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地区的高校除了香港大学之外,大多数历史都算不上悠久,却能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心以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教育享誉世界,成为亚太区域的教育枢纽。2009年10月7日,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等机构合办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揭晓,全球高校50强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35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46位。该排名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为评判指标,是目前最权威的相关信息之一。2009年底,笔者参加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组织的处级干部赴港高等教育研修班,并实地考察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对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感触颇深。
“国际化”一直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之一。为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表的《2009—2010施政报告》提出了政府进一步发展本港高等教育的措施以提升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地位,包括推动院校国际化的措施。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资会”)还赞助大学校长会于2009年10月举办了“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探讨与院校国际化相关的事宜。事实上,致力于推动院校国际化是香港特区政府、教资会以至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共同目标。
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的主要表现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
观念和定位决定认识的高度,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必须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要有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教资会和香港高校已经形成共识:高等教育界必须致力趋向国际化,促使本地高等教育更多元化地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香港大学源于英式教育,是一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综合大学,有着“享崇誉于国际,为亚洲之荣光”的抱负,目的是要培养“启向导航”的“群伦领袖”,共有10个学院及数十个研究中心,是环球知名的卓越学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以“中英兼重,文化多元”为特色,其愿景是“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要精通中英双语,对不同文化能兼容并蓄。香港科技大学定位为一所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领导具有策略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成为世界学术领袖,国际化几乎成为学校的本色。香港理工大学一直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核心理念,目标是“成为世界级大学,在提供全人教育、知识创新、与工商及专业界结成伙伴、促进知识转移等领域,有卓越成就。”香港城市大学也定位为一所属于香港、面向大中华的世界性大学。岭南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教学素质傲视同侪、学术成就卓越、享誉国际的博雅教育学府,试图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帮助他们发展为全球化的全面人才。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孔宪铎所言:“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才不会拘于区域。”
2.国际化的教师构成和学生来源
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香港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比例较高。香港高校助理教授以上职位要进行世界性招聘,大多要求有着世界名校的学术背景,主要方式是通过外国报刊刊登广告、参加招聘会或学术会议,或者通过顾问公司招聘。根据报名申请情况,学院院长负责初步遴选,由外界专业评核,主要是看申请人履历、论文,通过后可以进行3天左右的校访,举行学术简报会和会见学系教员、学科主任、系主任、院长等,最后是遴选委员会面试,助理教授、副教授由院长主持,教授、讲座教授由校长或其授权人主持,确定录用后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聘任。香港大学的1,400多名教研人员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香港中文大学的1,500多名教研人员绝大部分拥有海外名校学历,两校还拥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中国两院院士等。香港科技大学有800多名教研人员,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在欧美著名学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香港城市大学的1,200余位教研人员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其中有9位世界级院士,近半数持有海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超过150名曾在海外大学长期担任专职教研工作。
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要把香港发展为区域教育枢纽,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优秀的非本地学生就读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的措施。“2008-2009学年起,教资会资助院校录取非本地生入读公帑资助课程的收生限额已由核准学额指标的10%提高至20%,学额指标适用于公帑资助的副学位、学位和研究院修课课程。”研究资助局2009年也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吸引世界各地顶尖的学生赴港攻读研究生课程。高校竞相设置各项学生交流计划、课程计划、合作计划,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扩大国际生源比重。近年来,教资会所属院校的非本地学生比例持续上升,2005-2006学年为4,773人,占学生总数6%;2006-2007学年为6,217人,占9%;2007-2008学年为7,293人,占10%;2008-2009学年为8,392人,占12%;2009-2010学年已经达到9,333人,占13%。2009-2010学年,香港大学非本地生为2,350人,占学生总数的17%;香港科技大学非本地生为1,454人,占21%;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为2,020人,占15%;香港理工大学非本地生为1,320人,占9%;香港城市大学非本地生为1,136人,占11%;香港浸会大学非本地生为588人,占11%。教资会将继续与政府当局紧密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进一步使高校迈向国际化。
3.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国际化的课程定义为“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香港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强调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首先,重视语言课程的设置,培养通晓“两文三语”的国际人才。香港高校将熟练使用中、英文,通晓英语、普通话、粤语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教资会还通过统一英语水平“评核计划”等项目促进各高校的语言能力培养。其次,香港高校的课程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强调与国际社会及市场接轨,突出市场导向和就业前景。教材绝大部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和考试语言为英语,部分专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学实习与实践活动,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到国外和国际机构工作或知名大学继续学习。还有许多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涉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国际化的师生来源、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国家化的校园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呈现了五彩斑斓的景象,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国际感。
4.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香港高校高度重视国际与区域性的学术交流。近年来,香港高校每年都拨出大量的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资助教职员工到海外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合作办学、教师互派互访等活动,国际往来交流十分频繁,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是国际大学协会、英联邦大学协会等会员。各高校经常举办国际研讨会、学生各类学术大赛,邀请国际学术界名人来校作学术报告和从事合作研究等。迈向国际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要为学生提供到外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香港高校与海外大学都有交换生计划,一般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学分互认。例如,香港大学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关系,每年约有10%的学生可以参加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前往世界各地80多所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香港中文大学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换生计划。2008—2009学年,香港高校离港赴世界各地的交流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600多人;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各500多人;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略少一些,不到200人。这种跨文化交流,为学生体验国际高等教育和异域文化搭建了平台, 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香港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扩大教育开放政策,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高校的当然使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明确提出“国际化是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路”。但多数高校在国际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全方位、体系化的合作院校有待建立,交流院校的区域分布不均,学科专业间国际合作不平衡,国际交流的受益面不够,出国的师生比例依然偏少,专业较为集中,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偏低,高层次合作项目有待加强等等。借鉴香港高校的一些做法,我们要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走国际化教育发展道路。
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观念,确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以上国际语言,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国际背景,紧跟世界前沿动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专业的交融性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世界文明、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各国法律、跨文化交际等具有国际色彩的选修课程,鼓励引进、改编和借鉴高水平的原版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借鉴采用成果为本的教学和评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一方面要“请进来”,多种方式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现有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合办高层学术会议等,扩大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
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国家提出了“留学中国计划”;北京要推进“国际教育港工程”,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加强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在京外国留学生10年内要翻一番。高校要抓住这个巨大的机遇,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平,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地区、专业和学历层次等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专业实践实习项目等多种方式,为本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留学和交流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境外学习经历。
最后,要注意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高度,力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合作。要从以往单纯的、外在的人员派出或接受,扩大到教材与课程引进、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同时,注意办好海外孔子学院,以此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深层次交流的平台和留学生的来源基地,积极开展国际汉语教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扩大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国际化”一直是香港赖以成功的基石之一。为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表的《2009—2010施政报告》提出了政府进一步发展本港高等教育的措施以提升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地位,包括推动院校国际化的措施。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资会”)还赞助大学校长会于2009年10月举办了“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机遇与挑战”研讨会,探讨与院校国际化相关的事宜。事实上,致力于推动院校国际化是香港特区政府、教资会以至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共同目标。
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特色的主要表现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
观念和定位决定认识的高度,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必须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要有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教资会和香港高校已经形成共识:高等教育界必须致力趋向国际化,促使本地高等教育更多元化地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香港大学源于英式教育,是一所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综合大学,有着“享崇誉于国际,为亚洲之荣光”的抱负,目的是要培养“启向导航”的“群伦领袖”,共有10个学院及数十个研究中心,是环球知名的卓越学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创校使命,以“中英兼重,文化多元”为特色,其愿景是“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培养的学生要精通中英双语,对不同文化能兼容并蓄。香港科技大学定位为一所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领导具有策略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成为世界学术领袖,国际化几乎成为学校的本色。香港理工大学一直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作为核心理念,目标是“成为世界级大学,在提供全人教育、知识创新、与工商及专业界结成伙伴、促进知识转移等领域,有卓越成就。”香港城市大学也定位为一所属于香港、面向大中华的世界性大学。岭南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教学素质傲视同侪、学术成就卓越、享誉国际的博雅教育学府,试图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经验,帮助他们发展为全球化的全面人才。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孔宪铎所言:“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才不会拘于区域。”
2.国际化的教师构成和学生来源
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香港高校师资的国际化比例较高。香港高校助理教授以上职位要进行世界性招聘,大多要求有着世界名校的学术背景,主要方式是通过外国报刊刊登广告、参加招聘会或学术会议,或者通过顾问公司招聘。根据报名申请情况,学院院长负责初步遴选,由外界专业评核,主要是看申请人履历、论文,通过后可以进行3天左右的校访,举行学术简报会和会见学系教员、学科主任、系主任、院长等,最后是遴选委员会面试,助理教授、副教授由院长主持,教授、讲座教授由校长或其授权人主持,确定录用后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聘任。香港大学的1,400多名教研人员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香港中文大学的1,500多名教研人员绝大部分拥有海外名校学历,两校还拥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中国两院院士等。香港科技大学有800多名教研人员,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在欧美著名学府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香港城市大学的1,200余位教研人员分别来自20多个国家,其中有9位世界级院士,近半数持有海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超过150名曾在海外大学长期担任专职教研工作。
学生来源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香港特区政府提出要把香港发展为区域教育枢纽,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优秀的非本地学生就读本港高等教育院校的措施。“2008-2009学年起,教资会资助院校录取非本地生入读公帑资助课程的收生限额已由核准学额指标的10%提高至20%,学额指标适用于公帑资助的副学位、学位和研究院修课课程。”研究资助局2009年也推出“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目的之一正是为了吸引世界各地顶尖的学生赴港攻读研究生课程。高校竞相设置各项学生交流计划、课程计划、合作计划,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扩大国际生源比重。近年来,教资会所属院校的非本地学生比例持续上升,2005-2006学年为4,773人,占学生总数6%;2006-2007学年为6,217人,占9%;2007-2008学年为7,293人,占10%;2008-2009学年为8,392人,占12%;2009-2010学年已经达到9,333人,占13%。2009-2010学年,香港大学非本地生为2,350人,占学生总数的17%;香港科技大学非本地生为1,454人,占21%;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为2,020人,占15%;香港理工大学非本地生为1,320人,占9%;香港城市大学非本地生为1,136人,占11%;香港浸会大学非本地生为588人,占11%。教资会将继续与政府当局紧密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进一步使高校迈向国际化。
3.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国际化的课程定义为“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香港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强调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首先,重视语言课程的设置,培养通晓“两文三语”的国际人才。香港高校将熟练使用中、英文,通晓英语、普通话、粤语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教资会还通过统一英语水平“评核计划”等项目促进各高校的语言能力培养。其次,香港高校的课程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置与时俱进,强调与国际社会及市场接轨,突出市场导向和就业前景。教材绝大部分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和考试语言为英语,部分专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学实习与实践活动,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到国外和国际机构工作或知名大学继续学习。还有许多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涉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国际化的师生来源、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国家化的校园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活跃了校园的气氛,呈现了五彩斑斓的景象,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国际感。
4.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香港高校高度重视国际与区域性的学术交流。近年来,香港高校每年都拨出大量的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资助教职员工到海外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合作办学、教师互派互访等活动,国际往来交流十分频繁,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是国际大学协会、英联邦大学协会等会员。各高校经常举办国际研讨会、学生各类学术大赛,邀请国际学术界名人来校作学术报告和从事合作研究等。迈向国际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要为学生提供到外地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去”。香港高校与海外大学都有交换生计划,一般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并且学分互认。例如,香港大学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关系,每年约有10%的学生可以参加国际学生交流计划前往世界各地80多所大学进行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香港中文大学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香港理工大学与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换生计划。2008—2009学年,香港高校离港赴世界各地的交流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600多人;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各500多人;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略少一些,不到200人。这种跨文化交流,为学生体验国际高等教育和异域文化搭建了平台, 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香港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扩大教育开放政策,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高校的当然使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明确提出“国际化是立校之本、特色之源、发展之路”。但多数高校在国际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全方位、体系化的合作院校有待建立,交流院校的区域分布不均,学科专业间国际合作不平衡,国际交流的受益面不够,出国的师生比例依然偏少,专业较为集中,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偏低,高层次合作项目有待加强等等。借鉴香港高校的一些做法,我们要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国际化战略,走国际化教育发展道路。
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观念,确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以上国际语言,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国际背景,紧跟世界前沿动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专业的交融性和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世界文明、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各国法律、跨文化交际等具有国际色彩的选修课程,鼓励引进、改编和借鉴高水平的原版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借鉴采用成果为本的教学和评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一方面要“请进来”,多种方式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聘请国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现有师资的国际化培养力度,重点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合办高层学术会议等,扩大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
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是院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国家提出了“留学中国计划”;北京要推进“国际教育港工程”,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加强来华国际学生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在京外国留学生10年内要翻一番。高校要抓住这个巨大的机遇,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水平,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地区、专业和学历层次等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专业实践实习项目等多种方式,为本校学生创造更多的出国留学和交流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境外学习经历。
最后,要注意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高度,力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合作。要从以往单纯的、外在的人员派出或接受,扩大到教材与课程引进、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同时,注意办好海外孔子学院,以此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深层次交流的平台和留学生的来源基地,积极开展国际汉语教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以扩大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