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城市未婚青年生殖健康浅析——以北京市3034例未婚青年生殖健康调查为倒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3034例婚前保健青年就恋爱、婚姻,生育观和性知识了解程度及自愿接受婚前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现今中国城市青年恋爱、生育观有一起改变,男女青年将晚婚视为一种自觉行动,其中11%表示婚后不准备生育子女。然而,熟知计划生育知识的程度仍较低,计划生育的自我调控能力差。绝大多数青年赞成现行的婚前保健制度,90%认为有必要进行婚前性知识教育,迫切需要获得优生优育知识、性科学知识和避孕知识与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就城市与其存在的区域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需要一定大小的区域面积作为腹地,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为条件,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必需城市的带动。本文尝试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对中国分省和经济区非农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的非农人口数与相应区域的总人口、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及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非农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区域经济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我们定义的城市综合服务对象变量与大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更好,这一良好的相关关系充分说明了城市与区域的
本文主要根据数学模型,对1990~1997年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该期间,上海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基本符合负指数函数分布模式;中心城的人口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中心点人口密度下降40%,人口密度斜率减小约35%,城市半径上人口分布的“重心点”由离市中心点3公里向外推进到4.6公里;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变化,在时间上以1995~1997年发展速度比较快,在空间上以东、西两个方向,特别是向东方向的推进力度比较大;上海中心城人口分布的“均衡化”、合理化变动,将进一步为上海城市的未来
期刊
目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来实施的,并没有深入到家庭内部去关注不同的家庭成员(譬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不同需要。本课题试图通过在上海市的入户问卷调查,用调查统计数据对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作出描述和分析。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使政府和社会都更清楚地了解贫困家庭的儿童在接受了社会救助以后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尚未能够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并对政府进一步审视和修订现行社会救助政策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进一步采取社会帮困措施提出了有用的建议。
本文用人口地理学的观点,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给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测算方法,并从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六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方面分析论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测算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采取的模式。
本文认为中国人口转变已经基本完成,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转变,是不彻底的、暂时的动态平衡。本文提出了判断人口转变完成的四个标准,指出稳定低生育率是一项战略任务,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前提。本文对中国目前人口控制状态做了基本判断,并提出了建立稳定低生育率战略的政策体系。
本文在对中国婴幼儿死亡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的历史,区域和民族间的变化,以及婴幼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一些社会,经济、人口和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中国偏高的女性婴幼儿死亡水平可能导致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后果,以及它们的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