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空间:内涵、维度与建构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3301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生产的资本化、碎片化、均质化加剧了城市空间中个体道德生活的失落,只有重新开启对空间生活向度的道德审视——即构建基于个体自我认同与实践的"道德空间",才有可能走出城市空间中人际关系所面临的伦理和价值断裂的问题.借助近年来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研究的学理启示,道德空间旨在通过对空间结构、价值形态的剖析来阐明个体维度的道德善恶问题,提出以道德空间的概念关联道德学与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具体来说,道德空间是指个体道德观念形成的原初场所,它具有主体间的互惠性、空间结构上的开放性以及主体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独立性三种特性.从空间中的道德发生机制、社会关系、组织形式等方面来看,道德空间又分为身体性与心理性、私人性与公共性、实体性与虚拟性六个维度.澄清道德空间的内涵,把握其特征及维度,理解其建构的必要性,对于构建富有道德人文关怀的现代都市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受汉地封印文化影响,吐蕃最早视印章为“盟誓诏书”(bka\'gtsigs kyi yi ge)或上级发放敕令的有效凭证.吐蕃时期的印章遗存可分为实物遗存和文书押印印痕两种.近年来,学界已从不同视角对此展开了充分研究.吐蕃王朝奔溃之后,其后裔在西藏阿里象雄故地新建地方政权——古格王国(10世纪末至17世纪初).该时期印章形制与特征,因缺乏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故学界对此悬而未解.2016年,托林寺佛塔出土文书印痕的发现,为学界探究古格王国早期印章形制、功能打开了一扇窗口.本文基于此次佛塔出土古格早期官方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