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渴望子女“上好学”,是广大家长对职业教育期盼,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教育进入一个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职业
一、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势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近90%的学生达不到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实际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其次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矛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模式、辦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不高。
(2)扩招后教育资源被稀释。
(3)改革多在办学模式,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层面。
(4)师资能力制约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比例低,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中年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薄弱。
(5)教学质量缺乏系统评估。没有劳动市场信息的服务系统为依据;没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系统内的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二、职业教育出路
1.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尽快地让职业教育实至名归。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一谋三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教学模式改变
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要形成“一年打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强调就业模式创新,要从传统的“缴费—上职校—就业”和“缴费—上职校—升学”的模式逐渐改变为:“缴费—上职校—实习—就业”,或者是“资助免费—上职校—实习—就业”的新模式,使职校学生从被动找工作变为主动按订单培养自己。
三、职业教育改革保障措施
1.规范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2.畅通行业进校园的渠道,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3.创新评估方式,加大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力度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注定了职业学校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进一步加大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参与力度。
四、“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1.实训基地产业化
所谓“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其基本模式是:学校依托自身的力量,利用各专业的师资和设备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化运作的实训基地。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故又称“产业化实训基地”。
2.职业教育集团化
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
3.校企合作联盟(平台)
平台的建立,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单一被动到双向互动和多方联动,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和多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4.连结行业企业,调配社会资源
中专等职业学校把实践教育摆到突出地位并形成特色。主动走出去加入行业企业协会,连结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众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为职业学校师生实战性实训基地。调配社会资源,浅层的是资金与设备的引入,深层的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移植。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长久的事业,必须持之以恒,心浮气躁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职业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真正能够评价学校教育的最权威的人群,应该是自己培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红.中职职业教育的几点意见.社会与教育.2007.
[2]王中立.职业教育的改革.安阳技术院报.2008.
[3]崔凯.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中国科技博览.2011.
关键词:中职教育;改革;职业
一、当前的职业教育形势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实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近90%的学生达不到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实际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困难。其次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矛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要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模式、辦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1)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不高。
(2)扩招后教育资源被稀释。
(3)改革多在办学模式,没有深入到教学过程层面。
(4)师资能力制约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比例低,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中年教师运用新教学方法的能力薄弱。
(5)教学质量缺乏系统评估。没有劳动市场信息的服务系统为依据;没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系统内的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二、职业教育出路
1.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尽快地让职业教育实至名归。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一谋三准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教学模式改变
教育部提出中职学校要形成“一年打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强调就业模式创新,要从传统的“缴费—上职校—就业”和“缴费—上职校—升学”的模式逐渐改变为:“缴费—上职校—实习—就业”,或者是“资助免费—上职校—实习—就业”的新模式,使职校学生从被动找工作变为主动按订单培养自己。
三、职业教育改革保障措施
1.规范专业设置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财政制度
2.畅通行业进校园的渠道,促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轨
3.创新评估方式,加大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力度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注定了职业学校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进一步加大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参与力度。
四、“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1.实训基地产业化
所谓“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其基本模式是:学校依托自身的力量,利用各专业的师资和设备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化运作的实训基地。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故又称“产业化实训基地”。
2.职业教育集团化
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集团实力的提升,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
3.校企合作联盟(平台)
平台的建立,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单一被动到双向互动和多方联动,提高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和多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4.连结行业企业,调配社会资源
中专等职业学校把实践教育摆到突出地位并形成特色。主动走出去加入行业企业协会,连结行业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众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为职业学校师生实战性实训基地。调配社会资源,浅层的是资金与设备的引入,深层的是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的移植。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长久的事业,必须持之以恒,心浮气躁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职业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真正能够评价学校教育的最权威的人群,应该是自己培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红.中职职业教育的几点意见.社会与教育.2007.
[2]王中立.职业教育的改革.安阳技术院报.2008.
[3]崔凯.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中国科技博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