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任务单为载体的自主阅读中构建阅读经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而言,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有别于以往的阅读。要想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就必须厘清教学实施的依据、明确教学的整体规划,然后可以以任务单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实践性为主导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单;《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学术著作。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对学生而言,其都有别于以往的阅读内容。那么,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乡土中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呢?笔者在高一年级进行了为期16周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建构阅读经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实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一、厘清教学实施的依据
  笔者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行了整体教学设计,首先明确了教育设计的三个基本依据,为教学的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一)基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设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有5项,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相关的是其中4项,即第1、3、4、5项。其中第1项重在整本书阅读经验、方法的积累,强调“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第3项专门就学术著作而提出阅读方法、阅读重点、阅读内容等方面的要求,“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第4项是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利用书中信息、学习相关资料等。第5项是关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习成果形式的建议。
  (二)基于教材建议
  在课本中,《乡土中国》的内容分为引言、“阅读指导”、“学习任务”三部分。“阅读指导”主要是对《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指导。“学习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包括“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关注问题,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人论世”这4项阅读任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完成,或“自行设计任务”。
  (三)基于学情
  笔者在学校开展了高一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针对“你是否阅读过《乡土中国》这类学术著作”这个问题,40.23%的学生选择“听说过,但没读过”,49.43%的学生选择“没听说过,没读过”,只有8.05%的学生选择“阅读过”。可见,高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针对“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活动中,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或开展哪些活动”这个问题,学生的要求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类:
  一类是关于文本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如:
  老师带大家对重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和剖析;单摘出一段或一篇,由老师进行講解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对一些学术性名词加以解释,对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社会作一些图文结合的介绍,以便我们更了解写作背景。
  一类是关于阅读方法指导方面的要求,如:
  教我们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学习更快并有质量地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在网上找寻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给我们足够的时间精读、细读,把这本书吃透。
  一类是关于阅读活动方面的要求,如:
  老师带领我们找出现实中的事例,与书中观点印证;开展小组讨论,选学生代表以PPT形式对文章进行赏析和理解;开展读书会、辩论会等交流活动;通过实地统计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验证书中结论与自己猜想,形成调查报告。
  二、明确教学的整体规划
  在深入调研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参考,笔者制订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规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安排、课时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策略、阅读任务单等。
  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阶段性小目标、课时目标。其中教学总目标是:
  学习并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梳理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掌握学术专著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学习一些调查方法,开展相关调查,撰写调查小论文。
  教学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导读阶段,第二阶段是阅读阶段,第三阶段是书本与田野结合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交流展示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学都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详细安排如表1所示。
  三、以任务单为载体的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自主阅读呢?使用学习任务单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单是以周为单位,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每章的具体内容,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载体。阅读任务从时间安排上分为阶段性任务、总结性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等。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引方向、提供资源、指导方法的作用。试举《文字下乡》学习任务单一例:
  《文字下乡》学习任务单
  【时间】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第三周(9月17日—9月23日)
  【学习目标】
  1.梳理本章的逻辑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2.了解论述文中举例论证的作用。
  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作者对“文字下乡”的态度。
  【学习资源】   1.《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
  2.潘光旦的《说乡土教育》。
  3.有关论述文举例论证的资料。
  【学习方法】
  圈点勾画法、思维导图法、比较阅读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必做):(1)阅读《文字下乡》,圈点勾画;(2)绘制《文字下乡》的思维导图。
  任务二(二选一):(1)请找出文中有关举例论证的内容,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梳理文章最后一段的行文思路,说说运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任务三(必做):有的学者提出“在近代的知识精英群体中,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无疑是‘少数派’,他的这种批评也没能阻止近代以来‘文字下乡’的进程”,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二)样态多元的学习任务
  任务单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计注重思辨性,强调开放、多元、个性的表达,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批判、创新等多种语文能力。学习任务从样态上可以分为提问、鉴赏、文献阅读、调查研究、调研报告撰写、评论创作、文学创作、跨媒介创作、成果展示等。在每周的任务单中,任务一般分成三项,每项各有侧重。
  任务一是每周固定的阅读任务。第1周完成《重刊序言》《后记》以及第一章的阅读,第2~14周要求每周完成一章的阅读量,并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以保证阅读进程的有序推进;第15~16周要求阅读与调查小论文相关的资料。
  任务二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每章的内容而设计的。它主要从学术专著的写作特点角度入手——梳理文章逻辑、剖析论证结构、探讨论证方法、鉴赏语言特色等,涵盖论述文知识的诸多要素。如《无为政治》的学习任务:“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时势权力这四种社会权力,文章从哪些方面开展了对比?”文章的第3段,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如《礼治秩序》的学习任务:“阅读文章第9段,概括出‘礼’‘法’的异同点。”“请找出《乡土中国》其他篇章中有关驳论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任务一、二侧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任务三侧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强调根据章节内容,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质疑、探究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如《家族》的学习任务:
  请调查你的“圈子”,要求了解父母双方至少三代的家族成员,明确彼此的关系、名字、现在所在地,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并就家族变迁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又如《从欲望到需要》的学习任务:
  《向往的生活》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活服务纪实节目。节目的拍摄地是北京远郊密云县内一个普通的乡村。节目中,明星和嘉宾“守拙归园田”,为观众带来“远离喧嚣,避开拥挤,呼吸自然空气,寻找内心声音”的生活画面。你可以有选择地观看其中的内容,并谈谈你的观点。
  请尝试开展社会小调查,围绕一个采访主题,对家族成员开展访谈。
  任务单的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探索、鉴赏和创新提供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兴趣。
  四、以实践性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乡土中国》阅读在必修阶段可以安排 9 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每周的任务单学习安排,阅读的四个阶段以1—4—2—2 的课时分配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整本书阅读学习活动中最核心的特质,《乡土中国》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面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
  (一)有趣有料的导读课
  导读阶段安排1课时,以“打开《乡土中国》的N种方式”为主题,从知人论世、如何阅读《重刊序言》《后记》及目录、学术著作的阅读技巧、思维导图的绘制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乡土中国》的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中,重点是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绘制某一段落,如《乡土本色》的第2段,让学生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要略,再绘制整章的内容,这样循序渐进,幫助学生全面有序地理清文章逻辑。
  (二)深入文本的研读课
  阅读阶段安排4课时,讨论《乡土中国》论述的逻辑、语言的特色、重要的概念,开展与其他作品的对比阅读。师生共同研读,深入文本,抓住学术著作的写作特色,发掘学术价值。
  “论述的逻辑”这一课,主要结合文本分析议论的表现形式(立论、驳论)、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论证方法(举例、比喻、正反对比等),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读来却并不费力,这得益于文章合理的论证结构、严密的论证过程、恰当的论证方法。
  “语言的特色”这一课,主要从关联词、限制词、信号词这些学术著作的关键词语入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正是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使文章语言准确,层次清晰,推理严密。
  “重要的概念”这一课,重点分析《乡土中国》特有的概念,如费孝通在《重刊序言》所说,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课堂围绕书中的三类概念(原创的概念、从其他学术著作引用的概念、将普通词语临时用作社会学术语的概念)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进行概念阐释,并能对“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等重要概念作出解读。
  “与其他作品的对比阅读”这一课,是师生对阅读相关作品的感想、体会的交流分享。阅读的作品可以是费孝通先生的其他作品,如《江村经济》《六上瑶山》《行行重行行》等;可以是同时代类似题材的作品,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潘光旦的《说乡土教育》等;可以是受他影响而写成的作品,如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陈心想的《走出乡土》、陆益龙的《后乡土中国》等;也可以和其他教材进行链接,如与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板块中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三)走向田野的探究课
  阅读与调研阶段安排2课时,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与小论文撰写的指导、调查小论文开题活动。费孝通先生曾言:“田野调查是从实求知的根本办法。”这两堂课鼓励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写出有价值的调查小论文,并在这一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调查研究与小论文撰写的指导”这一课包括“如何开展田野调查”“如何撰写小论文”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田野调查重在介绍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可以结合实例按确定选题、制订方案、开展调查、梳理材料、撰写小论文等步骤进行讲解。
  “调查小论文开题活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小论文选题的交流、探讨。前期,调查小组(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进行选题,并完成调查方案的撰写。课上,每组派代表进行调查方案的交流,进行调查的可行性论证,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社会调查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精彩纷呈的展示课
  展示交流阶段安排2课时,分别是“全书思维导图的展示”“调查小论文的交流”。这是《乡土中国》的学习成果展示,以学生汇报为主。
  “全书思维导图的展示”这一课的任务是全书各章节的结构梳理。笔者把班级分成14个小组,要求每组负责其中的一章,并利用MindMaster,XMind等软件绘制思维导图,还要派代表以PPT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最终评出“最优思维导图”。
  “调查小论文的交流”这一课是学生调查研究成果的汇报。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各学习小组都完成了小论文。这堂课由各组派代表以PPT、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汇报,并评比出最优秀的小论文,推荐参加学校的研究性小论文评比。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从书本走向田野,又从田野走回书本,学生收获颇丰,有20多篇阅读感悟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还有3篇分别获杭州市余杭区研究性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等奖。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读本兼具可读性和助读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其在学生课内外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凸显其助读功能。联结课本与读本,以“导学—联学—练学—展学”为核心环节开展教学,是语文读本创新使用的一种可行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文读本;教学模式  语文读本往往兼具可读性和助读性。所谓“可读性”,是指读本精选了众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家名作。所谓“助读性”,是指读本所选内容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
期刊
摘 要:研究2016—2020年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23套中考卷的作文题,可以发现我国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特征:测试内容贴近生活,弘扬家国情怀,关注地域文化;测试材料来源广泛,自编为主,关联教材;测试形式以命题作文为主,兼顾话题与材料作文。未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可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关注社会,充分挖掘作文试题的“立德树人”价值功能;二是关注生活,引领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长;三是关注学科,促进思维与审美素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既要遵循教材写作序列编排的“外在体系”,又要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和“隐形梯度”,还要兼顾写作者的年齡特征。“三年三‘成长’,作文上‘台阶’”作文指导策略,以教材的写作序列为“明线”,以学生的“生长”为“暗线”,“两线”并行,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序列;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方法传授”为主兼顾“能力主题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铭辞,它的教学应紧扣其“铭辞”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以读识“言”,由“言”入“文”,由“文”及“人”,带领学生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铭辞;《陋室铭》  《陋室铭》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題”是修身正己,“语文要素”是精读了解
期刊
摘 要:2020年全国10套高考卷作文题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关注当下学生的生活,巧妙地设置作文情境和典型任务,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试题较好地落实了对写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2020年高考;作文题评述  对高考作文题的评价,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今年听到的几乎是一致肯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阶段是多数学生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生活的最后阶段,家乡文化将成为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印记,伴随他们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题的命制,除了要追求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之外,还应追求试题的温度。提供让不同类型考生进行选择的可能、创设与考生生活相融合的情境、搭建能指引写作方向的支架,是命题者可以采用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作文评价;中考作文题;命题策略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它不仅具有选拔性质,也对初中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中考试题命制必然要追求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中考作文题的命制亦然。除此之外,笔
期刊
摘 要:为了规避浅阅读,阅读教学需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具有批判性、整合性和迁移运用性等特点,因而以学生问题解决为驱动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深度学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问题情境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阅读质量堪忧,他们的目光总在文字的浅表游走,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这是典型的浅阅读,是一种囫囵吞枣式阅读。  当前,我国的一些学者对深度学习有所
期刊
摘 要: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指的是把一个单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单元目标为根本导向,有效联系、组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研读教材,确定单元目标”“重组融合,分解单元目标”“明确课型,落实单元目标”是开展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单元目标;教学方案  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指的是把一个单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单元目标为根
期刊
摘 要:“逆向设计”是一种根据学习结果和评估证据规划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关注学科“大概念”理解的设计。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可围绕学习主题“冒险英雄”,根据课标教材、哲学议题、文学母题、学生认知确定预期学习结果,再以辩论会、独幕剧和故事会作为表现性任务,师生共同制订评价指标明确评估证据,然后以冒险动机、冲突选择、英雄之旅三个议题规划学习体验。   关键词:逆向设计;单元整合教学,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