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洁:一个演员的阅读日常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et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采访结束后的饭桌上,李光洁说起他有一次在南京和作家毕飞宇吃饭,“那个饭店还在举行婚礼,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南方人是晚上吃婚宴。”
  李光洁对作家的工作方式很好奇,毕飞宇说,其实跟普通人上班一样,他每天都会规定自己坐到电脑前写多少字。“但作家们还是很特别,他们大多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毕飞宇说他至今都不用手机。”李光洁认识的另一个作家徐皓峰也生性害羞,两人因合作电影《刀背藏身》相识,李光洁说徐皓峰是他认识的导演中最“宅”的,“他在监视器的帐篷里都不怎么出来。”
  作为演员,李光洁和这些作家关系甚好,是因为他自己也酷爱阅读。遇到喜欢的书,甚至会第一时间想要买下版权,看看能否影视化。
  过去的剧本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诗集,或者一部小说来看
  采访的前一天是4月23日,李光洁的生日。多年之前因为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采访他,他就说过自己和莎士比亚有缘,“因为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的生日。”而这一次,他说:“原来还是世界读书日。”
  在出演影视剧成名后,李光洁又回到舞台出演了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话剧将莎士比亚的作品做了落地化处理,导演田沁鑫把原著中痴恋的意大利男女移植到了中国家庭里。
  第一次看田沁鑫的舞台剧时,李光洁还在中戏读书。当时,田沁鑫导演了萧红的《生死场》,“那时候很穷,也没钱买话剧票”,学生处的老师给了李光洁一张票,他却因为去晚了不得不坐在过道,但立刻就被舞台上的气场给震住了,于是又想办法再看了一遍。“它就是我刚接触舞台、进入舞台所接受的戏剧教育。”
  在中戏,李光洁排演过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作品,《李尔王》《奥赛罗》《王子复仇记》……但最爱的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你如果看过朱生豪先生的譯本,会发现莎士比亚是在用诗句写剧本”。在他看来,过去的剧本与现在的剧本有着本质区别,“莎士比亚的剧本会让你有阅读快感,现在很多剧本读起来相对生涩,尤其是我们的工作台本”,需要演员有强大的想象力,才能将文字转化为立体的画面,“但过去不是,过去的剧本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诗集,或者一部小说来看。”
  当然,李光洁也遇到过写得特别好的剧本,比如徐皓峰的《刀背藏身》。
  作为演员,在出演《刀背藏身》前他就对徐皓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电影《师父》时,发现里边所有人念台词的时候用的都不是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可能就是民国时期人们的语言习惯。”那些演员都是他认识的,“我知道他们平时说话时的感觉,所以觉得这种语言风格也不会是演员给的。”那只能是剧本的功劳。于是李光洁就去徐皓峰的书里找答案,最先看的是《处男葛不垒》,“那本书现在已经被我翻散了吧。”
  《刀背藏身》的剧本也跟普通剧本不一样,是线装本,一本小说大小。李光洁拿到之后就向剧组负责人请求:“能不能再给我一本,让徐导签个名?”
  正式开始拍摄后,他果然因为说台词和徐皓峰导演“较上了劲”。那句词是“你家对门我买下了。早晚练刀,三年后找你。”
  在采访时,李光洁忍不住重现了他和徐皓峰在片场的情形:
  “你家对门我已经买下了……”
  “停!光洁,没有‘已经’。”
  “对不起导演,我再来一遍……你家对门我买下了。早晚练刀,三年之后找你。”
  “停!没有‘之’。”
  刚开始拍摄时,演员总会下意识地加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可是当你慢慢拍进去之后,你会觉得他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斟酌过的。可能他曾前后换过位置,可能琢磨过每个角色的语言方式是怎样的,琢磨过如何能用最少的字去表达出最多的内容。”李光洁说,“徐皓峰就是个极其讲究的作家。”
  这种讲究,让他当了导演也和李光洁接触的其他导演不同。比如,有人对徐皓峰说,演员是需要鼓励的。于是开始的时候,李光洁演完一条,徐皓峰就会喊道:“来,我们全组为李光洁老师的表演鼓掌,他刚才贡献了特别伟大的表演……”把李光洁吓了一跳,“我就问身边人:‘你们剧组是这种工作方式吗?’”
  其实,这都是因为徐皓峰害羞,不知该如何夸赞演员,“你会发现作家们身上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可爱的地方。”
  李光洁后来对他说:“导演,下次您就说‘过’,就可以了。”
  两人成为朋友之后,“他隔三岔五就会给我发一些新写的、尚未发表的小说。”有一次,徐皓峰给他发了一篇小说,告诉他:“里边有廖凡,还有别人,都是你熟悉的,我刚写完你看看。”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他们一起去戛纳电影节,然后在那里遇上了一个小偷。
  “他有时候也会发小说给黄觉,我觉得可能也会发给廖凡。当然,我们没有对过这事儿。”
  “文艺青年”这个词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
  在电影《立春》中,李光洁饰演在小城画画的黄四宝。当初演这个角色时,他曾问导演顾长卫:“黄四宝是不是画画很好,但就是郁郁不得志?”
  顾长卫说:“不,他画得很不好,以他的能力就是考不上美术学院。他只是认为自己画得很好……”
  这一度成为李光洁进入角色的障碍。因为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无法理解这种心态。“在我的认知里,我得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然后才奔着目标去。如果我做不到,我就提高自己再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到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黄四宝……”
  李樯的剧本《立春》描绘了一幅小城文艺青年群像,李光洁说:“‘文艺青年’这个词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我也曾被归入其中。”
  因为热爱文艺,他十多岁就进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在那里,李光洁看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陈忠实的《白鹿原》。书是在学校后门夜市买的,“应该是盗版。买它是因为这本书又厚又便宜,我觉得比较划算。”李光洁用手比划了一下。当时的他并不知道陈忠实是谁,《白鹿原》是一本怎样的书,但看完之后,“觉得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小说!”   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李光洁的阅读审美。他喜欢的作家是莫言、余华、苏童、阎连科……虽然那时候大家都在看王朔,那种京味的语言风格也曾影响过李光洁,但突然有一天他看了莫言、余华的作品,“他们的文字描述、讲故事方式、人物情感的表达完全不一样……然后我觉得,我可能还是更喜欢他们的表达。”
  李光洁几乎看过莫言所有的作品,最喜欢《檀香刑》和《生死疲劳》,“《生死疲劳》差不多每年都会翻一下,它讲述的是生死和轮回。”李光洁觉得莫言小说中的每个字都很讲究,但表达方式又特别朴素。“当你特别有文化,特别有知识,特别有涵养,你读的书足够多,你见的世面也足够多,你很难不站在某个高度去审视,或者去指点别人。”然而在李光洁看来,阅读莫言的小说,能够感受到其作品背后的厚重与宽广,“那是一个特别巨大的精神世界,但莫言用非常朴素、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的也是生死。看这本书的时候,李光洁正在拍戏,只要候场或者休息,他就会拿出来看。看到一半的时候,他越发恋戀不舍,于是,“看完一页,便翻回去把这一页再看一遍……就是每一页都要看两遍。”直至今天,他都没舍得把《第七天》看完……
  余华的书,几乎每一本李光洁都读了,除了《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他还很喜欢《兄弟》,也曾反复阅读。“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对我个人来说,我可能更喜欢《兄弟》里边的这两个人物,更喜欢他们的故事。”
  他喜欢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在人生之中的起起落落,“它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反映出这些人物背后承载的时代,承载的各自的命运。”
  好的文学作品确实会让我们演员有创作的冲动
  曾经,李光洁喜欢在旅行中阅读,“尤其在飞机上,一定会看一本书。所以机场书店的书籍摆放非常重要。”
  有次他在机场买了一本放在显眼处的书,后来在飞机上一边看一边落泪,哭了一路。那本书就是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一开始还想掩饰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来就完全沉浸于书中的世界,也忘了要对外界掩饰自己的心情了。”
  李光洁觉得《山楂树之恋》的铺垫做得特别好。虽然是多年之前看的小说,但他仍旧记得作者几乎一直在给两个人物做铺垫,铺垫他们的背景,铺垫环境,“突然到了某一天某一刻,把后面所有的事情翻出来,再告诉静秋发生了什么。于是一直以来的铺垫在那个点上就给了你一个释放。”李光洁感慨道,“现在网络阅读的节奏让我们把铺垫这事儿给忽略掉了。”
  当时,李光洁一下飞机就问同事,《山楂树之恋》的版权在哪里?可不可以购买?结果得知版权已被张艺谋导演买走了,他还不死心,“又找到了他的副导演,刚好是我一个师姐”,李光洁毛遂自荐想演男主角老三。张艺谋也让他去试了戏,并且肯定了他的表现,但张导心目中的老三年龄偏小,“最终因为年龄问题跟这个角色失之交臂”。
  幸运的是后来遇到了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这一次,李光洁终于如愿以偿出演老三,“我说化妆我能往年轻一点化,结果李路导演说:‘但是我们并没有一定要特别年轻的老三啊。’”
  “好的文学作品确实会让我们演员有创作的冲动。”最近,因为看了小说而让李光洁想要出演的角色,是郑执的小说《生吞》中的男主角,“但我的年龄也还是偏大了,那个角色要从高中演起,他有一个时间跨度。”李光洁喜欢《生吞》是因为小说营造出的氛围,“它讲了几个人,人物关系的变化写得非常好,是我喜欢的。”
  如今已经结婚生子的李光洁,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出门都带本书了,“有了小孩之后,你的时间就变得碎片化。”他在饭桌上回忆起最近一次的全家出游,每个人都说要带一本书去看,结果到了目的地发现只有他带了,“到了那里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家人,书根本就没有翻开过。”
  但,如果在北京时不拍戏的话,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孩子去书店消磨时光,“让他从小就感受油墨的气息。可能因为我至今仍旧习惯于纸质阅读,所以特别喜欢闻新书散发出的油墨味道。”
  他和妻子也会互相推荐好看的书,葛亮的《北鸢》就是妻子推荐给他的,小说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开始讲起,写了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我太太说他写得特别好,我一看果然和别人的视角不一样。”
  葛亮、郑执、双雪涛都是李光洁喜欢的新一代作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达。他们都通过故事去反映自己的时代,反映在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李光洁说,“也许他写的人物是一成不变的,但反映出时代的变化;也许他写的人物一直在变,但是时代却仿佛没有变。”
  不管是哪一代的作家,李光洁觉得自己喜欢的作品有一个共性,就是“文字都很讲究”,“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会觉得,在了解故事、理解人物、看到故事背后更深层的表达之外,你看这些文字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这也许和我当演员有关。”就像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同样一句话,我说出来是这些字,别人可能就不是这样说的,或者,他会换一些词语。”
  当年他初入行,出演张黎导演的《走向共和》,张黎让他去学习摄影,“你是活在镜头对面的人,你要知道从镜头这边看是什么样的。”这慢慢也成为李光洁观察世界的一个方式。
  他说,当心中有了画面,再出去旅行,会通过镜头看到许多细节。说到这里,他做出举起相机的姿势,眯缝着一只眼睛,仿佛真的能透过不存在的取景器看到风景——“你看见隔了马路有一间咖啡厅,一个老太太坐在那儿喝咖啡。夕阳斜照,路上车水马龙。老太太穿着一身很精致的衣服,拿了一个美式特浓的小杯子,然后一喝一下午。”
  “老太太的手上什么也没有,书也没有拿,就望着街角的某一个方向。你透过长焦镜头,会观察到她拿杯子的手的细节。每次喝完咖啡之后,她都会用纸巾把杯子边缘的口红印擦掉……
  “你看着老太太会想:她的生活背景是什么?她为什么在这里?她是不是每天都在这个咖啡厅坐着?老太太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你会想很多。”
  李光洁×他的书单
  有天晚上,李光洁发现太太临睡前在看书,说:“你很奢侈啊!居然有时间看闲书。”结果太太看的是《苏富比的早餐》,“这是工具书,艺术教育。”
  李光洁说自从组建家庭有了孩子之后,看的基本上就都是教育类的工具书了,“闲书现在看得少了。”他感慨道,“如今不管在哪儿,你要是给自己倒上一杯茶,能拿本闲书看看,我觉得这就是件挺奢侈的事儿。”
  《黄雀记》(苏童)
  “《黄雀记》是我近几年看到的反映时代变化最能让我接受、也最让我有深切感受的一本书。甚至,会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怜悯之心。我真的试图找人问过版权问题,觉得是不是可以拍成影视剧,但后来他们说改编起来比较困难,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就只好放弃了这个事儿。但我当初看完后真的特别想把它变成一部电影,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个故事。”
  《第七天》(余华)
  “《第七天》讲到死,莫言的《生死疲劳》其实也是讲死。《生死疲劳》是死了之后你什么样,你的上一代什么样,穿插着讲的;《第七天》是他死了之后走了这七天。其实都是讲跟死亡相关的话题。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禁忌的话题。但对生命的认知,我觉得不是从生开始,而是从死开始,是应该倒着看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流血的仕途》(曹昇)
  “一个朋友推荐的,我看完觉得特别好。我们看到很多关于秦始皇那个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从各个切入点讲述那段故事,但《流血的仕途》是从李斯的角度来讲述的,它对这个人物的塑造也跟以往很不同。可以说是讲了一个很不一样的官场,或者说职场吧。”
其他文献
娜娜想要买一只穿着今年时兴的欧洲“挤奶女工”式粉色格子裙、风格“田园俏皮”的棕色毛绒熊,想了两天,又放弃了。实在要买也买得起,但这个标价也太贵了,就两个手掌并起来那么大的一个熊。上一次明确地作一笔奢侈的消费是去年秋天,报名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去阿根廷,二十个人的小团,两万八千块,娜娜有生以来最奢侈的一次性消费。提前三个月“早鸟”报名减去一千二百,再买一份保险,总共交了两万七千整。当时报这个团,是预期年
期刊
当然,所有人都是喜欢下班的,但是对于鹿琪来说,他曾经觉得上班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下班。  鹿琪的工作有点特殊,他在一个小型的驻场剧团里面当演员,那是一出只有三个男演员出演的小舞台剧,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各自讨巧可爱的人设,角色之间时不时还有一些说不明白的情愫互相萦绕,久而久之这群男孩子都有了各自的狂热粉丝。每天晚上,有一群固定的年轻女孩儿来剧场里看他们,她们并不一定多欣赏这出戏的剧情和他们的演技,反而
期刊
在大城市生活的三十几年里,何安易有两次与月亮有关的深刻记忆。  一次是四五岁的中秋夜,她和妈妈坐在爸爸“老坦克”的一前一后,像搭着艘小船拐过新村的花园。母女俩一起哼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空气里充满桂花的甜香。  一次是三十岁。何安易接到电话赶去医院。父亲躺在急诊室里,一身刺鼻酒气。也就是从那天起,父亲像是变了个人,性情易怒得让人退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滴酒不沾的他喝了那么多,直到现在还是
期刊
2009年,刚去西班牙读书不久的我接受翻译《告密者》中文版的邀约时,盯着封面上“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这个陌生的名字,内心一片茫然——尽管拉美文学在中国读者中向来具有吸引力,“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术语,我们也耳熟能详,然而当面对巴斯克斯以及他这一代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世纪才崭露头角的拉美小说家时,我们总不免流露一丝犹豫和好奇: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  2014年毕
期刊
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提升任职课程实战化教学水平,通过分析任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首次任职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思路方法,对推进院校教学训练向部队作战训练有机衔接提供了借鉴.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是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教材,用党史滋养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十分必要.高校外语学科具备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学科特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创新,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是迈进新征程的时代需求.为促进高校外语学科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融合,就是要专业把关、学思践悟,品味红色经典,译学时代之音,积极探索高校外语学科背景下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路径.
预科英语教学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而开设的一种学习形式,目的是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能提前适应高校专业课的学习,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高校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教学的趋势,将课程思政融入预科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对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预科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将课程思政融入预科英语的必要性,提出在预科英语教学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
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实践的核心,是21世纪数字公民的一项基本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一个重要教育研究课题,但依然是一个难题.本研究从计算思维的计算实践维度出发,基于Scratch教学内容,以交互式游戏软件为平台,探讨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的策略,如何确定游戏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游戏探究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知识构建过程,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直观刺激如何促进学生代码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编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迁移.
实践教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毕业论文培养体系为核心,从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团队”结合、“仿真-实际”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四结合”平台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探索适合我院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奠定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