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开展单元整体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指的是把一个单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单元目标为根本导向,有效联系、组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研读教材,确定单元目标”“重组融合,分解单元目标”“明确课型,落实单元目标”是开展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单元目标;教学方案
  以单元目标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指的是把一个单元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以单元目标为根本导向,有效联系、组织、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以往单一、分散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树立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整体教学理念;它更突出学法指导,注重学习实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思维。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方案设计为例,具体阐释其实施路径。
  一、研读教材,确定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确定单元目标需要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单元的“双线内涵”,并通过单元统整、有效联系以及课内外的融通,实现单元目标的落地。
  在仔细研读了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课文、课后练习后,笔者发现了各教学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情确定了单元目标。
  由单元导语可知,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丰富人生体验”,其语文要素是“抓住小说的情节、语言等,深层次理解人物形象”。
  单元课文《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具有如下共同特点:(1)都选自古代经典白话小说片段,情节引人入胜,人物鲜明生动,描写精彩细腻;(2)人物形象大都采用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行神态来体现;(3)联系整本书,人物的命运走向都是以悲剧结尾,这与人物所处的时代和作家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基于学情。笔者以青田县伯温中学的学生为教学对象来设计教学方案。青田县伯温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多数人阅读过四大古典名著,对白话小说的特点有一定了解,能够大致梳理出故事情节,也能基本感受、理解人物形象特点,但对人物性格成因以及形象塑造的意义等方面的理解比较表面化。
  结合单元导语、文本特点和学情,笔者确定了单元教学的大主题和教学目标:
  【教学主题】品味文学经典,丰富人生体验。
  【教学目标】(1)通过抓线索,梳理故事情节;(2)通过分析典型事件、言行、环境等方法,理解人物形象;(3)通过课内外联读,探讨人物性格成因和悲剧命运,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4)结合具体的描写,感受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重组融合,分解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涉及多个文本,只有把单元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中,每一节课才会有聚焦点,才能强化学习点。如何进行分解?我们有必要挖掘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文本内容进行取舍、整合,突出“一课一得”。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分解单元目标,整合相关篇目,并根据教学需要引进课外阅读材料,形成了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如表1)。
  拉尔夫·泰勒曾说:“为了对教育经验产生累积影响,那些彼此一致且在某种意义上是整合和连贯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它们以相互强化。”[1]打破逐篇讲解的固化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把教科书、课外阅读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集中而深入地学习。
  三、明确课型,落实单元目标
  不同的课型承担不同的作用,教学要围绕文本的教学价值和学法指导策略,设计适宜的课型。笔者用单元预习课、单元精读课、单元写作课三大块架构单元教学。这三大块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进行编排的,且各个板块之间的难度呈螺旋上升态势。三大板块涵盖听说读写,突出学练结合,注重学习实践,旨在锻炼学生预习、讨论、展示、运用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思维,并潜移默化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笔者将表1中的前3课时设置为单元预习课,中间6课时设置为单元精读课,最后1课时设置為单元写作课。
  (一)单元预习课
  单元预习课以学生自主预习为主,主要任务是理解字词,了解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整体感知单元内容,思考课后练习,为深入学习单元内容做好准备。笔者安排了如下任务:
  任务一:阅读资料,比较语词
  1.资料助读,了解课文写作背景、主人公生平经历以及相关故事梗概。
  2.在文中圈画白话语词,结合课下注解明确词义,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任务二:了解内容,梳理情节
  1.完成与教材配套的《作业本》中四篇课文的相关情节梳理题。
  2.方法归纳:明暗双线,梳理情节;时空为序,理清情节。
  单元预习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起点。通过单元预习课的学习,学生应熟悉名著的背景资料,扫除文字障碍,并借助《作业本》相关练习题了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掌握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强化自学意识。
  (二)单元精读课
  单元精读课是单元教学用时最多、着力最重的部分。它要求教师依据所选文本和课时目标,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学方法、用方法、悟情感,形成感悟力和思维力,提升学习效率。笔者紧紧围绕“人物形象”这个教学点,从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性格成因、探究悲剧命运三个层面作了如下设计:
  1.分析人物形象(2课时)
  任务一: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方法归纳]通过典型事件、人物言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
  任务二:用分析杨志人物形象的方法,选择《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2.探讨性格成因(2课时)
  (1)多角度理解杨志形象。   任务一:《青面兽北京斗武》中的杨志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任务二:结合《水浒传》其他有关杨志的章节,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杨志?
  (2)探讨性格成因。
  任务一:杨志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既精明能干,又蛮横粗暴。这种复杂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方法归纳]可从人物的经历、身份、追求等方面分析。
  任务二:范进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他的性格成因又是什么呢?请用刚才分析杨志性格成因中所学的方法。
  3.探究悲剧命运(2课时)
  任务一:造成杨志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环境、行为、性格(能力)、心理(信念价值)、身份、人生意义”[2]等方面进行梳理,形成下图(图1)。
  任务二:用剖析杨志悲剧命运的方法,选择以下问题之一,自由分组并交流讨论。
  a.造成范进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b.诸葛亮拥有绝顶智慧,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最后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你觉得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c.刘姥姥是贾府由盛到衰的见证人,请选择文中出现过的一个人物,说说她(他)的最终结局。你觉得造成她(他)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作者塑造杨志、范进等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温馨提示]可从人物的典型性(如范进代表的是当时社会的哪一类人)、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小说揭示的主题等方面思考。
  单元精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人物形象”进行垂直深入的阅读,即从人物形象的浅层理解到悲剧命运的深层剖析,层层深入,直抵核心。从教学内容来看,提炼课文教学点,引入相关联的文学名著,联结心理学知识,实现跨单元、跨学科的大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思维。从学习过程来看,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发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最终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与自我经验产生联系,获得感悟和启示。
  (三)单元写作课
  这里的单元写作课,指的是在单元整体“阅读”的铺垫和积累下的“写作”,是在完成单元教学后,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以写作的形式加深理解、领悟情感的过程。在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后,笔者设置了一个具体任务:
  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写一篇品评文章。
  [温馨提示]1.寫作要点:运用具体事例展现性格;分析性格成因;剖析人物命运;结合生活经验谈启示。2.写作方法:一分为二;述、品、评相结合。
  单元写作课是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和延伸。通过人物品评,阅读和写作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这一方面可使学生巩固单元学习成果,实现知识与方法的内化,促进深度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名著阅读,可使课内外阅读实现无缝对接,强化阅读的本质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一种。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文体、课型等角度切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教师拥有整体教学的意识,不仅要关注教材外在的序列,而且要把握住教材内在的联系,即要能根据教学需要打通课内外,重组教学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实施学法指导,注重学习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42.
  [2]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5-9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常常要面对复杂而多样的文本。跨学科对话式教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资源。具体而言,跨学科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促进问题的生成及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提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对话式教学;《凡·高论画》  基于文本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在新教材中的具体落实。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是3个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活动,二是1组语言学家关于词语的论文节选。  这一单元不同于文本学习单元,其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语文实践。教师备课应在把握教材内容、领悟编排逻辑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
期刊
摘 要:语文读本兼具可读性和助读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其在学生课内外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以凸显其助读功能。联结课本与读本,以“导学—联学—练学—展学”为核心环节开展教学,是语文读本创新使用的一种可行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文读本;教学模式  语文读本往往兼具可读性和助读性。所谓“可读性”,是指读本精选了众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家名作。所谓“助读性”,是指读本所选内容能起到对课堂教学的
期刊
摘 要:研究2016—2020年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23套中考卷的作文题,可以发现我国中考作文试题的命题特征:测试内容贴近生活,弘扬家国情怀,关注地域文化;测试材料来源广泛,自编为主,关联教材;测试形式以命题作文为主,兼顾话题与材料作文。未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可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关注社会,充分挖掘作文试题的“立德树人”价值功能;二是关注生活,引领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成长;三是关注学科,促进思维与审美素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既要遵循教材写作序列编排的“外在体系”,又要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和“隐形梯度”,还要兼顾写作者的年齡特征。“三年三‘成长’,作文上‘台阶’”作文指导策略,以教材的写作序列为“明线”,以学生的“生长”为“暗线”,“两线”并行,有助于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序列;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方法传授”为主兼顾“能力主题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铭辞,它的教学应紧扣其“铭辞”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以读识“言”,由“言”入“文”,由“文”及“人”,带领学生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铭辞;《陋室铭》  《陋室铭》是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題”是修身正己,“语文要素”是精读了解
期刊
摘 要:2020年全国10套高考卷作文题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思想,关注当下学生的生活,巧妙地设置作文情境和典型任务,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试题较好地落实了对写作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2020年高考;作文题评述  对高考作文题的评价,今年与往年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今年听到的几乎是一致肯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阶段是多数学生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生活的最后阶段,家乡文化将成为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印记,伴随他们走向外面的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
期刊
摘 要:中考作文题的命制,除了要追求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之外,还应追求试题的温度。提供让不同类型考生进行选择的可能、创设与考生生活相融合的情境、搭建能指引写作方向的支架,是命题者可以采用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作文评价;中考作文题;命题策略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它不仅具有选拔性质,也对初中教学起着导向作用。中考试题命制必然要追求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中考作文题的命制亦然。除此之外,笔
期刊
摘 要:为了规避浅阅读,阅读教学需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具有批判性、整合性和迁移运用性等特点,因而以学生问题解决为驱动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深度学习,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深度学习;阅读教学;问题情境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阅读质量堪忧,他们的目光总在文字的浅表游走,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这是典型的浅阅读,是一种囫囵吞枣式阅读。  当前,我国的一些学者对深度学习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