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所有活动方式必须指向“语文”这一核心。它是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相互融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习得的方法,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其综合的元素应主要与语文有关,训练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是手段,语文素养的提升是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应该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基于学生的学情,有效地实现课内与生活的外延。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常常看到综合性学习课忽视了语文的“本色”,充斥着大量“非语文”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课变成了“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的艺术课,变成了“拼盘课”“大杂烩”。“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缀。这都冲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本体性教学。
如何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本色?在此,笔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漫话对联》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一些粗浅的做法。
基于教材和学情,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其作用不可小觑。如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传统文化吐幽香”,其中当代作家黎汝清的散文《我和春联》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讲述了春联对他一生的影响。课文中有不少楹联佳作。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便从课文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定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为“漫话对联”。这节课,以对联知识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赏、读、讲、写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依据课标,找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元素
根据《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综合的元素应该是:语文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其他课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
“漫话对联”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我爱对联”这个版块,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了解对联的历史;诵读欣赏不同种类、形式的对联;讲述对联背后的故事;学习贴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探究对联的一般特点;闯关游戏挑战对联(对单字双字联、听故事填下联、补充下联、根据提示对下联、写对联)等。
这节课的学习,综合了对联知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元素,既有语文的,也有其他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的,通过有效地综合各种元素,多方面、多角度地帮助学生认识对联的魅力。这些元素与活动,其指向都是实现从课内知识到课外实践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依托学习内容,凸显综合性学习的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特性,“文化性”是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本体性”的关键。在组织“漫话对联”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能单一地只注重优秀对联的积累,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对联的审美意蕴、社会价值等。这样,综合性学习的“文化味”就更浓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就更深了。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学习了《漫话对联》一课后,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学以致用为学校专用教室撰写对联。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在后续的“楹联招标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对联。这一真实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楹联的社会价值,而且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以期既能与其他学科恰到好处地整合,有效地实现课内与生活的外延,又能凸显其“语文的本色”。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农林路小学)
如何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回归语文本色?在此,笔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漫话对联》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一些粗浅的做法。
基于教材和学情,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其作用不可小觑。如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化主题是“传统文化吐幽香”,其中当代作家黎汝清的散文《我和春联》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对春联的喜爱和收集,讲述了春联对他一生的影响。课文中有不少楹联佳作。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便从课文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确定了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为“漫话对联”。这节课,以对联知识为载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赏、读、讲、写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依据课标,找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元素
根据《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综合的元素应该是:语文知识与听说读写能力,其他课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
“漫话对联”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我爱对联”这个版块,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了解对联的历史;诵读欣赏不同种类、形式的对联;讲述对联背后的故事;学习贴对联、区分上下联的方法;探究对联的一般特点;闯关游戏挑战对联(对单字双字联、听故事填下联、补充下联、根据提示对下联、写对联)等。
这节课的学习,综合了对联知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元素,既有语文的,也有其他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的,通过有效地综合各种元素,多方面、多角度地帮助学生认识对联的魅力。这些元素与活动,其指向都是实现从课内知识到课外实践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依托学习内容,凸显综合性学习的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特性,“文化性”是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本体性”的关键。在组织“漫话对联”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教师不能单一地只注重优秀对联的积累,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对联的审美意蕴、社会价值等。这样,综合性学习的“文化味”就更浓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就更深了。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学习了《漫话对联》一课后,教师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学以致用为学校专用教室撰写对联。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在后续的“楹联招标会”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对联。这一真实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看到了楹联的社会价值,而且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语文综合性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以期既能与其他学科恰到好处地整合,有效地实现课内与生活的外延,又能凸显其“语文的本色”。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农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