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学校教学楼门前的名师风采展板中,我忝列其中。让我尴尬的是,这两届的很多学生甚至是年轻的同事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照片里的那个人是你吗?那个当然是我,是十年前青春靓丽的我。是什么让我的青春加速逃离?罪魁祸首恐怕就是十几年如影随形的班主任工作。回头想想,当班主任每天干的就是这些:晨讀、眼操、间操、午睡、自习、值日、作业、班团会、活动等等,这还不包括处理种种突发事件。想备备课,看看书都成了奢望,更别提喝喝茶了。于是,几年之前我开始反思,怎样既能把自己解脱出来又能让班级良性发展呢?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我摸索出了一套方法,它被我称为班主任管理的“无为”之道。
什么是“无为”?西方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他们只懂有为,不懂无为。他们一直都很奇怪,无所作为怎么能达成管理的绩效呢?其实,无为本是道家的理论,按照道家的说法,“无为”即是“道为”,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无为”是终极目标,然而欲“无为”必“先为”。与“道家”并称为中国古代思想四大显学的“法家”“儒家”“墨家”可以成为利器,在“无为”之路上披荆斩棘。
以“法”为表
这其中应以“法”为表。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主张“法治”而闻名。
然而,最难的是“法”的落实。我们都知道,现在老师是弱势群体,管理学生稍有一点儿不慎就容易惹是非,比如摔手机被举报的,罚跑圈学生晕倒的,甚至还有罚蹲起学生骨折的,看来体罚是万万不可的,但“法”若无惩戒便不能称之为法。
于是,我想到了“小组评分制”。将班级的四个自然小组,依照出勤、纪律、课堂、作业、值日等方面量化评分。这就是我班的班规。在制定规则时我的原则是:简化、细化、固化、量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细化。魏书生的班规细到用时间去计算,细到具体的程序安排,如要求学生“1分钟内换座位”,看起来很繁琐,但实际上不但节省时间(从原来换一次座位要20多分钟到后来只要1分钟就能完成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效率感。
当然,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班规有时也要灵活变通。
比如,班级有学生自习课说话,被我抓到,按照班规要罚到走廊自习,一个大自习的时间比较长,我想他或许会冷,或许嫌黑,或许要学很多东西,于是,我给他摆好一张桌子,再帮他把走廊灯调亮,再把外衣给他拿出来。惩罚之法,既要讲原则,也要有温度。
建章立制,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所以,法对于一个班级的初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一群不同个性的学生迅速统一在一个制度下,按照同一要求,形成一个集体,这就为下一步班级建设做好了铺垫。
以“儒”为里
下一步就是以“儒”为里。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是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治人”的基础是“人和为贵”。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意味着要让班级团结,有凝聚力。
在这方面,我是下了大力气的。比如:学校组织篮球赛,而我们班唯一一个会打球的男生训练受伤上不了场,没有了“天时”;分组抽签时还抽到了最强一组,没有了“地利”;拼的只能是“人和”!于是我们班制定的比赛宗旨是“丢分不丢人”,提出的策略是“气势取胜”。比赛时,全班到齐,就连那个脚伤了的同学都拄着拐来了,后勤小组递水擦汗,啦啦队队长声嘶力竭,同学们的加油声响彻操场。因为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每丢一分呐喊助威,每得一分欢声雷动,在“人和”的强大气场的作用下,我们竟然超常发挥胜了一场!从此以后,班级更加团结,甚至到了分文理科之际,有的同学说,咱们班都学理吧,这样就可以不分开。这就是“人和”的力量。
用儒家的仁政来管理班级,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向“无为而治”又迈近了一步。
以“墨”为本
接下来就要以“墨”为本。墨家主张 “兼爱”, “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兼爱”作用到班级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的爱。教育学家李镇西说过:教师的童心意味着要怀有儿童般的情感,拥有儿童般的兴趣,保有儿童般的纯真。这一切的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在教师上的体现便是师爱。
我也在努力实践着这一点。一个学生在新年留言中说:
去年的跨年联欢晚会,我们见识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你,那个平时看起来很严厉的班主任,在那一天竟然像个孩子一样陪我们翻跟头!那天的你被我们深深地记在了心底,原来,你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师。
还记得每次课间操,只要你有时间,一定会出来陪我们一起跑跑跳跳,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步伐整齐,一如走向未来的铿锵。
运动场上,你和我们一起拔河,共同接受其他班的挑战,欢声笑语中带着我们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岩姐,我们爱你!
所以,墨家思想的“兼爱”体现了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这是“无为而治”的保障。
做到了这些就可以尝试道家的“无为而治”了。无为而治就是“顺势而为”“疏而无为而治就是“有为于前,无为于后”。事后处理不如事前预防。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以绝后患。
不用鞠躬尽瘁就能运筹帷幄,不用事必躬亲就能决胜千里,这就是班主任的最高境界吧,也就基本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了。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神人,在远能遥控,在近能指挥,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那时,你就可以悠然地备课、读书、品茶,有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一个能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幸福的人。
什么是“无为”?西方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职能就是控制。因此,他们只懂有为,不懂无为。他们一直都很奇怪,无所作为怎么能达成管理的绩效呢?其实,无为本是道家的理论,按照道家的说法,“无为”即是“道为”,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无为”是终极目标,然而欲“无为”必“先为”。与“道家”并称为中国古代思想四大显学的“法家”“儒家”“墨家”可以成为利器,在“无为”之路上披荆斩棘。
以“法”为表
这其中应以“法”为表。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以主张“法治”而闻名。
然而,最难的是“法”的落实。我们都知道,现在老师是弱势群体,管理学生稍有一点儿不慎就容易惹是非,比如摔手机被举报的,罚跑圈学生晕倒的,甚至还有罚蹲起学生骨折的,看来体罚是万万不可的,但“法”若无惩戒便不能称之为法。
于是,我想到了“小组评分制”。将班级的四个自然小组,依照出勤、纪律、课堂、作业、值日等方面量化评分。这就是我班的班规。在制定规则时我的原则是:简化、细化、固化、量化。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细化。魏书生的班规细到用时间去计算,细到具体的程序安排,如要求学生“1分钟内换座位”,看起来很繁琐,但实际上不但节省时间(从原来换一次座位要20多分钟到后来只要1分钟就能完成了),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效率感。
当然,在原则不变的前提下,班规有时也要灵活变通。
比如,班级有学生自习课说话,被我抓到,按照班规要罚到走廊自习,一个大自习的时间比较长,我想他或许会冷,或许嫌黑,或许要学很多东西,于是,我给他摆好一张桌子,再帮他把走廊灯调亮,再把外衣给他拿出来。惩罚之法,既要讲原则,也要有温度。
建章立制,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所以,法对于一个班级的初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一群不同个性的学生迅速统一在一个制度下,按照同一要求,形成一个集体,这就为下一步班级建设做好了铺垫。
以“儒”为里
下一步就是以“儒”为里。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是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治人”的基础是“人和为贵”。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就意味着要让班级团结,有凝聚力。
在这方面,我是下了大力气的。比如:学校组织篮球赛,而我们班唯一一个会打球的男生训练受伤上不了场,没有了“天时”;分组抽签时还抽到了最强一组,没有了“地利”;拼的只能是“人和”!于是我们班制定的比赛宗旨是“丢分不丢人”,提出的策略是“气势取胜”。比赛时,全班到齐,就连那个脚伤了的同学都拄着拐来了,后勤小组递水擦汗,啦啦队队长声嘶力竭,同学们的加油声响彻操场。因为抱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每丢一分呐喊助威,每得一分欢声雷动,在“人和”的强大气场的作用下,我们竟然超常发挥胜了一场!从此以后,班级更加团结,甚至到了分文理科之际,有的同学说,咱们班都学理吧,这样就可以不分开。这就是“人和”的力量。
用儒家的仁政来管理班级,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向“无为而治”又迈近了一步。
以“墨”为本
接下来就要以“墨”为本。墨家主张 “兼爱”, “兼爱”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不分远近的普遍的爱,“兼爱”作用到班级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的爱。教育学家李镇西说过:教师的童心意味着要怀有儿童般的情感,拥有儿童般的兴趣,保有儿童般的纯真。这一切的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在教师上的体现便是师爱。
我也在努力实践着这一点。一个学生在新年留言中说:
去年的跨年联欢晚会,我们见识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你,那个平时看起来很严厉的班主任,在那一天竟然像个孩子一样陪我们翻跟头!那天的你被我们深深地记在了心底,原来,你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师。
还记得每次课间操,只要你有时间,一定会出来陪我们一起跑跑跳跳,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步伐整齐,一如走向未来的铿锵。
运动场上,你和我们一起拔河,共同接受其他班的挑战,欢声笑语中带着我们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岩姐,我们爱你!
所以,墨家思想的“兼爱”体现了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这是“无为而治”的保障。
做到了这些就可以尝试道家的“无为而治”了。无为而治就是“顺势而为”“疏而无为而治就是“有为于前,无为于后”。事后处理不如事前预防。所以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以绝后患。
不用鞠躬尽瘁就能运筹帷幄,不用事必躬亲就能决胜千里,这就是班主任的最高境界吧,也就基本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了。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你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神人,在远能遥控,在近能指挥,无所不知,又无所不能,那时,你就可以悠然地备课、读书、品茶,有时间关注自己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做一个能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