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中志愿服务类社团日渐增多,它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为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高校 志愿服务类社团 石河子大学
  2013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的第20个年头。截至2013年11月底,在全国各省(区、市)、市(地、州、盟)、2763个以上的县(市、区、旗)及主要行业系统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现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名[1]。在国内高校中,志愿服务类社团逐渐增多,在众多志愿服务类社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为大家关注。
  1.发展现状
  1.1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以石河子大学为例,现有志愿服务类社团22个,占石河子大学社团总数的12.5%,拥有注册会员1000余名。每年志愿服务类社团都会得到众多新生的青睐,大家争相加入志愿服务类社团,实现自我价值,奉献志愿服务精神。
  1.2志愿服务内容多样化。
  志愿社团活动已经由传统的走访敬老院和福利院、捡拾垃圾等活动内容逐渐延伸到家电维修、环保公益、动物保护、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等多方面,逐渐由单一的工作内容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1.3志愿服务专业化。
  各志愿服务团队结合自己专业的特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蓝泽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的节水宣传活动,电维修社团开展的免费家电维修活动,小动物保护协会开展的动物保护宣传活动,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的免费法律咨询活动,“红十字”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防艾宣传活动等。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更专业。
  1.4社会实践稳步推进。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才华、磨炼意志、实践成才的大课堂,成为青年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符合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同时各志愿服务类社团借助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石河子大學共组建57个校级及以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其中兵团级重点服务团21个(含6个预防艾滋病宣传专项和1个关爱留守农村儿童志愿服务),2013年志愿服务团队数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我校组建70个校级及以上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1.5志愿服务贴近生活。
  我校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结合社会主流,开展切合实际的志愿活动,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如政法学院、食品学院与后勤管理处联合开展“光盘者联盟”行动,号召学生“厉行节约,文明用餐”;瑞欧公益协会、知食协会与石河子大学社团联合会联合开展的“我为雅安捐个馕”活动,吸引众多同学参与;我校科普宣传实践队深入居民小区,开展家庭用电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预防、免费义诊、电脑维修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广大居民的欢迎。
  1.6联合发展是新趋势。
  联合是社团发展的新趋势,社团联合,扬长避短,既可以扩大影响力,又可以服务不同的人群,提供全面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如石河子大学以连续十年在石河子市百花村雷锋街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为来往市民进行义务血压测量、医疗咨询、事故现场急救方法讲解、法律援助知识宣传、义务家电维修、义务家教咨询、手工艺品制作、环保理念宣传、动植物知识科普宣传等。
  2.存在的问题
  2.1内部组织建设不完善
  2.1.1组织机构不健全。
  在部分志愿服务社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健全,部门权职交叉,工作重复,甚至个别社团没有单独分管财务的机构,造成社团活动经费不公开透明等问题。
  2.2.2规章制度不完善。
  社团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缺乏对社团成员的约束,加之社团成员成分混杂,直接导致某些成员来去随意、缺乏纪律性等现象的发生,严重挫伤新成员的激情。
  2.2.3忽视社团文化。
  社团往往忽视社团文化的建设,有些社团缺乏最基本的物质文化建设,更有甚者不注意社团材料的保存,随着时间推移,社团材料出现断层,导致每换一任领导人,都要重新修订一套新的社团宗旨。长此以往,社团的文化得不到巩固,做不到“文化留人”,甚至导致新生社团仅仅存在两三年便销声匿迹。
  2.2成员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学生干部对于新加入成员“只重管,不重养”,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专业指导培训的缺乏,活动重视形象工程,导致一些成员因感到“跟想象的差别太大”、“没有收获”、“无归属感”而退出组织。
  2.3成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上某些负文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违背志愿服务精神,参加志愿服务社团的初衷就是赢取荣誉。由于部分成员的责任心不强,自觉意识不够,因此降低服务质量。
  2.4缺乏专业的指导培训。
  尽管志愿服务类社团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但是由于专业知识有限,加之志愿服务面扩大,一些社团仅能解决部分表面问题,不能深入开展专业的志愿服务。同时志愿服务社团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地培训,导致某些专业服务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2.5活动经费有限。
  由于社团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学院团委的扶持、部分的商业赞助及社团内部收缴的社费社团,可谓杯水车薪,这些远不能满足社团正常工作的开展需要。
  2.6活动过于形式化。
  每逢志愿服务日,志愿大军浩浩汤汤奔赴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此期间不乏学生会等其他学生团体的参与,导致敬老院每天接待好几批志愿服务者,地面也要被擦几遍,平时则很少开展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化,缺乏长期主动的志愿服务活动。   3.解决方案
  3.1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3.1.1找准自身定位,完善组织机构。
  学生社团一般组织机构为三级制“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成员”。志愿服务类社团应找准自身定位,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部门机构,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提高工作效率,又避免权责交叉。
  3.1.2制定社团规章制度。
  学生社团要结合社团的实际情况,建章立制,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制定透明的财务制度、公平的换届制度、扎实的培训制度、科学的考核评优制度,并在纳新、例会、值班、请假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约束广大成员的行为。
  3.1.3培育社团文化,创建品牌活动,打造社团特色。
  社团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产品等。社团要设计自己的LOGO、旗帜、文化衫等物质文化;规范制度建设,发挥监督作用;打造“家”文化,让成员找到归属感。学生社团要结合专业特色,创立自己的社团品牌活动,打造特色社团。
  3.2创新活动方式,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学生社团缺乏创新是制约社团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加之社团一届又一届的更迭,社团管理者往往依靠往届经验管理社团,严重制约社团的发展。社团创新不仅要创新思维,还要创新社团活动方式,采用广大共青团员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举办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成员的积极性,还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同时社团内部应召开社团座谈会,加深社团成员对社团历史的了解,提高凝聚力。
  3.3拓宽经费筹集渠道。
  学生社团要学会自力更生,走社团市场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寻求商业赞助的能力。不再单纯依靠学校“输血”,而是充分挖掘社团会员的人际资源和自身的智力文化优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寻求企业和单位商业赞助。目前商家很看重消费能力日益增长的高校市场,他们乐意跟社团合作,为社团活动提供赞助。社团可以利用商家渴望得到高校宣传的欲望得到资金或者实物的赞助,以解决社团发展所需资金和宣传用品等问题。通过校友会筹集經费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校友往往对母校具有特殊的情感,所以当学校的社团诚恳地向他们伸出求助的手时,他们大多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社团果真有能力给他们带来益处实现双赢,那他们也就没有回绝的理由。
  3.4发挥社团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外界社团联系。
  积极与同类社团交流管理经验,联合举办社团活动;扩大与兄弟学院社团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走出校园,学习高校优秀社团的管理经验;走进社会,主动与社会公益团体、政府组织合作交流。如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服务类社团部积极组织志愿服务类社团开展调研活动,促进同类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学生社团发展研讨会,推进石河子大学学生社团的合作交流,着力解决社团存在的问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积极与疆内外各高校学生社团交流合作,同时在官方微信开通SAU视野模块,介绍高校优秀社团的发展情况。
  3.5加大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建立志愿服务类社团志愿服务基地,在服务基地进行挂牌,杜绝志愿服务活动的扎堆现象,同时更确保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基层单位扎下根,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常态化发展。
  3.6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社团形象。
  创新舆论宣传载体和手段。社团平面宣传必不可少,但也应重视发挥互联网、QQ、飞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及时发布志愿活动信息,对志愿活动和优秀志愿者进行报道,宣扬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树立社团形象。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已打造专门的社团网站,实现网上注册、纳新等管理工作,同时各社团可以利用该网站发布新闻。
  3.7团学组织的扶持与引导。
  (1)学校加大服务引导力度,制定社团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完善奖罚制度,激励与惩罚相结合,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2)规范社团指导教师,制定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办法,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同时维护学生社团选择指导老师的权利。(3)加强学生骨干的培训,让社团骨干接受多方面的历练,培养学生干部的全局观,提升考虑问题的层次。(4)学校资金扶持。学校应专门抽出资金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的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0年报告[EB/OL].http://news.12371.cn/2013/12/05/ARTI1386237919538585.shtml,2013-12-05.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彩教学,在知识与人心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和课程之间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知识得以成长,智慧得以发展,思维得以启发,最终实现学与教的和谐统一。情感是知识有效传递的关键。积极的情感因素是教与学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结合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和作者多年大學英语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运用情感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情感教学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 本文是在英语学习策略视角下基于双导机制的英语类专业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她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刚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经过实践,她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学习成绩上普遍有所提高,证明了英语学习策略训练下的“双导制”对英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通过阐述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所发挥的文化导向、文化教育、文化宣传等重要作用,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采取的加强特色建设、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若是缺失了文化
摘 要: 本文运用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的意义七分法理论,对当前某些社会现象和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三月八日是国际“妇女”节,但是并不是所有中国女性都乐于在这一天庆祝;在网络热词评选中,“老司机”、“小鲜肉”多次入选,然而,民众对这些词语的出现及使用褒贬不一,颇有争议。以上两种现象都与词语的多层意义有关,尤其是联想意义。  关键词: 意义七分法 联想意义 不确定性  1.意义七分法  意义七分法
摘 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播意识应该进一步强化。在了解大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调查高校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意识的具体情况,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中华文化传播 意识现状 解决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
摘 要: 作为一所石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科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探索出符合学校类型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课内课外课堂互相渗透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搭建“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等举措,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各行各业尤其是石化行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供同类型的地方
摘要:现代小说理论主要是指“结构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关注叙事结构、叙述方法和叙述形式对小说叙事的制约性。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小说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说什么,而是取决于它怎么说。本文将从现代小说理论的角度来解读汪曾祺先生的《受戒》,通过探究本篇小说的“形式”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深刻的“意味”——作者对于“健康的”、“引人向上的”、“增强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作品的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 《受戒》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竞赛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课堂的应用,以“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复习课为例,介绍了竞赛式教学法的内涵和具体实施过程,并以中职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竞赛式教学法在两个班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积极构建竞赛式教学平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竞赛式教学法 学习效能检验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致使这一政工队伍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转型,由“自为型”向“自觉型”转化,而这一转化的主要路径是要做到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与机制保障。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生涯 转型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
(广州市花都区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广州市花都区社区学院、广州市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城市化撤村建居的过程中,大量城郊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针对当前农转居居民社区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对农转居居民的社区教育提出对策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