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并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刊就首都高校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内涵,提高就业质量等问题,特邀北京邮电大学等部分高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撰写文章,陆续发表,以飨读者。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5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学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工作体系,实现了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业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把握就业形势,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由于隶属关系的调整,使得学校与原来所属电信行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信息通信企业的关系由“近亲”变为“远亲”,学校毕业生也由“包销”转为“自销”。从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已经由原来的调整发展期进入到稳步增长期,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一些信息通信企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这使得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另外,由于教育部实行就业与招生、专业设置适度挂钩的制度,使得就业程度相对较好的信息通信类专业受到许多高校的青睐。近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信息通信类专业或者扩大信息通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更多的毕业生涌向信息产业,使得我校毕业生承受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学校及时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措施,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适度的扩招政策,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想方设法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做好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主动。
1.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强化优势学科
学校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继续强化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已有优势、特色专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度创办具有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增设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艺术等14个社会急需且发展前景良好的新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依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学校构建了专业大类平台,推进了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依托优势学科,积极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合作开办的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等专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2.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开展了辅修专业培养、个性化专业培养及国际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辅修专业制度,鼓励学生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2005年~2007年学校有166名学生取得了辅修专业证书。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大胆探索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提出交叉专业名称与复合知识结构培养方案计划,由学校审批执行。参与计划的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学院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意志等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应对就业工作的挑战与困难的落脚点放在了“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上。近年来,学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启动并大力实施了“质量工程”,逐步构建了运转通畅、效果显著的“五大系统”,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1.构建切实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包括领导组织系统、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信息与调控系统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领导组织体系由校院两级领导小组构成,校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工作规划,指导并组织全校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重要问题;院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本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解决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
学校结合校院两级管理的特点,建立了“两层面、多渠道、多阶段”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两层面”是指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开展工作;“多渠道”是指包括校、院、处各级领导检查、专家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多阶段”是从教学过程角度讲,指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考试以及一些教学环节如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的检查等而言。学校教学教辅单位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相应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或评价,学校教务处、各学院教务科通过上述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校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获得的关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各学院,学院结合自身层面获得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师,督促教师或相应负责人落实整改。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的信息网络平台,为质量监控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快捷的反馈手段。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学生评教系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授权各级部门浏览检查有关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系统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了解教学状况、解决有关问题和教师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多个学院的教学资源,在原有校内通信实习基地基础上,组建了校内跨学院通信类实习基地;同时本着教育为本、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有47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场所,9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有效开展。
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分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在实验教学方面构建了有基础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教学体系。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并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学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要求和特长选择、组织实验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实验方式和特点开展实验活动,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建设具有先进实验教学理念、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的综合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开出率达到96%。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5年来,北京邮电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学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了就业工作体系,实现了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就业工作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把握就业形势,积极应对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由于隶属关系的调整,使得学校与原来所属电信行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信息通信企业的关系由“近亲”变为“远亲”,学校毕业生也由“包销”转为“自销”。从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已经由原来的调整发展期进入到稳步增长期,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一些信息通信企业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裁员。这使得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必然要随之进行调整。另外,由于教育部实行就业与招生、专业设置适度挂钩的制度,使得就业程度相对较好的信息通信类专业受到许多高校的青睐。近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办信息通信类专业或者扩大信息通信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更多的毕业生涌向信息产业,使得我校毕业生承受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学校及时审时度势,采取果断措施,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适度的扩招政策,另一方面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想方设法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做好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主动。
1.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强化优势学科
学校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继续强化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已有优势、特色专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度创办具有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的新专业,增设了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艺术等14个社会急需且发展前景良好的新专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依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学校构建了专业大类平台,推进了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设置专业方向,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依托优势学科,积极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交叉学科专业,如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合作开办的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等专业,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2.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开展了辅修专业培养、个性化专业培养及国际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辅修专业制度,鼓励学生拓展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2005年~2007年学校有166名学生取得了辅修专业证书。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大胆探索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提出交叉专业名称与复合知识结构培养方案计划,由学校审批执行。参与计划的学生可以跨学校、跨学院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意志等得到了很好的磨炼,毕业生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把应对就业工作的挑战与困难的落脚点放在了“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上。近年来,学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启动并大力实施了“质量工程”,逐步构建了运转通畅、效果显著的“五大系统”,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升。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1.构建切实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结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包括领导组织系统、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信息与调控系统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领导组织体系由校院两级领导小组构成,校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工作规划,指导并组织全校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研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重要问题;院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本院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解决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
学校结合校院两级管理的特点,建立了“两层面、多渠道、多阶段”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两层面”是指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开展工作;“多渠道”是指包括校、院、处各级领导检查、专家检查、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收集渠道;“多阶段”是从教学过程角度讲,指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考试以及一些教学环节如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的检查等而言。学校教学教辅单位依据教学质量标准对相应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或评价,学校教务处、各学院教务科通过上述渠道收集教学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学校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获得的关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各学院,学院结合自身层面获得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应教学环节的教师,督促教师或相应负责人落实整改。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的信息网络平台,为质量监控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快捷的反馈手段。学校每学期都通过学生评教系统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授权各级部门浏览检查有关学生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系统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了解教学状况、解决有关问题和教师改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构建完备的专业实践教学系统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学校充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多个学院的教学资源,在原有校内通信实习基地基础上,组建了校内跨学院通信类实习基地;同时本着教育为本、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有47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场所,9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有效开展。
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分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在实验教学方面构建了有基础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教学体系。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并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学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要求和特长选择、组织实验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实验方式和特点开展实验活动,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建设具有先进实验教学理念、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一流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验室的综合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管理,落实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开出率达到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