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鸟儿一样生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聚会,宣传部的副部长徐利华对我说:“亚鹰,你是文人,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不妨写一写。”他清了清爽门,就饶有兴味地讲开了——
  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城,有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一对儿女在上中学,三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全家生存危机顿现。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到单位吵闹到政府上访,而是淡然地领回了下岗证,用部分下岗身份置换金买回一台榨油机,每年秋季油茶成熟时,他们就到各山乡收购山茶子,榨成山茶油后出卖,每年能赚上两三万元,够家用并略有节余。春夏季节,这对夫妇基本无事可做,除了潜心教育儿女之外,他们寻得了一种独特的活法——早上起来锻炼身体,或跑步,或打羽毛球,天气好的傍晚,就拎一把二胡来到月兔广场或河滨公园,丈夫拉,妻子唱,常常引来许多人围观。三年来,他们就这样平淡从容、悠闲自得、幸福满足地生活着。
  在座的全是在官场上挣扎打拼或在商海中沉浮奔命的人,听了徐先生讲的故事后莫不啧啧有声,感慨万分。而我,霎时就被震撼了,被一种久违了的、没有丝毫掩饰、像天空一样透明、像白云一样悠闲的叫作从容或平淡的东西给深深地震撼了。
  我默默地想,人生在世,不外乎这么三种状态。一是具有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孜孜追求毕生奋斗,成则造福于民众,自己也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败也无怨无悔,因为追求的过程仍然是那样的美丽。这类人是人中龙凤,绝对数量不少,但比例却是极小。第二种是具有强烈的欲望并为之费尽心机,绞尽脑汁,这种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为了满足欲望,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健康的正当的,也包括肮脏的龌龊的,甚至是卑劣的下流的手段,一旦欲望满足或曰阴谋得逞,便会窃喜,一副小人得志面目,倘若天不助他,便痛苦万分,怨天尤人。这种人乃是社会的主体人群,主要特征是追名逐利,所谓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指的就是这一类人,这类人使社会变得复杂、虚幻,使世态出现冷暖、炎凉,使红尘充满热闹、喧嚣。再有一种就如这对夫妇,既没有伟大的生活目标,也没有不切实际的欲望,他们只求一生平安,只愿无忧无虑,因而,他们的内心像天空一样透亮,他们的思想像远山一样清纯,他们的生活像飞鸟一样自由,他们以最淡泊、最朴素、最宁静、最安详的方式存活于滚滚红尘,都市的繁华他目睹之而无求,尘世的功利他有求之而不贪,于是也就没有了追名逐利的烦恼,没有了求之不得的失落,更不会陷入尔虞我诈的苦痛与折磨之中。这类人少之又少,几近绝迹。
  其实,谁都知道,第三种状态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人人都欲求得的生存境界,世人在烦劳奔命之后、激烈竞争之后、踌躇满志之后、头撞南墙之后,转而极力寻找常态,想回归自然并努力追求平常心,成功者往往发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该歇歇了”的感慨,失败者也会发出“人生苦短又何苦呢”的喟叹。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的放得下?输者欲东山再起,赢家要固本强基,人们终究敌不过名利的诱惑,于是自觉不自觉地陷了一个自己设置的魔圈。
  我也脱不了俗,一方面以文化人自居,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要保持常态,要甘于平淡。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旦涉及功名利禄,我仍然会心有所动,仍然会怅然若失,有时还会随波逐流。我不知道这是我个人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我决定寻找这对夫妇。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每年我都会在春节期间回乡一次。可是现在,临近春节我却怕回乡了。是近乡情怯?不,我是怕一次次勾起心底的痛。  我的故乡是在淠河湾的宋台。宋者,缘于这里的人家大多姓赵,按照家谱记载,“国居三晋,姓首百家”,应是宋代赵匡胤的后裔。他们取自己国号为名,并沿用至今;台者,因为淠河湾过去经常发大水,人们为求自保,便把村庄的地基垒成庄台。所以,淠河湾的村庄不叫“郢”,也不叫“圩”,叫“台”。打记事起到走出家门,
期刊
爸爸:  你可安好?你离开尘世到天国已整整22年了,如果你活着今年也才85岁。当我今天看到和你同龄的人幸福健康地活着,享受着国家对老年人低保待遇、高龄津贴、合作医疗保障,他们脸上带着欣慰笑容安度晚年的时候,我想起了你,想起了你们那一代人曾经的辛苦。  我多次做梦梦见你,你依然穿着在“农业学大寨”时的那身衣服、用着那把在沙土里串得发光的项锄干活。但你从来不看我一眼,好像是有意躲着我,尽管我很想走近你
期刊
不能相信直觉,更不能相信错觉,认真爱一个人要用八爪鱼一样的触觉,如果装作浑然不觉,那么爱就会失去知觉。  你爱的人,她在天上飞,你在地下追;爱你的人,你在天上飞,她在地下追。如果你想以逸待劳,一定要找个爱你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种感觉才对,所以谁告诉她是天鹅,赶紧逃离她吧。  认真对待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每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还是坏人,有私索取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爱自己,无
期刊
白果村端坐在夜的中央,夜色,网一般铺天盖地。在田埂上渐渐上升的,是奶奶地气连成一片的唤鸡入圈的歌谣,一池肆意鸣唱的蛙声,几痕窸窸窣窣的蝈蝈声。此刻,只有隐隐约约的几颗星星穿透云层,向我飞来,所有的生物都停止生长……  我一直不明白,白果村的夜晚为何如此绵长?黑暗中,我看见爷爷瘦骨嶙峋老鹰般的左手,紧紧抓住刚直的烟杆就着忽明忽暗的旱烟,“吧嗒吧嗒”地丈量着夜的长度,一直没有结果。  而夜,一如既往地
期刊
这个时节的夜晚,我想,田野里当是虫鸣唧唧、呢喃一地了吧。尽管今年的春天是挣脱了一场铺天盖地百年不遇的冰冻而缓缓来到的,我却坚信,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生命复苏的力量的。三月的阳光敲打着额头,敲打着大地,温暖便留在心里,温暖的气息便四处流淌。我其实一直在留意着院子里浅浅的水池边那棵杨柳,好像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它光溜溜的枝条上悄无声息地缀上了嫩嫩的鹅黄鹅黄的芽苞。我遗憾自己不曾目睹那个过程。究竟那软软如鞭
期刊
“起来,老倌子快起来,扯地米菜(荠菜)去。”  天刚麻麻亮,母亲用脚轻轻碰了几下父亲后,细声细气地喊了一声,生怕惊醒了我和妹妹。其实,大约鸡叫三遍后,我就醒了。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到了,又有“地米菜煮鸡蛋”吃了。  父亲小心翼翼地起床,不一会儿工夫就扯了一大把开满了小白花的地米菜回来了。母亲接过地米菜连根带茎洗得干干净净,挽个把放在清水锅里,然后趁我不注意将藏好了的鸡蛋拿出来,反复洗了几遍放在锅里
期刊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
期刊
我的旧居在台州黄岩城关花园巷,巷的南端转弯处有一口墨砚似的池塘,该池塘是在明代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地,清光绪年间大户林家建新宅时加建塘岸石栏杆,砚池巷就因该池而得名。砚池呈长方形,它长60米,宽20米。池东池北沿边筑有石护栏,池西头有两棵大树,若似墨砚边上插着两支毛笔。  池的南岸有一堵爬满青藤的砖墙,墙和池塘间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可供人们在池边洗涤。那时虽然有水井,但砚池更是家庭主妇洗涤的好地方
期刊
每次回到故乡,都让我不自禁地伤心,故乡的满目疮痍越来越让人目不忍睹:前山因挖山取石,早已狼藉不堪,昔日如一条蟠居的长龙,至今如一头生满癞疮的臭狗;后山因无度开荒,昔日鸟鸣花涌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洪水过后的沟壑;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干涸,河沟里枯草丛生;村舍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房子越发地旧,而我童年居住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旧址上只露出贫瘠的土地;而故人似乎越发地少了,他们有的搬进城里,有的外
期刊
想起两次在3号车厢遇到的事,其情其感,也许能聊以自慰并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是赴京参加散文年会的归来途中。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至周口”列车的3号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年轻女孩两名乘客。因为陌生,刚进车厢时都没说话。可是后来一打开话匣子,竟然越说越知音、越说越亲近。我得知她是刚就业于北京幼教研究院的大学生,这次出差是研究院派她去周口市幼儿园讲幼儿国学教育示范课的。咋也没想到,中午,她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