,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推进’作用的,才可作为悲剧的内容” ②30;而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提到,“悲剧的美学要素是崇高”,而能让人感受到这种崇高的,是“非凡人物超乎寻常痛苦” ③。
  从以上的观点可以归纳出,悲剧在内容上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能够唤起人们特定的某一类情感,如怜悯、恐惧、崇高;(2)与伦理相联系,引发伦理矛盾并在矛盾冲突中引发人们的思考,积极推进生活;(3)主人公在矛盾当中受到了极大的痛苦,表现出非凡的品质。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篱笆》上时,可以发现主人公特洛伊(Troy)几乎无时无刻不处于与亲人的伦理矛盾当中——与兄弟的矛盾、妻子的矛盾和与孩子的矛盾。加百利(Gabriel)是特洛伊的弟弟,在二战中他受到了严重的脑部创伤,智商变得与小孩子相差无几,作为补偿政府给了他3000美元的抚恤金。对于这位弟弟,特洛伊一直觉得应该负起责任并且尽可能地善待他,然而他却私自用了加百利的抚恤金为自己买了房子。责任心与自身贪婪的矛盾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也勾起了读者对加百利的怜悯。而且,加百利形象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英勇负伤的士兵,加百利本应得到国家的尊敬与重视,然而在他负了重伤后,政府只是给了他3000美元便一了百了,关心他的只剩下他的家人,这与白人士兵得到的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这不仅体现出当时社会上对黑人的歧视和区别对待,也体现出了黑人与白人之间不可忽视的“篱笆”。
  贯穿《篱笆》的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特洛伊与妻子罗丝(Rose)的矛盾。罗丝是一位温柔、善良、勤奋,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妻子。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并一心一意想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庭。她是剧中最受读者尊敬的角色,也是能唤起读者崇高感情的主要角色。然而作为丈夫的特洛伊,他虽然爱罗丝,每周回家把工钱交给她,但是却又背叛她,甚至与另一个女人生下私生女;他需要罗丝,同时又抛弃她。一位让人心生敬佩的妻子与丈夫的背叛、冷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引起人们对罗丝的怜悯,并且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黑人女性的奉献精神以及家庭责任感,这是美国黑人文化的传统,也是美国黑人文化的根。特洛伊与小儿子科里(Cory)的矛盾则是全剧的另一条主线——科里希望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并进入大学,然而特洛伊却希望他参加工作并尽力阻挠他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科里看来,父亲冥顽不灵,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了解当前社会;而在特洛伊眼中,科里非常的幼稚和理想主义,根本不懂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两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以科里的离家出走结束。这对父子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儿子与父亲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伦理矛盾,更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所宣扬的价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科里与罗丝都认为时代已经改变,黑人可以自由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成为一名成功的体育明星。然而曾经是一名棒球运动员的特洛伊深深明白,这仍然是不现实的,只是白人们宣扬的一种价值观,社会中留给黑人的机会依然是少之又少。拥有这种想法的黑人,实际上受到白人思想感染而失去自我认识的人——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与白人一样,可以平等地享受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认识到自己是黑人,以及社会上无处不在的对黑人的歧视的事实。作者威尔逊也支持特洛伊的观点,认为在当时能够进入职业联赛的黑人运动员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黑人孩子都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对他们来说,学习一门技术才更有机会养家糊口,才是更加现实的选择④。以上这种种伦理矛盾、现实矛盾一方面在内容上充分表现出当时美国黑人社会中的种种现实,引起读者的怜悯与崇敬,使《篱笆》成为一部杰出的悲剧;另一方面在形式上,通过向读者呈现这些矛盾,威尔逊展现出了《篱笆》的其他悲剧元素,并进一步深化、提高其现实意义。
  二、悲剧英雄
  一部伟大的悲剧,离不开一个伟大的英雄。悲剧英雄们具有非凡勇气和智慧、健全的体魄和野心,敢于执着地和强权及命运作不懈的斗争,同时又有自己致命的缺点——奥赛罗、俄底浦斯、哈姆雷特、麦克白、冉阿让……他们的名字几乎是悲剧的代名词。传统的悲剧英雄大多出身高贵、名声显赫:在古希腊悲剧中他们是神邸或半神,在莎士比亚世界中则是贵族与骑士。然而发展至今,悲剧作家们关注的更多是平常人的生活,阿瑟米勒首先在理论上倡导普通人悲剧。   可以说,特洛伊完全符合这样的一个悲剧英雄形象。诚然,他具有许多弱点,如前文所述——自私贪婪、出轨、固执、落后于时代,然而他的高尚品质更值得我们的关注。他的弟弟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并没有抛弃他把他送进医院,而是多年来一直把他留在家里,尽力照顾他给他最大的自由;他与妻子间早已没有爱情,可以说家庭对他来说甚至是一个负担,但是他却没有抛弃家庭,一走了之,反而独自将整个家扛在肩上,十多年来凭他一个人当垃圾工微薄的薪水艰苦地养活一家五口;他甚至不爱他的孩子们,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倾尽了他的所有,并且尽力为他们安排一个能够满足温饱的将来。此外他还曾经是一个杰出的棒球运动员,是朋友的偶像。最重要的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的野心。他不甘于当一名垃圾清理工,通过不懈的努力当上了司机,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一名普通底层黑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特洛伊只是一名普通人,但是在他身上,可以体会到强壮的体魄、对家庭崇高的责任感、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这种种品质把他塑造成一个高大的悲剧英雄,使他成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并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而他的普通人身份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深刻理解他的伟大,符合普通人悲剧的理论。
  在典型的悲剧中,纵然剧中英雄具有种种非凡品质,但迎接他们的,却大多是失败或毁灭,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想象中的美好撕碎,以一种残忍直接的方式,把命运的安排和结局的必然性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特洛伊也不例外。他对兄弟、妻子、儿子尽心尽责,以自己微薄的薪水十数年来苦苦支撑整个家庭。当他终于在这个对黑人处处充满不平等的社会中有所突破,见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时,却因婚外情的暴露、情人的死亡、私生女的诞生以及与孩子矛盾的集中爆发等一系列事件而使维持了十多年的家庭分崩离析,并最终自己一个孤独死去。他的失败,喻示着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抑,社会中的种种限制注定不可能让特洛伊这样的一个底层黑人取得成功。“命运把人高高举起,又狠狠地摔下来” ②33,这是英雄的宿命,是特洛伊不可逃避的结局,也是悲剧所在。
  三、悲剧精神
  在一部悲剧作品中,悲剧精神是最为重要的——之前的悲剧情节、英雄都应该是为悲剧精神而服务,是作家为了更好表现希望表达的精神而做出的努力。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式悲剧的局限所在——悲剧英雄只能出身名门望族,没有体现出悲剧精神。常见的悲剧精神有好几种,如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直面灾难与承担、受难与救赎等,其中最为突出与典型的是抗争精神,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等同于悲剧精神的整体,例如:“人的本质是自我保存和超越的希望,即人的抗争性。由这种抗争性而来的意识、观念,就叫做悲剧性抗争精神——悲剧精神。” ⑤
  人生是艰难的,因为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差异和矛盾时刻困扰着人类的心灵世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至善至美是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境界。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无止境的追求与不断的自我完善的历史,人类生活就是在不断的追求理想与面对挫折中继续下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免不了“失望、痛苦、凄凉乃至于动摇与绝望” ⑥。抗争精神就是在遭遇“失望、痛苦、凄凉、动摇与绝望”时体现出来的,人类敢于反抗命运、直面悲剧、承受灾难并继续坚持追求理想的高贵品质。它是悲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悲剧英雄形象的意义所在,是整个悲剧作品的内涵凝结——正如朱光潜所言:“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 ②206。在古希腊悲剧中,抗争精神体现为英雄对命运的抗争;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则体现为主人公和欲望的斗争;在歌德和席勒的悲剧中,抗争精神是主人公与不公平世道的抗争;在爱情悲剧中,它是恋人与世俗一切阻力的抗争……这种种互不不同而又有所相似的抗争,最终都体现为人类不屈精神和追求理想、追求幸福自由的勇气。
  在《篱笆》中,抗争精神尤为突出。用作者威尔逊的话说,“正是敢于与生活抗争的精神,使得他(特洛伊)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敢于挑战;尽管他经历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我觉得这种品质不仅高尚,而且充满英雄气概” ⑦。在青年时期,特洛伊就敢于与父亲抗争,离家出走并由此迈入成年。他与生活抗争,从未自暴自弃,并成功的撑起了整个家庭。但最为重要的是,他敢于与社会上的不平等抗争,敢于挑战命运的不公。当他向罗丝解释他的外遇时,他说:
  “她给了我不同的想法……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腰杆子直了。我想,如果我努力一把,或许我能偷个二垒。你明白吗?在原地停留18年以后,我想上二垒。”
  在这里,他说的不仅是自己为什么要发展婚外情,更是他渴望争取权益、渴望突破困境、取得发展、实现理想的体现,而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特洛伊身处的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对黑人充满种族歧视与严重不平等的社会,身处其中的黑人多数处于社会底层,并且缺乏抗争的勇气与自信。但是特洛伊并没有屈服于社会压力和命运的安排,他渴望突破,为自己争取权利与发展。他身上体现的,是当时黑人少有的自信与抗争精神,他的进步性正是《篱笆》的悲剧意义所在。尽管他最终并没有突破社会的重重压力,得到了一个悲剧结局;但他至少成为了一名黑人司机,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他的身上表现出了以人类忧患和进取为特征的悲剧抗争精神,足以鼓励更多的黑人为自己的权利、生存、发展奋起抗争。至此,悲剧情节得以完整,悲剧英雄形象得到完美的塑造,悲剧抗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作家,威尔逊深知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歧视与不平等。他明白黑人要有所发展,仅通过白人所倡导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用深刻的悲剧,一个高大的悲剧英雄形象,以及振奋人心的悲剧精神唤起黑人内心深处的自信与实现理想的渴望,传承黑人文化,并勇于与社会上的一切不公抗争,才有可能消除种族歧视,实现黑人的自我发展。因此,他通过《篱笆》这个作品,塑造出特洛伊这样典型又具有进步意义的悲剧英雄形象,通过其身上展现的伟大悲剧抗争精神,向世人展示了黑人自尊自信和独有的文化传统,并希望美国黑人可以借此找回自我、提高自信、奋起抗争,冲破种种限制黑人发展的社会藩篱。   注释
  ① 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 张兰阁.戏剧范型(上)[M].北大出版社,2009.
  ③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19.
  ④ Weber,Myles.“Rescuing the Tragic Bully in August Wilson's Fences.” Southern Review 50,2014:24.
  ⑤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
  ⑥ 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学林出版社,90.
  ⑦ Nathan L.Grant,“Men, Women, and Culture: A Conversation with August Wilson”, in Jackson R. Bryer and Mary G. Harting, eds., 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172.
  参考文献
  [1]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2] 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 张兰阁.戏剧范型(上)[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9.朱光潜.
  [4] 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 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6] Nathan L.Grant. Men, Women, and Culture: A Conversation with August Wilson [A]. Jackson R. Bryer and Mary G. Harting. 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C] .172.
  [7] Weber, Myles. Rescuing the Tragic Bully in August Wilson’s Fences [J]. Southern Review,2014,50:24.
其他文献
实体商业是否会被电商颠覆?我们先要探讨一下究竟实体电商功能属性的维度是怎样的。在中国,目前的实体商业受冲击比较大的是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而购物中心是一个生活场所,就生活场所维度的定位,我认为它跟互联网会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颠覆的维度上,我认为基本上不存在。  未来三种实体店一定会面临最大挑战,三无店:无客户、无品牌、无服务。目前互联网去掉了很多中介的环节,但是没有一个行业会允
期刊
我们都在讲“体验”,但是大家考虑过没有体验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或者是说我们要做好一个体验的项目,它的灵魂是什么?什么能够让体验的项目和事业能够可持续地,能够真正具备主题的,能够真正具备内容的,能够真正形成品牌持续地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好,能够将我们的商业也好、旅游也好、娱乐也好紧密地结合起来,提供更强大、持久的支撑。从这个方面讲,实际上道理也很简单,就是文化。  这个世界上在旅游和娱乐行业
期刊
毫无疑问,新时期,中国商业地产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内主流商业地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各有其“杀手锏”:万达以快制胜,为政府增添政绩;华润的卖点是提升城市形象;中粮则以引领时尚见长;而绿地商业独辟蹊径,用建设摩天大楼换取优质土地资源;在新常态下,这些招数是否依然会屡试不爽?  对于当前商业地产的理解可谓是“行外乐观,行内悲观。内行乐观,外行悲观”。“泡沫化”背景下的中国商业地产俨然已经是红海一片。
期刊
“轻奢”是最近才出来的词,但事实上,这十几二十年都有,我的理解就是可行承担的奢侈。  中国这20年改革开放,中国消费者消费实力飞速增加。04年以前中国加入WTO,零售和批发是开放度不高的。04年以后中国变成全球最开放的零售市场,根本不保护自己的零售产品,当然也是有好处的。04年以后,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消费者购买力强劲增长,并且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数没有历史库存没有历史包袱。另外,市场是高度开放
期刊
爆发——竹竿传媒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  web22.0时代造就了“社会化媒体”这一概念,因为每个人传播信息的能力都被不同程度地放大了。广告传媒历经了以报纸为中心的平媒体时代、以电视为中心的流媒体时代、以网络技术手段为推动的富媒体时代之后,目前已经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它作为全新的引擎,已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所产生的价值将会令人刮目相看。  变革——从“乌合之众”到“我合之众”  勒庞经久不
期刊
案例:2013年秋季,刘女士以32万镑的合同价格,在伦敦的格林威治区购入一开发商开发的大型住宅区里的一套一室单元房,只支付了合同款的10%,即3万镑,就拥有了该期房的产权,合同约定该期房预计会在3年之后完工。  一年之后,该区的房价直线上升,开发商在同一楼盘的同类户型,售价已达38万镑。刘女士最后以37万镑的价格转让了她的合同(assignment of contract),除去律师费、中介费等开
期刊
摘 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初具规模,与大多数乡土作家书写乡村的破败荒凉以及带有野蛮色彩地方风俗不同,废名坚持用冲淡、平和、浪漫的写作风格来描写乡村中最平常的人和事,带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感慨,以此表达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他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火神庙的和尚》在冲淡的牧歌风情下,讲述了金喜孤苦悲凉的一生。小说在诗化的风格下道出最沉重的苦难,于孤独寂寞中祈求心灵的超脱,蕴含了作者真挚的
期刊
摘 要:《欧阳海之歌》是金敬迈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一部红极一时的作品曾被文坛推崇为时代的标杆。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部誉不绝口的作品隐含了极左思潮难以容忍的因素:主体的真性情与对官僚主义的质疑。由此证明,在高度一体化的写作语境下,知识分子的话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关键词:《欧阳海之歌》 主体真性情 质疑精神  《欧阳海之歌》是金敬迈1965年7月发表于文学刊物《收获》,同年10
期刊
加拿大多伦多最近被评为全球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多伦多也是加拿大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这里环境优美,人们友善可亲,因为多元文化,在多伦多可以吃到或买到全世界各地最地道的美食、服装、家居用品。多伦多边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全世界最大的瀑布,每年吸引百万游客来旅游。现在,来旅游的人数就更是剧增了,在旅游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咨询在加拿大置业的问题。加拿大汇金集团归纳并总结了近期客户们提出的关于在加拿大购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为基础,分析《春分之后》的主人公——须永怪异的爱情观和爱情行为。须永实际上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他受疾病的影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想法,不可能对千代子产生真正的爱情。  关键词:夏目漱石 弗洛伊德 爱情心理学  1912年出版的《春分之后》是夏目漱石经历了“修善寺大患”后创作的首部爱情小说,也是夏目漱石后期文学作品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其整个文学生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