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但同时,许多矫枉过正的东西也在迷惑着我们:过多过杂的教学内容、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一味迁就的评价方式……笔者听过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展示课以及竞赛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三多”。
  
  一、课堂容量过多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多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但有的教师为了掩盖自己对教材挖掘方面的不足,将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这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课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课。
  
  二、课前准备过多
  
  上一堂公开课,一般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这一方面,从查阅大量的教学资料,精心地准备教案,到向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甚至借助其他班进行试讲,验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及可操作性,就是要尽量使教学过程完美没有差错;一是学生这一方面,也得到特别重视,包括充分的课前预习,收集丰富的资料,准备精心制作的教具,就是准备好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所有这些,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而一节精彩的展示课,也渗透了老师和学生的很多心血。然而,如果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某种不切实际的课堂效果,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就完全失去了教学实践的意义。
  
  三、课上花架子过多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认为多玩几个花样儿,课堂气氛活跃,就是一堂好课,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而一味注重翻什么时髦的花样儿,怎样演好四十分钟的戏。结果,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少数几位“高材生”的发言听上去也很有水平,可是,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收获。这真让人遗憾:老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想出的花样儿,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的课堂,竟这样没效果。细想一下,就不会有什么大惊小怪了——大多数学生只是老师的看客,少数“高材生”充当陪客,这样的教学,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自然也就收效甚微。
  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广大一线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就在课堂,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工作的核心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应尽早走出教学误区,让语文课堂回归教学常态,回归本真。
  一、不海市蜃楼——真实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笔者曾经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贾志敏亲自执教的一节语文课。贾老师从字的读音、写法到句子的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品味到语言的表达,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都对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有效的指导。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全班同学在不同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返璞归真的气息。虽然我们没有特级教师的水平,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能像贾老师那样让全体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如果我们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有一点点收获,长此以往,慢慢地积累下来,一学期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每个班级里学生基础不一,参差不齐,教者要想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学得真知,那就远离海市蜃楼,上真实的课,让有效课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实课堂。
  二、不繁花似锦——朴实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感受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他向我们展示了一节朴实、扎实而又有实效的课堂,所用的媒体也仅仅是一段庐山云雾的录像而已。于老师在执教《水上飞机》这一课时,第二课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不少青年教师对此非常不解,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我想,这是否是于老师上课所追求的一种新境界:语文课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三、不浮光掠影——扎实
  《三顾茅庐》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孩子们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思想。本校陈老师执教该课时,这样循循善诱:“默读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言、神态、动作体现了诚心诚意?先划出来,再读一遍,然后向同桌说自己的体会。”“张飞与刘备的关系如何?用一个词说说他们俩的关系。”“手足兄弟现在却为了请诸葛亮而真生气,足见其心之诚!分角色读一读。”……随着对文本中刘备每一个举动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效调动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逐渐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每一个细节,老师都能关注到学生,引导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让学生品到位,然后又通过朗读再现。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实践。笔者坚信,随着语文课堂的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回归与升华的不仅是课堂的本色,更是教育的本真。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课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如此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
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受称赞的皇帝之一,他非常好学,正如《清史稿》中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公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
期刊
几天前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很有感触。《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该文作者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终升腾到空中,化为七颗钻石般的星星。故事告诉我们爱心是永恒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无可非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堂气氛应该很好,学生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风调雨顺,四海归一.乾隆本人的成就感与自豪感造就了他寻求文化艺术上的一种表现欲,在艺术风格上,开始显现出堆砌、铺张和
期刊
“小时候妈妈说,‘如果你当兵,你将成为将军;如果你当神职,你将成为教皇.’我想成为画家,于是我成为了毕加索!”rn在西班牙,有一位著名的共产党员,名叫:帕布罗·迭戈·荷瑟·
期刊
以书法“写”梅rn因品质高洁,个性孤傲,梅花历来备受古代文人推崇,诗词歌赋、水墨丹青,处处可见其冰姿倩影.有人仅以梅花做物象,借以标榜自身的不流世俗,也有人是真正爱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音乐教育的作用出发,立足于当前国内音乐教育的现状,结合国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紧扣新教改的精神,从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发展音乐教育的新观点。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改 教师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    音乐,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质疑还是成功的开始。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悉心呵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氛
景德镇御窑的“复烧”rn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独揽国家大权.咸丰以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