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与文明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是文明的起源,而饥饿又是饮食的动机,要勉强说文明是饿出来的,恐怕既富争议性,却又难以驳斥,因为“摆脱饥饿”可以说是人类演化的诱因。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研究饮食文化多年的学者高成鸢,她的新书《从饥饿出发》以“饥饿”作为中国人饮食甚至中国文化的源头,可谓道出了大家一直都知道却又不愿说出的事实。
  人类历史总是充满自然灾害,如饥荒、水灾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发生灾害的次数又比欧洲多得多,这些灾害加上兵燹、荒怠、暴政和统治阶层的奢华生活,可说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后果,而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屡见不鲜,这也决定了中国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局。但本书并非要寻找官方典籍上的灾变记载,而是从中国文字中寻找古人的饮食意识,以反映出这种饥饿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这方面,作者能做到既有学术性,又浅白易懂。
  从文字出发,作者从生理机制探究出古代中国饮食观念的起源。根据作者的解释,中国传统人伦观与饮食息息相关,传统中国人因为黄土河流泛滥的缘故,缺乏兽肉。这使他们重视谷食,鲜少捕猎走兽,除颗粒外,便以鱼鲜为食物,也有以水蛇、蠎蛇作食物,这就是龙的雏型。作者考据古籍,指出所谓“华夷之别”,就是认为东夷是生食之民,西戎北狄是不粒食之民等。古人吃粟,且认为颗粒必须为人所食,只有人不能食之带壳颗粒才用来喂哺禽鸟,上古邹国君主甚至以良米与民交换饲鸭的秕谷。对比美国以粟米喂饲牛只,足见中国之重视人的粮食。
  古时中国饮食匮乏,肉食往往被珍重,商周古鼎上的饕餮纹,刻着只有大口的食人兽,就是用来吓跑饥饿的百姓。中国人口为世上最庞大,然而食物却最为细小,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认为谷草只是狗尾草,即莠草别种而已,然而中国人却能作良莠之分,且由皇帝带头对之顶礼膜拜。作者以伯夷、叔齐的例子对比欧洲人的生活,更显出中国缺乏森林,所以只能“采薇而食”,最终饿死。这是从地理及生态环境解读中国的饥饿史,让我们更能解释为何古代中国每有饥荒皆动辄引起社会动荡。
  如此艰困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鼓动传统中国社会迁徙寻找食物,作者在书中追问我们安土重迁原因,并以谷穗下垂、狐死必首丘的生动形象,解释传统不忘本、重视根源的观念,这对那些要离乡别井的农民造成一定阻力。如此一来,造就了传统中国的宗族思想,人们以“繁生”来应付“灾荒”带来的人口骤降,结果只会引起恶性循环,引来大量夭亡,然而应付夭亡的办法亦不过“繁生”而已。
  因为饮食艰难的环境,不单个人得不到重视,连精细饮食所需的味觉也迟迟才出现。作者说,中国人常说“口舌之争”,其中口是不辨五味的,只有舌头才懂,但根据作者的考查,舌头的经验(味觉)是透过印度佛经才传入中国的,中国人缺乏对五味的精确概念,要到19世纪印度、欧洲和中国的文化融合,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发现舌头的味觉区域,才有所谓的“五味”。在此以前,“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其他相关概念,如口感或嚼头,则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了,但其实“口感”,也是细嚼的粒食者才独有的感官,大啖吃肉的马上民族恐怕不擅长此道。
  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来讨论嗅觉和味觉统合的问题,正如前述,古代中国没有精确的味觉领域,而精确的味觉也必须与嗅觉统合才能产生,但基于粒食和肉食的关系,上古中国社会大概只有“甘”、“鲜”两种味觉概念,前者字型原为“口”中带巨大的“一”,“甘”专指味带甘甜的颗粒味道,然而这个“一”可谓涉及“道生阴阳”的道理,这证实传统中国原为粒食者的文化。至于“鲜”,则指肉味方面,可是古字是“鱻”,原意为鱼,至于加上“羊”字,则亦因为肉类珍罕,其中以羊为最珍贵,这也可以解释中国社会如何从吃鱼扩展到吃牛、羊、猪等动物。
  与西方相比,中国饮食的珍奇之道,在于制作食物的方法繁多,单是“炒”,已经独为中国所有。作者考据了许多古籍,以生理结构来解释饮食习惯和品味的递变。人的社会到底由物质生产决定,而饮食就是最本源的物质需要,以试图克服饥饿的饮食来诠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希冀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读者来说,《从饥饿出发》打开了一个重要却久被忽略的视角。
其他文献
我以绘画的形式,代替文字,画出诗句。  ——《梦二画集-春の巻》作者序  回顾日本近代美术与文学发展史,大抵从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来自西方(欧美国家)源源不绝的文化新思潮和各种风格流派如潮水般涌入、渗透,早期洋画家如藤岛武二、青木繁等皆不遗余力积极推介欧洲新艺术观念,许多作品也往往散发着一种多情的忧郁、青涩的怅惘,他们漫延开来,且同时极其脆弱、敏感而多变,这时候正是日本现代艺术开始萌芽并茁壮的“青
期刊
走进书城,琳琅满目的绘本图书映入眼帘,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如饥似渴地寻找自己喜爱的绘本,爱不释手地品味其中的心灵“鸡汤”,好一幅人间美丽的画卷。  的确,这几年绘本在两岸(特别是大陆)悄然兴起,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但也让人不由得担忧,因为充斥市场的绘本绝大部分是舶来品,本土作品不到20%,台湾市场尤为突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文化传承主要对象是儿童,绘本是他们索求文化的启蒙老师,所以优质的原创本土
期刊
早在日据时期,一些客家文学“大佬”,即开始推崇以母语汉化的书写,其中最早开先锋是“铁血诗人”吴浊流和钟理和,他们都是在日据时期就开始以汉语写作,铺陈出客语之美的前辈作家。其中最令人瞩目是在台湾第一位用客语写作的女诗人,与铁血诗人吴浊流同乡的杜潘芳格 。  杜潘芳格出生日据时期,新竹新埔士绅潘姓人家,母亲是虔诚基督徒,童年曾随留日攻读法律的父亲在日本居住,直到上小学年纪回到台湾。11岁时,读诗读到形
期刊
2002年,熊亮把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画成故事,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绘本。也是在那年,因为人父,他开始关注儿童绘本。彼时不似现在有许多引进的绘本,儿童绘本市场一片空白,于是动念自己做儿童绘本。  在选择题材时,遇到的一个契机,是因工作机会去福建泉州拍摄木偶戏的动画片。在戏团的大厅,熊亮认真观察每一只木偶的表情,木刻的脸上有一种古旧的艺术感,让他想起来自己当时很喜欢西方哥特式艺术。“我从小学的是古典
期刊
翻开淡绿色调的封面,所见尽是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恬淡景色,河水、屋瓦、石阶、木柱、门板,色彩斑斓的水粉画细致描绘出熙熙攘攘的水乡集市,热闹的场景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而画面上自始至终弥漫的一层淡淡的绿色,更给人一种怀旧的情怀。  这便是周翔的图画书作品《荷花镇的早市》所呈现给我们的意境。故事讲的是城里的小男孩阳阳跟随爸爸妈妈回水乡给奶奶祝寿,清晨,他跟着姑姑去水乡集市买东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在周翔
期刊
于1949年成立的《光明日报》,一直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报道风格揽得一批读者的青睐。尤其是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从曾经受人唾弃的“臭老九”,重新成为为人所尊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宣扬积极的价值观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报内容每天更新,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在报纸上发表,难以形成长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为了更方便地将有深度的文
期刊
格林文化作为出版图画书的专业出版社,于两岸出版社而言,是特殊且富有创意的。  格林文化的主编徐意筑介绍说,格林文化出版的图画书目前主要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自主选题,是格林文化自己的创意发想,再找画家合作,第二类是画家投稿,第三类是买国外已出版的版权书。”格林文化早前广受好评的《一片披萨一块钱》便是创始人郝广才与意大利画家朱瑞安诺合作的作品。  因为台湾图画书市场不大,所以格林文化从早年成立便将目
期刊
每一本书都有很长的故事,绘本的故事,大概只会更长。  2011年,童嘉创作的绘本《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在台湾小熊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小熊出版的开山之作。小熊总编辑郑如瑶谈起这本绘本,话语里透着无限感慨和抑制不住的自豪。做童书是郑如瑶早就计划好的事,但要怎么做,却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慢慢清晰起来。在创立出版社的筹备阶段,她四处拜访童书作者以规划充实出版的内容范围。一天,在绘本作家童嘉那看到关于传播小秘密的
期刊
《小蝌蚪找妈妈》、《胖嫂》、《小猪盖房子》、《七色花》……多少年前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图画书,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复见,不知是图画书的缺席,还是在成长中失落了对这些旧情的感念,待到教养下一代的时候,忽然发现满架的图画书,无一不是引进的国外作品。难怪毛毛虫童书馆自2009年策划出版的“中国传统图画书”在推出之后让读者欣喜感叹。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孩童已然为人父母,当孩童时代的读物成为自己孩子的图画书时,或许
期刊
成立于1977年的台湾信谊基金会,三十年来一直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有关学前教育的新信息,唤醒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提倡发现学习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呼吁亲子共读,寻求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2005年夏天,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于台湾信谊基金会而设立,力求把台湾信谊基金会的儿童阅读理念与成熟经验带入中国本土。南京信谊致力于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编辑出版事业,将具有中国文化面貌的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