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一根不惧被命运拉扯的琴弦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


  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命若琴弦》《奶奶的星星》等。
  我有时想,若世上有这样一把尺子,能够探测苦难的长度,那么上苍是否会再心软一点,善待每一个真诚的世人。
  我还小的时候,做过一件傻事。青春期的少女总是过分在乎周围人的目光,喜欢拿自己去与旁人做比较。于是,在班里曾被称作“小胖子”的我发了狠地减肥。
  那年夏天,我每天只吃一顿早饭,剩下的时间就以西红柿、黄瓜充饥。体重自然很快缩减下去,但我也因此陷入了病痛之中。未知的疾病,持久性的发热,没人能说清我究竟得了什么病。我被迫暂停学业,穿上白蓝相间的病号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病房带给人最大的打击便是,眼见一个个病友痊愈离去,而你仍只能待在那里,望着窗外或明或暗的天空,想象着风的温度,渴望着阳光的温暖,却始终不能得到那份原本属于你的自由。
  有人说,文学属于上层建筑,面对生老病死,它像是最精美的衣袍,华而不实。面对我的消沉,父亲送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生病的日子漫长而琐碎,我闲来无事,只好耐着性子翻读。就在那天,我认识了一位超脱躯体、灵魂广阔的作家。
  20岁,风华正茂之年,没人能想象到他因意外失去双腿,终日只能靠轮椅代步时的痛苦。他意志消沉,每天倔强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想从这个世界逃避到另一个世界去。可最终,他选择活下来。他说,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30岁,而立之年,他患上肾病,不能继续在街道工厂给鸡蛋和箱子画画的工作,只能回家休养。
  47岁,他被确诊为尿毒症,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
  从那以后,他成了一个“主业生病,业余写作”的作家。命运残忍地撕扯着他,他却咬着牙以笑面对。家门口的土路总是让他的轮椅翻车,他也总是坐在地上先将轮椅扶起,随后再靠臂力爬上轮椅。
  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让他的朋友以为他会就此消沉。他却笑道,我是残疾人,不是废人。
  他向全世界证明他可以。他喜欢写作,他热爱运动。他在《我的梦想》中提到自己是个“全能体育迷”。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和自行车比赛,全都是他的挚爱。他了解每项体育运动,可以与朋友大谈特谈,滔滔不绝。他开玩笑说自己是缺什么喜欢什么。殊不知,像他这样敢于直面人生缺憾的人少之又少。
  朋友对史铁生最多的评价也是乐观。的确,史铁生在面对亲朋好友时,总是抱以全部的热情和勇气。他同他们聊文学,谈体育,甚至与他们谈北京哪里的羊肉最好吃。
  有一次几个朋友去看他,史铁生非要给大家做饭。大家知道他行动不便,不愿意给他添麻烦,可他却坐在轮椅上,一面跟朋友说笑,一面炒菜。
  编辑去他家看望他,问他病情会不会变好,他打趣道:“我的身体就是一架飛机,两腿是起落架,两个肾是发动机,它们一起失灵了,我这个机长就要走出来,请身体各部门留些遗言。”
  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巨人,可以坦然面对痛苦,笑看风雨,可他终究只是个普通人。他把他的痛苦都化成了文字。他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思索,不懂为什么痛苦会找上他,不懂为什么命运让他承受这样多的苦难。他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答案,没人知道他在午夜时分的恐惧与迷茫。
  他写道: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在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迷茫。
  命运仿佛有意试探他。他却始终没有臣服。“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总是这样说。
  他创作了30多篇短篇小说,9篇中篇小说,2篇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篇散文随笔,他甚至还参加了电影剧本的创作……他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生命丰盈起来。毕竟,没有谁能伤害一个坚韧不息的灵魂。
  有人说,生而为人,本就该在坎坷中发现生命的真谛,于是,我们被迫承受许多本不该承受的苦难。可在承受的过程中,我们难免抱怨,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受苦的那个人,然后咒骂着,流着泪,孤独地继续行走在生活里。
  那时候,我年纪尚小,读他的文字,除了感同身受,更多的是怜悯与同情。我也不懂,为什么是我在这间病房里?明明是许多女孩子都会做的事,为什么偏偏是我穿上了这身病服?我渴望对所有人痛诉我的悲伤,幻想从所有人那里获得同情,我实在不是个坚强的人。
  王安忆在回忆史铁生时写道:他并不提供给人们神话,只提供真实,却是上乘的真实,因为他是穿透身体的隔阂,用心力去撞击现实所获得的,他的真实是有力量的。他比一般人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我们完全不必对他抱有怜悯。
  他也的确释然。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同情,只专心致志地过自己的人生。他曾在《命若琴弦》一文中写道: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早早立下了遗嘱。他说,只要我身上有一样东西,能留下就留下吧。于是,他的夫人陈希米女士将他的肝脏和眼角膜捐献,完成了史铁生“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帮我继续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的遗愿。
  读完史铁生的书,知晓了他的生平,我久久地陷入思考之中。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有时我们可以选择,有时我们没得选择,然而,我们却可以选择面对磨难时的态度。命运可以击倒柔软的躯体。却击不垮刚毅的灵魂。
  后来,我痊愈,出了院,重新回到学校。那次生病像是为我的人生敲响了警钟。少年总是容易迷失在缥缈而无望的世界里,恰恰是史铁生的书,让我不再迷失在旁人的眼光里,找到了被外界束缚住的真实自我。后来,我更多地阅读了他的书。小说、散文、随笔,我都喜欢找来看看,每每都会平和下来,不再被外在的俗事所侵扰。我尤其喜欢上他散文中的一段话: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原本,人生百态,各不相同。有人生如夏花,沁在暖阳里,绚烂多彩,怡然自得;也有人命如琴弦,步步惊心,却刚劲有力,能够发出最美的绝唱。我无需再成为他人眼中的样子,只需成为自己眼中最好的自己。
  这世上或许不乏与我当年一样迷茫彷徨的人,我有幸读到了史铁生的文字,知晓了坚韧,知晓了勇气,知晓了要去找寻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根琴弦。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老规矩,我在二楼等你  初中的时候,通过补习,我认识了这辈子最要好的朋友森杰。后来补习结束,我们总要在周六的晚上见面,交流各自的所见所得。约见的地方,就在步行街的新华书店。  2005年,还是博客刚刚流行的年代。有个晚上,吃完饭从食堂出来,看到满天云霞粉紫相间,层层渲染,美得惊心动魄,当下矫情病发作,头也不回地跑去机房,透过慢得令人抓狂的网速,在博客上发了一篇几百字的流水账。结尾处,还不忘煽情一把
期刊
我最初与文字结缘并非因为热爱。  刚上小学那会儿,我写字特别丑。“像横七竖八的干柴火。”母亲翻阅着发下来的本子,微微蹙着眉,一本正经地打趣道。更糟糕的是,我的学业一塌糊涂,好像是因为写字丑而被拖累一般,低分的试卷总是怯生生地躲在书包里,暗无天日。  消息传到父亲耳朵里,成了羞愧之事。他以为写好汉字是比成绩还重要的事情,而我没有写好字,大多是他的责任,于是着手帮我改变。父亲是性情温和的人,他并没有买
期刊
一、橘子香水  “你怎么又把桌子弄乱了?”  一阵橘子香气扑面而来。女生推了一下同桌的椅背,把木偶般的男生推到过道上。她侧过身收拾旁边的课桌,就像表演一个魔术,一分钟内将垃圾堆似的桌面整理得井井有条。  男生用脚蹬一下地面,又滑行回来了。上星期,他从家里带来了有轮子和扶手的高档转椅,只要不出教室门,他便一直坐着转椅活动,人送外号“轮椅小王子”。  男生抱怨说自己的课桌失去了灵魂。  “你简直就是一
期刊
一、茯苓  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  我轻轻推开斑驳的门扉,看见木质老房子向我展示肚子里的全部奥秘:高大的中药柜依墙而立,颤颤巍巍的木梯通往楼上,炉灶鸣响的欢快声音在上方响起。老屋里有着不同于室外的清凉,古旧的空气和药草的复杂香气都被冰镇在这里。  七岁的我攥着布口袋,“噌噌噌”地跑上楼。或许是听见了木梯吱呀的声音,奶奶从厨房中走出来,推了推老花镜,眯起眼笑道:“阿囡回来
期刊
1  她站在那里,像高枝上的一朵百合花。  如果不是因为神经质的动作,高老师看起来就像一朵百合花。会议室顶头的光落在她修长的脖颈上,冷光蓝调衬得人很白,似乎还能看见细小的血管。她得有四十多岁了吧,五十应该没有,不过谁说得准,天知道这种永远优雅的精英女性能在保养上下多大功夫。  剪裁良好的白色套装,薄壳银灰的手表,不用刻意但就是很舒服挺拔的站姿……有某种声音清晰地裂开,会议室里像突然绽开了一朵百合花
期刊
笛之声,清,亮,低则回转于空,高则响彻云霄;竹之魂,刚,直,外实内空、虚怀若谷,弯而不折、高风亮节。我与竹笛相伴数年,爱其音色,钦其魂。  竹笛虽小,其声却如风从洞中卷过,清晰明了,丝毫没有半点杂音。气流在竹管中回转,振动着那用芦苇制成,轻薄胜纱、密布丝纹的笛膜,发出的乐音沁人心脾。其声似一泓清泉,又似一缕清风,抚慰着困乏、忧郁人的心头,使人忘却忧愁,如品清茶一般变得心平气和。  竹笛貴为民乐之王
期刊
一  那年夏天,姚瑤还和父母租住在一个小院子里。  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小姐姐穿着新买的白纱裙在院子里翩翩起舞。虽说只是简单地转圈圈和扭动一下身体,姚瑶却在一旁睁大了眼睛看着。  洁白的纱裙在空中一点点舒展开,像一朵娇艳的花朵悄然绽放。裙子的边缘是漂亮的蕾丝,上面还点缀着亮片和水钻。白纱裙在午后的阳光下亮晶晶的,让那个小姐姐优雅得像个小公主。  也许是姚瑶渴望的眼神太热切,小姐姐微微一笑说:“让你妈
期刊
我总觉得学校像一座牢笼。  高而厚实的围墙隔绝了小贩的叫卖,一抬头看到的就是被楼宇分割得棱角分明的天空,教学楼前行色匆匆的都是蔚蓝色的校服,上课铃一响,教室就成了封闭的湖泊。而丢失了校服的我,便是湖泊边缘白色的浪。  数学老师仍旧竭尽所能地拖堂,发黄的投影灯在他瘦削的面庞上留下斑驳的符号,黑板上密密麻麻挤满了公式,枝丫筛落的光斑落在我的笔记本上。  老师终于宣布下课,湖泊波澜顿起,我用橙色的圆珠笔
期刊
我对济南最初的印象来自老舍先生的那篇《济南的冬天》,后来发生的故事似乎也都跟这座城市的冬天有关。就是这么巧,我多次去济南,以冬日居多。  老舍先生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地方?  彼时,我正在黑龙江寒冷的小城中,虽然屋子里很温暖,但只要推开门,凛冽的风就会毫不留情地灌进来。寒冷像
期刊
沈从文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者。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其创作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梦似幻,虚实相生。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一生创作过80多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  有些故事,读着读着,就变成了自己的故事。  大约是留着长长刘海的年龄,我在书架上无意间翻到《边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