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之爱:对“人”的终极关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ove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教育之爱的探讨,方家学者多有论述,诸如理解、尊重、信任、宽容……但我以为,这些还未直指根本。我认为教育之爱的本质应该是:指引幸福,而不是指引成功。因为幸福比成功更接近生活的本质:成功的人未必幸福,但幸福的人实际上都已获得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成功和幸福的区别在于:成功只是过程,幸福才是结果;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成功常常流传在别人的口中,而幸福常常驻守在自己的心灵。
  站在语文教师的具体视角,我觉得这种关涉幸福的语文教育之爱,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享用一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能。
  此话看似白说,但放眼当下,真正能落实者寥若晨星。因为它的关键词是“享用一生”,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职业操守指向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即把学生当成一个神圣而高贵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机器或者工具来训练。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是一种极端冷酷甚至野蛮的教育行径。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先在你枯燥的折磨中“涅槃”,等他(她)飞天后又向你落后的教学方式猛烈地抨击,鄙夷地唾弃。那为何仍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难道他们天然地就对考试情有独钟?其实他们并非真的“不疲”,也并非真的偏好,而是他们在现实与理想的“磨合”中,不断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无奈抛弃,最终向无比强大的功利社会作了妥协。于是,摆上各种美丽的借口,扯上各种光明的旗帜,为自己加入制造考试机器的恶行进行遮羞。
  语文,本应是极具人道情怀与人文关照的学科;但当下语文教育中“爱的流失”已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
  以阅读教学为例。莫言在《虚伪的教育》一文中曾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个精彩的比喻。说阅读就像吃饭:上来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吃完了,心情很愉快,身体很受用;如果吃完后不让走,非要他说出这道菜是用什么原料构成,用什么方法制作,有什么样的营养价值,那很可能让他把吃下去的都吐出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正属于这样的糟糕状态:对学生的考试技能关注太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太少。考试的功利性,使阅读教学不断滑向技巧主义与形式主义,忽视了对经典阅读的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花了十二年时间研磨出一套又一套的解题方法,高考一过,弃如敝屣,时间的投入与产出的反差,实在让人觉得有些可惜。
  所以,我觉得一个有爱心的语文老师,应该不断寻求在应试阅读中的突围,在保障学生阅读题得分的前提下,要努力抽身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并教给他们真正有用的阅读方法,这才是更有价值的。
  再以作文教学为例。作文水平的高低,本应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最好体现。然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师为了让学生与自己均能获益于考场,十年时间持续胶着于考试作文的训练,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彻底湮灭——他们长期甚至永远地对写作抱有抵制、厌恶的态度。把一个学科教到如此多人、如此长久的害怕与讨厌,大概只有作文可以做得到,这足以引发我们的深思了。
  我们有时也会沾沾自喜于我们辛劳培育出来的考场佳作。但细看之下,发现僵化有余,灵动不足:这些所谓的考场佳作有“文采”的很多,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有性情的太少;……许多文章不像是“写”出来的,倒像是流水线上“做”出来的,甚至是模子里“压”出来的。用许多言不由衷的话语组合成一个符合应试要求的产品,已成为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和不少学生的写作习惯。难怪有人戏言——人生撒谎作文始。
  中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责任重大,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不能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莫言语)。所以,我们需要在应试写作中不断突围,让学生不失于当下,更获益于未来!出于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负责,我们指导写作除了对内容、结构、语言等应试常规项加强训练外,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真诚地反思生活、深刻地提炼思想的能力——这正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更有价值的写作素养。
  语文,是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钱理群语)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高贵的“人”来养育,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机器或工具来反复操练。语文教育一旦远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背离了“人”的终身发展这个根本宗旨,教育精神将凌乱得惨不忍睹。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才算有效?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许多语文教师。在"2012年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上,我听了严华银老师《让课堂安静》的讲座,很受启发。严老师明确有效课堂
语文教科书文言课文的字词注释,不仅要内容正确,而且要表述精准。但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课文的一些注释,有的语意含糊不明,有的外延过大或过小,有的表述内容有误。还有一些处于词汇化阶段的古代短语,其意义与现代并不完全相同,应该拆分解释更为妥当。因而,本文基于此,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版)课文顺序摘录原注,然后订正。  1.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第4课《归去来兮辞
摘要:该文研究如何在“互联网 ”背景下,结合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基本的教学理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满足分级教学需要并促进与其他学科专业应用的交叉融合,建设“互联网 ”新形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  关键词:“互联网 ”;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  中圖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4-0158-02  “互联网 ”时代的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  作为主观思想情
回顾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施历经迂回曲折的前进过程,从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每一次教学模式的改变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产生。特别是进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