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以人为本”弹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1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推动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我们认为,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以富于变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以人为本 资源整合 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牵涉到这个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可塑性,专业基础的稳固性,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与延展性,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的吻合性,外部压力与内部反弹机制的协调性,课程性质与考核办法的对应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构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考察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以“资源整合”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一个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如果各部分组成得和谐有序,则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各部分组成彼此干扰,整体的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的总和。可见系统构建科学与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同样要重在调整,这调整的焦点则归结在选修与必修的问题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哈佛大学选修课占50%,上海外国语学院选修课约占30%。而我们学院英语专业的选修课比例只有15%。由此可见,一个专业选修课占总课时的比例,间接地表明了这个专业课程的开放程度,反映了其综合办学水平。调整课程的选修功能就可以较快地把新课程引入课程体系,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生规划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产生创造动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具有强大整合功能的课程体系。
  
  1.“机动灵活”,以调动积极性为准绳
  现行课程体系是从学科知识的构成,而不是从人才成长的角度来设置课程的。它在完整、严密的同时却缺乏“人”的因素,“人”在构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忽视了,它强调了科学性,弱化了“人”的能动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质是制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要构建得科学合理,首先要弄清人才是如何培养的。“综合效应论”关于人才成长基本原理强调,人才成长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内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作用。只有调动起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欲望,他才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学到的知识才能服务社会。然而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学习者是基本没有话语权的,课程的设置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早已按学科体系完成,体系僵化,学生完全被包办培养,学习者的内在因素被湮没。倘若我们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能以挖掘人力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为第一思考,以增加选修性为手段,把学科体系作为参考,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能动的、富有感召力的课程体系。
  
  2.“张弛有制”,合理引导是教师的责任
  然而加强选修不等于放任,发挥教师的作用,合理的引导是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对于那些自主能力不强的学生。美国国家教育联合会曾指出:“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缺乏理论基础和凝聚力,甚至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选修课只会使得课程量膨胀。‘超级市场’使得课程失去连贯性,学生只选择对他们有吸引力的课程,而不顾及课程的结构”。这样的问题何曾只是美国的问题,在我国它也同样存在着。学生是等待我们开发的资源,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未必完全掌握,作为教育者即需给他们以自由,又须对他们进行引导。所选课程必须有质的保证,数量上也要有增加,专业选修课要有数量指标,重点课程要得到保障,开课方式可以进一步多样化,选修课中可增加必要的选修模块,以课程群的形式呈献给学生,在学分上给予适度倾斜和引导,这样就可有效增加选修课程的知识凝聚力,对学生第二方向的选修和更高的人生目标的制定会有所引导。
  
  3.“开放体系”,构建多元发展方向
  用模块化来加强选修课的引导性无疑是个积极的举措,一些院校将选修课完全用几个模块分割,这对于实力并不雄厚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同样是一个危险的做法。由于专业课程体系庞大,有限的师资力量使大多数院校只能开辟一两个专业选修方向,而且这有限的两个方向,必须同时满足众多学生及社会的主流需要,加之再无其它可选,选修课就成了必选其一的“半必修课”,而且各院校的专业方向都拥挤在几个适应性强,就业面广的专业方向上,结果只是给学生多了两个出口,并没有发挥选修课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多元发展的作用,也没有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缓解就业压力,更没有在知识构建最为重要的一些专业基础课上,让学生体验到自主选择的快乐和价值。但要实现多元的发展方向需要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开放的课程体系不能完全被条块分割,必须即有模块,又有自选空间,不可因强调格局的整一,而忘记了多元发展的实效性。
  
  二、 克服考核管理片面追求标准化的弊端
  
  课程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人类的大脑并不像电脑硬盘一样仅仅要进行简单的知识存储和提取,它所积累的知识还要不断地消长、融合,更新和再创造。如果我们仅仅以原始知识和知识量为标准,以考试或考查简单地解决问题,其结果是有些课程管理过死,有些课程管理过松,将不利于个性思想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办法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了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个瓶颈,大胆地尝试,绝不能因考核办法的薄弱就放弃了对知识的探索和能力的开发。考核体系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分管理的机械化,难以准确体现教育对象的能力专长
  学分制是高校考核体系的一个创新,它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课程,最后达到自己的学业量,完成学业。它结束了学生必须按着校方的统一要求来完成课业的历史。但是当学分制把每一门课的学分固定下来时,它却没有考虑,同一门课程学生因兴趣爱好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最后取得的进步也不同,那么所有的同学都给一样的学分,没有体现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度。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可能并非全才,但若在某一方面有超长的能力,也同样会成为社会急缺的人才,但学分没有对学生兴趣指向给予引导。那么我们可否尝试在某些重点课程上,分级考核,执行弹性学分,鼓励部分同学集中精力养成某项能力,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到其它课程上去,结果样样通,样样松。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应牵涉课程太多,建议重点放在技能课上,使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实地落到实处。
  
  2.考核形式单一,客观有余而科学不足
  近年来,一味追求考核标准的客观公正,造成了考试形式的日趋单一。事实上,知识本身就是线性知识和非线性知识的结合体,在人类社会中它还要与精神和文化相结合,因而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很难找到清楚明确的衡量标准。水至清则无鱼,在绝对公正的背后很可能掩盖着一个更大的不公正。比如人们为追求客观公平,大量削减主观型试题,知识性加强,能力性降低,已不能适应新型知识结构的需要。人才的真正意义常体现在他身上的尚没被发掘、不能量化的东西上。有时在追求人才的客观标准的同时,就是对人才潜质的抹杀。比如在进行一项创新能力考核的过程中,考官把题目由原来的固定套路、固定答案考核改成了开放的没有约束条件的考核,结果考生一改以往既成的程式化设计思路,产生了大量的全新可用的创新设计。目前,很多高校尝试进行的模糊过程管理法,就比单凭一次考试定终身效果要好得多。实践告诉我们,不完善的东西会在实践中完善起来,而没有实践就永远也得不到完善。因此,凡是对提高学生能力有好处的事情我们都要大胆实践,通过考试、系列等级考试、读书报告、过程记录、技能考核、技能+测试、课程论文、理论+实践、能力或资格证书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综合考察学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正的科学与公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公正。
  
  3.过分强调量化标准,制约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育管理者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都以是否可以被掌握为标准来决定取舍,理由是不能被掌握就会流于走过场,因此很多实践教学安排被取消,致使高分低能成了大学生的通病。20世纪混沌理论的出现是当今物理学最大的革命,它告诉我们以混沌为特征的不可量化、不可跟踪的现象,往往具有非凡的意义。以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对任何课程的掌握情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颇,对实践环节量化标准的过多追求更是舍本求末,不是用标准来强化实践,而是用标准来制约实践。从课程评价体系上看,实践过程不是表现为一个个的知识点,而是一些在不断变化和整合中的集合体。它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整合的态势,即新型知识观,社会服务观以及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可能具有更大的知识吞吐量和现实意义,体现了生命的过程和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突显了人的主体生命改造自然的终极目标,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量化标准的不完备而因噎废食显然不足取。
  总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种框架性的办学机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改革,还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它要求我们的教师以恒久的责任感,积极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去有效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去寻找、发现和应用知识,对自己负责。我们并不主张大家照搬任何一种课程体系,本文仅想为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模式,课程体系如同工厂的产品,贵在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2] 梁燕来,等.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高校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7)
  [3] 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为2006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b06076)部分成果。
其他文献
滚柱式叶轮液压马达和泵属于正排量式旋转设备。它们具有设计简单、尺寸短、紧凑及重量轻特点。这种泥浆马达特别适用于短曲率的定向钻井和洗井作业。这种泵能够举升大排量的
小儿Bartter综合征(附2例误诊分析)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410008)赵玲玲,金立明Bartter综合征又名异型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62年Bartter首次报告本征[1],迄今国外已报告100余例。国内自1979年发现本征以来,共报告...
对井下套管的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对井下套管是否会失效或损坏进行预测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来自于许多方面,诸如井眼周围地下情况的不明确,套管受力难以确定,复杂的失效机理,许多
泌阳断陷下第三系核三上段可划分为三个陆相层序(S4、S5和S6).每一层序自下而上发育TST、HST和RST三个体系域。对泌阳断陷下第三水核三上段S5层岸各体系域中几类岩石地球化学标
12月11日下午,“2015亚洲阳光纪录片大会暨厦门国际纪录片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并宣告,纪录片大会将于2015年3月17日至20日在中国厦门举办。目前,该大会全球招商
叙述了合成 [Na( B1 1 H1 4 ) ],将其转变为 [B1 1 H1 2 ( SMe2 ) ],进而得到了十一硼烷原子簇阴离子 [B1 1 H1 2 ( SMe2 ) ]- 的方法 ,并对产物用核磁共振进行了结构表征 T
在这部《挪威的森林》之前,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却鲜有成功的例子。从1981年大森一树的《且听风吟》,到2007年RobertLogevall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几乎每部作品的下场都是沦为被批评的对象。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还是在于村上春树作品中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轻盈与东方风格的阴郁相结合的特点往往使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却极难在影像上得以完美呈現。这一部《挪威的森林》被公
采用动态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桑天牛的主要桑科寄主桑树、构树、柘树和无花果等4种植物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以期找出对桑天牛有引诱作用的行为化学物质。结果表
当得知导演傅红星要筹拍一部反映邓小平访美的纪录片时,吕木子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二人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部《旋风九日》。她搭建了一组国际化制作班底,试图用一种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