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莫忘食板栗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栗有许多美名,因为营养丰富被称为“干果之王”; 因为可代粮且价廉物美被称为“铁杆庄稼”,并和红枣、柿子并列为“三大木本粮食”;国外称板栗为“人参果”,而我国板栗在国际市场则被叫作“中国甜栗”。
  种植食用史悠久
  板栗也叫栗子,是我国的特产,古称“木奄子”,食用历史悠久。从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有板栗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采食历史;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栗”字;春秋战国时期,栽种板栗已非常盛行。
  《山海经》中记载“南山多栗”;《诗经》中多处提到板栗的栽培,《吕氏春秋》中更把“箕山之栗”列为美果;先秦时《庄子》《韩非子》等古籍中均有以板栗代粮并贮以备荒的记载;从北宋时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可以得知,当时的食肆中已有“糖炒栗子”供应;南宋《山家清供》中记有用板栗和山药合制的“金玉羹”;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载有将板栗与糯米同磨粉制成的“高丽栗糕”,这大概是最早的“栗羊羹”吧。
  营养“高大全”
  从某种意义上说,板栗之所以美名多,是因为它的营养丰富。
  板栗中的糖和淀粉高达70.1%。干板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77%,与粮谷类的75%相当,鲜板栗也有40%之多,是马铃薯的2.4倍。因为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所以板栗能供给人体较多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鲜板栗的蛋白质含量可达到4%~5%,虽不如花生、核桃多,但还是高于稻米。从这一点看,板栗也可以代粮食用。板栗属于坚果类,但它并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那样富含油脂,脂肪含量仅占2%,而且是利于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几乎不含胆固醇,这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非常有好处。
  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产能营养素来看,板栗确实可以代粮食用。如果从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方面看,板栗的营养价值又远远高于粮食。
  板栗可以生吃,可以入菜,可以糖炒,可以磨成粉直接食用或制作糖果、糕点等,不管如何食用,都十分美味。
  冬令养生宝
  10月霜降,民间有句俗语“10月板栗笑哈哈”,意思是說10月后板栗开始上市,霜降后宜食板栗进补。
  霜降之后,气候转凉,人体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进食板栗最为适宜。板栗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能提供较多的热能,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入冬后易发感冒,而板栗具有很好的益气作用,其富含的维生素C还可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适量食用板栗,不仅可助人远离感冒困扰,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认为,板栗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其补肾、利腰脚、厚肠胃、止泻、耐饥之功也一直为历代医学家所推崇。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的板栗特别适合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食用。另外,冬季寒冷,容易过量进食油腻食物,加上活动量少,常会出现脾胃不适、腰酸脚软、气虚咳喘、口角生疮等症状,而板栗性味甘温,具有健脾和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中医把板栗列为药用上品,认为能补肾活血、益气厚胃,尤其对肾虚有良好疗效,故称之为“肾之果”。早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就说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民间用板栗补养、治病的方法很多,但多数人都是熟吃。其实,生吃板栗或许味道不及熟食适口,好处却不少。孙思邈在《千金方·食治》中就特别强调了“生吃”这一用法,“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做过一首板栗治病的诗:“老去自添腰腿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妆白玉浆。”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阅读
  练习
  1.文章大量引用古籍说明有什么好处?
  2.文章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板栗营养丰富,请你简要说明板栗的吃法。
  4.秋季食用板栗的好处有哪些呢?
  5.文章结尾写孙思邈和苏辙的目的是什么?
  (李传鹏 设计)
  《秋冬莫忘食板栗》参考答案:
  1.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古籍说明了板栗在我国种植食用史悠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类别、作比较和列数字。通过这些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板栗因为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所以能供给人体较多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3.示例:板栗可以生吃,可以入菜,可以糖炒,可以磨成粉直接食用或制作糖果、糕点等,不管如何食用,都十分美味。4.霜降之后,气候转凉,人体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进食板栗最为适宜。板栗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能提供较多的热能,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入冬后易发感冒,而板栗具有很好的益气作用,其富含的维生素C还可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适量食用板栗,不仅可助人远离感冒困扰,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5.示例:写他们突出生吃板栗或许味道不及熟食适口,但好处不少。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条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通过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通过书本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靠你的经验去积累。经验一定是你自己积累的,别人告诉
排比是一种富于极强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古人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意也。”它道出了排比的特殊作用。由于排比句氣势恢宏、节奏分明,长于抒情,能打造出作文的亮点,所以有人称排比是句子中的“集束炸弹”,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每年的中考作文中,总会涌现出很多善用排比辞格的考生,他们的作文由此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写作指导】  排比修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比开篇
古人云:“开卷有益。”这句话成为许多老师、父母教育孩子的“口头禅”,用意很明显,鼓励孩子多读书,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确实,阅读使人进步,一个人要想提高修养,增加学问,有所作为,阅读必不可少,古今许多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都可证明这一点。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苦读的车胤,悬梁刺股的苏秦,食粥苦读的范仲淹,莫不如此。因此,为人老师者,为人父母者,用古人名言激励孩子多读书,这一出发点固然没错。问题是,
从前慢  木 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是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诵,从贴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这首诗被
李元洛《诗美学》说:“以文字为手段的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都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人就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其语言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态的美感  所谓诗歌语言的动态之美,就是诗人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描绘出事物的动态。或从动态中描绘事物。冬去春来,花开花谢,日
【真题回放】  题目: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与写作指导】  2018年盐城市中考作文为全命题作文“走过,才明白”。与往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南京一校始终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从转变观念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指标研究”到抓住关键的“三率”“五高”评价要素研究;从以生为本的“15 25”式教学策略研究到激昂生命的“三动六段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每一步的研究都让我们收获到了成长。打造“三动”课堂,激昂学生生命,让我们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进而实现课堂从“依靠教”到“
在美國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的妈妈因为生病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和父亲相依为命。可是他们的父亲是一个赌鬼,为了有钱去赌博,他变卖了家里全部能变卖的东西。最后竟然去偷窃,不久落入法网后被送到了当地的监狱。  唯一的亲人入狱后,兄弟两个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兄弟俩先是行乞,后来长大了一些他们就开始捡垃圾。捡垃圾可以给兄弟俩带来一些微薄的收入,哥哥会用这些钱去大吃一顿,而弟弟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望秋景而生感慨,情景交融,清新淡远,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苦闷、彷徨,是王绩的代表作。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叙事兼抒情,领起后面六句。薄暮时分,登高远眺,独自徘徊,颇感无聊。东皋,指诗人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北山的一处高地。王绩称他在故
千古文章未尽才——为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而作(《红楼梦学刊》1983年04期)  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印象(《红楼梦学刊》1985年03期)  怀念叶圣陶老人(《红楼梦学刊》1989年01期)  瓜饭楼上说金庸(《读书》1991年12期)  汉画漫议(《寻根》1995年05期)  曹雪芹和《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9年03期)  千秋长怀赵朴翁(《佛教文化》2000年Z1期)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