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文本是指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融入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走出文本是指依据文本,提供学生语文实践的机缘,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如何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走出文本呢?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文本特点,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世界。
  1.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究中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初读文本时,教师要抓住体现文本内涵的关键词、重点段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在自觉主动的探索中走进文本。例如,《 只拣儿童多处行 》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我对这句话进行了整合,把它分解成了这样两个问题:“儿童多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紧扣文本内容设计的两个问题,促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了他们走进文本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有效地引领学生在阅读探究中直奔文本内容。
  2.创设文本情境——在感知中走进文本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的人物、表达的情感才会产生亲切感。教学时,教师运用音乐、图画、视频、语言描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生动、可感的文本情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在情境中与文本亲密接触,体悟文本意蕴。教学《 水 》一文时,因为学生没有与作者一样的生活体验,没有对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现状的了解,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饿水”的心情。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缺水地区“土地干裂”的图画、人们挑水取水“排成长龙”的图画等,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我国部分地区严重缺水,人们生活因为缺水十分困苦及人们对水的渴望,他们获得了最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较为深刻地体悟了文本的背景及意蕴。
  3.创设想象情境——在揣摩中走进文本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开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使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走进文本,体悟文本内涵。例如,在教学《 孙中山破陋习 》时,我抓住文中的三句话创设想象情境。一是抓住“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引导学生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境,想象姐弟在一起无忧无虑开心生活的情境。二是抓住“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姐姐是如何的痛苦,孙中山又是怎样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的。三是抓住“‘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引导学生想象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他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创设的三处想象情境,情感上层层递进,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内心中感触自然生发,真切地体会到了缠足给姐姐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伤害,更是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感悟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妇女及其家庭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仇恨”这一教学难点。
  4.创设品读情境——在体悟中走进文本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品读机会,并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体悟,获得情感的启迪和升华。例如,在教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时,体会谈迁坚定不移的信念是重点。为此,我适时创设品读情境,补充了史书中记载的谈迁向朋友诉说他在北京境况的一封信的内容:“谈迁一身破袍衫,一副穷酸相,为求一手史料拜访达官名士,受尽冷遇和白眼。有时候,他在京师郊外跋山涉水,寻访遗迹。为此,他时常迷路,只好去向农夫和牧童们问路。别人都笑他又傻又痴,他却一点也不在乎。当他来到崇祯皇帝的陵墓前时,他久久不忍离去,还在小纸片上飞速抄录碑文……”背景资料的适时补充,让谈迁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在品读中悟情,在品读中感慨,在品读中走进文本与谈迁共呼吸、同悲喜,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人的悲凉与孤寂,体会到他坚定的信念。
  5.创设互动情境——在思辨中走进文本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围绕文本的重点、难点、矛盾点、空白点等创设或对话、或讨论、或合作、或辩论、或交流的互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积极的思维中走进文本。例如,《 孔繁森 》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这段话中留有较多的空白点:“孔繁森为什么要晚上去献血?”“孔繁森是怎样向医生请求的?”“医生是怎样拒绝他的?”“孔繁森又是怎样再三恳求的?”教学中,我以此为互动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讨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演一演”再现“当时情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文本文字转化成生动感人的画面,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发丰满。
  二、立足语用,引领学生走出文本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文本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还要带领学生适时走出文本,发展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1.关注价值取向——在“说一说”中走出文本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需要以生命的视角审视文本,汲取生命的底色,形成生命的智慧。例如,在教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的过程中,当学生被高原柳不屈服于命运,坚持不懈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所震撼时,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一是“假如你现在来到了青海高原,来到了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二是“一株柳的生活经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有学生说:“一株柳,你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也有学生说:“当命运对我们不公平时,当我们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埋怨、屈服只能是毁灭,只有选择抗争,才能成就希望,创造生命的奇迹。”学生在走出文本的“说一说”中内化了情感,再一次走进了一株柳的精神。
  2.依据文体特点——在“写一写”中走出文本
  每种文体都有独特的表达特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还要把握文体特征,让学生习得语言,体味句式,揣摩“怎么写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在“写一写”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三篇“说明性文章”,分别是《 秦兵马俑 》《 埃及的金字塔 》《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三篇“说明性文章”显著的表达特点是围绕一个中心、纲目分明、语言凝炼、条理清晰,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学习有条理表达的好材料。学完了三篇课文,我先和学生对这个单元的表达方法进行了梳理:①用一个中心句,勾联前后文(承上启下),使全文形成一个整体;②采用“总—分—总”的行文,文章结构严谨;③一段中,采用先写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具体介绍、描绘的构段方法;④通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将陌生、抽象的事物写得形象可感;⑤围绕中心,选取有个性、有特色的素材。然后我让学生走出文本,运用习得的方法练习写一写“自己参观、游览过的地方”。学生在走出文本的“写一写”中,较好地运用了“说明性文章”谋篇布局的常用表达方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
  (作者单位:苏州市新区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11)
其他文献
“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作为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教师参与教研,要为教师教研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学校教研的制度化、规范化,同伴研讨的规律化,以及教学反思经常化,课题研究提升化的教研格局。但是优越的措施和条件,只能作为教师参与教研的助推剂或催化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做一名有心人,务实地参与教研并落到实处,从教研中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测验法是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之一,试卷作为测验的工具,蕴藏着大量重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从正态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做试卷分析,挖掘数据资源。教师在分析考试数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聚焦、补救、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全力"补心"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不同,该课程应匹配心理工作一级目标(即以普及、预防教育为主),积极护心、育心。按照育心活动
中华鳖是我国传统食疗滋补佳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中华鳖营养、风味及功能特性等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中华鳖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原料,其组织富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基础上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迈入了该课程建设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  1978年教育部拟定了《 全国十年制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 》,规定:高一年级设《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 》,高二年级设《 政治经济学常识 》,高三年级复习高一、高二年级课程,迎接政治高考。[2] 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全国通用的教材,高中政治课初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
采用无菌条件下生产的新鲜干酪凝块制作干酪模型,以WSN,12%TCASN和氨基酸含量等为指标测定植物乳杆菌SP-3对其的促熟作用。微生物测定表明SP-3在干酪模型的成熟过程中(12d)能保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产生认知的动力基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积极主动地工作,培养和保持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提倡研究性学习的迫切需求。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年级,如何迅速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讲好每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尝试并总结出以下六种有效办
研究了在超临界CO2状态下,采用脂肪酶催化辛酸与玉米油反应制备富含辛酸甘油酯玉米油的工艺,分别考察了酶用量、反应压力、温度和时间对辛酸酯化率的影响。最佳的工艺条件为:酶
<正>澄江县以“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创新活县、共享和县”为发展战略,依托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生态农业庄园,建工业园区做精深
期刊
挤压膨化糙米粉冲调后具有营养丰富,米香突出,口感细腻爽滑等特点,但糊液粘稠度高,分散性差等带来食用上的不便。测得挤压膨化糙米粉稳定性好,分散性差。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