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边界,是为坚持特色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_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1949年成立的《光明日报》,一直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敏捷权威的报道风格揽得一批读者的青睐。尤其是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从曾经受人唾弃的“臭老九”,重新成为为人所尊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光明日报》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宣扬积极的价值观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日报内容每天更新,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在报纸上发表,难以形成长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为了更方便地将有深度的文章结集出版,最大限度地扩大影响,光明日报出版社(下文简称光明社)便于1981年应运而生。
  现任总编辑孙献涛虽然至光明社任职不过两年时间,但通过阅读光明社的社史,以及实际工作中的了解,也真切地感受到,“光明社,就是《光明日报》品牌和使命在出版领域的延伸。”“我们紧紧抓住当下的社会热点,《光明日报》关注什么,光明社就关注什么。”据孙献涛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光明社推出了好几本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书籍,比如《华山抢险优秀团队》,以及有关大学生张华为救失足落入粪坑的老人而牺牲的事件的系列书籍。“当时张华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都在讨论这样的见义勇为值不值得。于是光明社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出版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每本书的发行量都达到了上百万册。”
  依托大报社,光明社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的出版优势。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分布广泛的记者站,为光明社提供了强大的人脉资源,也由此形成了独有的核心作者群。前不久出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光明社优势的集中体现。据了解,5月31日拿到纪录片播出解说词,6月1日完成视频截图和插图挑选,6月3日完成书稿编撰和美文选编,6月7日完成排版设计,6月8日完成三审三校并送审样书,6月11日下厂付印,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周期内,一本精美的图书付梓出版,正是依靠了媒体出版社的优势,“我们的一个强项就是短平快,快速出版对于我们不是太难的事。”光明日报的品牌优势和人脉资源,让光明社在出版领域独树一帜。
  “同心多元”的出版方向
  作为第一批由新闻单位创办的出版社,光明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在业内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而今,出版领域的形势与创立之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各个行业、地区的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光明社也从过去具有很强的优势,转变为需要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现在还是只抱着自己的那点优势来生存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优势扩大化。”为了让出版社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发展势头,光明社提出了“同心多元,以书为主,一体两翼,优质双效”的发展战略。“‘同心’指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光明日报》这个圆心,‘多元’是指光明社的出版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界、学术界,还应该体现在教育界、书画界,以及中小学课外阅读上。我们要多扶持青年学者的学术创造,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出版,这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潜在优势。”
  根据社里提出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光明社将出版物分为三大主要板块。“第一块是学术出版,是我们长期紧抓不放的。现在我们还跟教育部的高校社科中心签订了长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地方高校杰出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孙献涛说,这类出版可能不能带来太大经济收益,但能够进一步打造光明社学术出版的品牌。
  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光明社主攻的方向,但学生读物并不是指简单的教参、教辅。“我们力争的是多出有营养、有质量的课外读物,比如曾被中宣部点名表扬的‘六角丛书’,我们每年发行好几千万册。”在孙献涛看来,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学生课外读物,同样符合光明社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我们既保持了光明社的学术理论优势,同时也结合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活在真空中。”“六角丛书”质量高、定价低,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因此在为光明社赢得口碑和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
  为了紧跟市场需求,光明社分出了部分精力投入到一些有特色的畅销书出版中,主要集中于严肃的文史类读物。“这类图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了主抓这三大种类,光明社近年也推出《中国节日志》和《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方向的书籍。孙献涛说,借助国家文化发展的东风,协助或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光明社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近期光明社还计划启动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整理工作,以及与文化部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诚信故事库”。但孙献涛也明确表示,光明社“不能什么都做,还是要抓住自己的优势”。也因了这份坚持,光明社才得以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做自己熟悉的事”
  “做自己熟悉的事”,这是孙献涛一再强调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现在包罗万象的大出版社还是不多的,在中国的出版环境下,出版社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和方向。”
  理论学术,尤其是政治理论学术一直是光明社长久以来的传统特色优势,而这一优势不但体现在国内学术专著的出版,也体现在国外译著上,“西风译丛”就是典型的代表。国内引进、翻译国外经典著作的出版社有很多,而光明社在其中可谓坚守自己的阵地不动摇。“光明社的优势是政治经济理论,所以我们在做‘西风译丛’的时候,定位就是西方优秀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并且能够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作品。”例如《论法的精神》,光明社用现代中国法学者的眼光,根据中国社会的理论需要,对其进行选择和译介。据孙献涛介绍,近期“西风译丛”还将做一次升级,打造“金羊毛系列”,“我们准备把关注目光从较久远的十八、十九世纪拉近到二十、二十一世纪,译介一些正在进入中国主流知识界的思想视野的作品。”因此,和一些传统的译介国外作品的出版社相比,光明社的“面比较窄,但也更有针对性”。
  当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本书的生命”,因此光明社对译者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找这个领域的学者,不一定要很有名,但一定要学有所成、名实相符;其次,还要了解中国当代现状,这样翻译起来才能够将作品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如此高的要求之下,“西风译丛”能够成为一个西方理论学术的殿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孙献涛自己在参与图书策划编辑之时,也始终坚持从自己熟悉的领域着手。譬如,2011年,他所策划出版的《南明史》。
  《南明史》是明史专家顾诚的遗著,作为顾诚的学生,孙献涛深知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一次偶然的机会,光明社再版《南明史》,大获好评。“当时我调到出版社之后,跟师母聊天,她说能不能帮老师再把这本书出一下,因为很多人都在找这本书,可是这本书已经断档了。我说没有问题,刚好我在出版社工作,有这个优势。”
  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复杂得多。孙献涛说,此次再版《南明史》,就希望能将它升级,尽量做得更好一点。“不过还好,我有优势。我是顾老师的学生,我了解他,也能接触到更多更深的资料和他的遗著,比如后来我们作为书的代序言的文章《我与明史》。类似的优势,我还是比别的出版人多一点,所以这本书反响不错,也算是机缘巧合。”
  这一次“机缘巧合”的成功,让孙献涛明白,要把出版做好,就应该做自己熟悉的东西。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之前又有了《南明史》的成功出版经验,文史类作品自然成了他的首选。在忙于处理总编工作之余,孙献涛也抽空策划了不少文史方面的出版物,包括即将出版的“大师读史”系列和“焚书”、“藏书”系列。亲自参与图书编辑,孙献涛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虽然现在出版行业不是很景气,充斥了很多急功近利的书,但是真正的好书还是有市场的。”
  转制后迎来新发展
  2010年12月30日,光明社转企改制,真正进入到了市场环境中。虽然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但孙献涛认为,转制为光明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转制之前,我们算是《光明日报》的一个下属部门,做任何事情都要向上报告。转制后,我们有了实权,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我们的经营角色也灵活多了。此外,人事管理等制度也跟企业制度靠拢,管理更加高效方便。而且直接面对市场,我们的大局观和方向感也更加清晰。”
  “朱庆社长主抓整体的经营方向,以及发展数字化出版平台、参与国家文化发展建设。而我主抓选题的把关和文稿的终审。” 光明社在新的发展机遇下,明确的分工和发展方向,将产品线打造得更为清晰,并吸收更多优秀的出版人才,进一步提升出版社的整体水平。
  而对于曾经从事过多种不同职业的孙献涛来说,光明社或许是他事业的最终落脚点。“我涉足出版业才两年时间,不敢说自己已经很了解出版了,现在还是在学习。而且一个人在出版领域干个两三年是做不出什么名堂的,干个十年八年才能见到一些真章。我觉得出版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投入,并拥有长远回报的好职业。”
其他文献
A  我们的同志孩子  策划:香港小童群益会  作者:苏美智  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年6月  早前,音乐人黄耀明在一场演唱会中,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尽管这个身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突如其来的出柜宣言还是让一众港人欢呼拍掌。事隔不久,网上流传一位爱搞栋笃笑布道的牧师的演讲片段,把同性恋与吸毒、赌博和爆窃等事情相提并论,惹起轩然大波。  此时,我们读《我们的同志孩子》,很合时
期刊
龙应台上任台湾文化主管部门,立刻开办了一系列的文化相关论坛,论坛第二场的主题是“独立书店的发展策略”,因为有特色的独立书店是城市中极重要的文化风景。  我参加了这一场论坛,也不意外地听到独立书店的朋友把独立书店的经营问题差不多都怪罪到折扣战上面去了。站在出版社角度,我对定价销售制没有特别主张,推不推出版社都有对应之道。但愿经营书店的问题可以这么明确。不过我还是把一些思考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
期刊
《脱节的国度》,韩寒著,牛津大学出版社  韩寒的新作《脱节的国度》,在今年书展引起抢购。有媒体报道说,《脱节的国度》7月20日下午宣告缺货,书展会场已无库存只留最后一本样书在架上,许多书迷不愿放弃,还有购买样书的打算,当出版社指出样书不予出售,让许多读者大叹失望。败兴而回的书迷,无奈只能等到21日新书补货上架。《脱节的国度》是韩寒近年博客文章的结集,主要卖点是收录了韩寒去年在网上“被和谐”的不少文
期刊
2012年12月7日,第三届“信谊图画书奖”在厦门揭晓。作为一项已成功举办过两届的国内原创图画书评选活动,此次活动所受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更甚往届,共收到作品388件,包括文字创作组参赛作品241件,图画书创作组参赛作品147件。从创作题材上来看,有来自亲身体验的生活小品、充满想象的童话故事、取材民间的神话传说以及讲述自然生态的科普作品。而且图画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趋势,除各具面貌的
期刊
著名儿童绘本作家松居直曾说:“绘本里有非常出色的文章,非常出色的图画。”从图书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绘本里有文字和图(无字书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但是绘本不同于一般有文字、有图画的书;绘本里的图画、文字和图文关系是有特定要求的。这里,绘本单指适用于儿童阅读的偏向有故事情节的图画书。  国内越来越重视绘本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市面上引自各国的优秀绘本越来越多。纵观诸出色代表作,就文稿本身而言,通过图文搭配
期刊
我以绘画的形式,代替文字,画出诗句。  ——《梦二画集-春の巻》作者序  回顾日本近代美术与文学发展史,大抵从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来自西方(欧美国家)源源不绝的文化新思潮和各种风格流派如潮水般涌入、渗透,早期洋画家如藤岛武二、青木繁等皆不遗余力积极推介欧洲新艺术观念,许多作品也往往散发着一种多情的忧郁、青涩的怅惘,他们漫延开来,且同时极其脆弱、敏感而多变,这时候正是日本现代艺术开始萌芽并茁壮的“青
期刊
走进书城,琳琅满目的绘本图书映入眼帘,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如饥似渴地寻找自己喜爱的绘本,爱不释手地品味其中的心灵“鸡汤”,好一幅人间美丽的画卷。  的确,这几年绘本在两岸(特别是大陆)悄然兴起,这是值得庆贺的事,但也让人不由得担忧,因为充斥市场的绘本绝大部分是舶来品,本土作品不到20%,台湾市场尤为突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文化传承主要对象是儿童,绘本是他们索求文化的启蒙老师,所以优质的原创本土
期刊
早在日据时期,一些客家文学“大佬”,即开始推崇以母语汉化的书写,其中最早开先锋是“铁血诗人”吴浊流和钟理和,他们都是在日据时期就开始以汉语写作,铺陈出客语之美的前辈作家。其中最令人瞩目是在台湾第一位用客语写作的女诗人,与铁血诗人吴浊流同乡的杜潘芳格 。  杜潘芳格出生日据时期,新竹新埔士绅潘姓人家,母亲是虔诚基督徒,童年曾随留日攻读法律的父亲在日本居住,直到上小学年纪回到台湾。11岁时,读诗读到形
期刊
2002年,熊亮把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画成故事,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绘本。也是在那年,因为人父,他开始关注儿童绘本。彼时不似现在有许多引进的绘本,儿童绘本市场一片空白,于是动念自己做儿童绘本。  在选择题材时,遇到的一个契机,是因工作机会去福建泉州拍摄木偶戏的动画片。在戏团的大厅,熊亮认真观察每一只木偶的表情,木刻的脸上有一种古旧的艺术感,让他想起来自己当时很喜欢西方哥特式艺术。“我从小学的是古典
期刊
翻开淡绿色调的封面,所见尽是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恬淡景色,河水、屋瓦、石阶、木柱、门板,色彩斑斓的水粉画细致描绘出熙熙攘攘的水乡集市,热闹的场景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而画面上自始至终弥漫的一层淡淡的绿色,更给人一种怀旧的情怀。  这便是周翔的图画书作品《荷花镇的早市》所呈现给我们的意境。故事讲的是城里的小男孩阳阳跟随爸爸妈妈回水乡给奶奶祝寿,清晨,他跟着姑姑去水乡集市买东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在周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