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也被赋予新的使命,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地作用。美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美的理念,就不会有美得产生,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力使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借助背景、文本、主旨想象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感受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而赏析就离不开,因此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不容置疑,对于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的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许每个人都爱听歌曲,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听歌。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令人疲勞的,这就要求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三、审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
  (一)审美理念要深入人心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地审美能力。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二)借助背景,让学生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不同时代的作者,寄寓着不同时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标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标追求和创作背景时,学生便会被其精神所感动,从而树立起心中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什么的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该学什么,该恨什么。例如,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我们都要对作者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过程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学生听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飞、陆游、辛弃疾等英雄的爱国雄心;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龚自珍等人物的忧国忧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桢等人的科学精神。这些审美感悟大都是从学习文章之前的作者简介中获得的,它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三)借助文本,让学生感受美
  人是情感动物,容易受情绪的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气氛,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去扣击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启迪。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用《闻一多传》那祯有特色的封面付诸于学生的视觉,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情绪。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被感染被融化吗?于漪老师就是这样善于以其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闻一多先生“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的美的境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感受美,表达美,领悟美的氛围,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充分的审美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四)借助主旨,让学生感受美
  中学阶段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语段或语句,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段议论,使我们领会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段,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颂读体会,就一定会领悟为什么古仁人之“忧”“乐”乃作者推崇的“悲喜有忧乐”,为什么太守之“乐其乐”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禽鸟之乐”有着绝然不同的情怀。这些充溢于文章中的情志之美,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净化其心灵。
  在语文课中进行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虽然我们的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步伐刚刚迈开,仍有阻力,但坚信发扬美乐一致的人生观,我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写作教学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指导,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强化训练和培养习惯的角度阐述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训练;习惯;灵活;使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习惯。
摘 要: 古诗文是我国的珍宝、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学好古诗文,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学好古诗文,要在吟诵、文意、意境、鉴赏、创新、积累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 古诗文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绚丽多姿,特别是我国的古诗文,更是我国语言的珍宝,艺海的奇葩,是民族文化精华的积淀和展示,也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多方面的人才,语文教育要培养具备听说读写全面技能的人。这就为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艰巨的问题,怎样在教学中寻找新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学习过程的关键要素。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良好的学习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成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谈以下四点。  一、向学生传达正能量  向学生传达正能量,即励志教育。现代社会教育,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教育”
摘 要:有效设计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及时掌握全面的知识信息,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设计  有效的练习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它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精心设计有效练习是实现练习实效性的前提,根据“紧扣目标、促进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精准,直接关系整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一堂好的语文课通过几个精准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串联起来,会显得教学环节紧凑,逻辑性强,老师的提问“一针见血”,不仅能让学生迅速思考,用最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事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有必要在提问的精准两个字上下功夫。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
期刊
摘 要: 有效教学和教学策略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研究对象。在新課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反映了新课改的成效。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在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并逐步将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为评价教学行为与教学水平的标尺,贯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行为日益丰富,逐步向目标整体性与开放性的方向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虽然付出了许多心血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