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华夏文明注重天人和谐自然哲学观的重要体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祖先曾经如此“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土地上。
  一、独有的宇宙观,蕴含数千年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人从小就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学家刘魁立认为,过去常说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即是阳历的部分。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说。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严火其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的雨热气候规律,起源于黄河流域,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也深深影响着东亚国家。韩国、日本有很多与我国相似的习俗。
  二、“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学价值深远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周兵介绍说:“‘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过,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二十四节气”的适用性也发生了变化:桃花常常在惊蛰节气到来前就红了;清明节后时常出现气温飙升,一日入夏;夏天暴雨强降水多了;冬天里冷空气频数小了,寒潮强度变弱了,暖冬成为新常态。
  周兵说:“我国气候专家研究发现,在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增暖,对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全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天至6天;大暑天增加了81%,从白露到寒露显著推迟了5天左右,大寒天减少了57%。”这些说明了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
  三、依然锚定着 现代人的生活坐标
  随着科技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了,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似乎不再指导现代生活了。
  “但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严火其说。
  “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农业生产上至今还遵循着很多农谚来调节休息和劳作,农谚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
  现代人养生也看重节气,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三月八,吃椿芽儿”“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更是现代人随口而出的生活指南。
  今天有的地方,仍有相关节气的活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有的地方仍把冬至等当作节日一般度过,比如非遗项目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
  四、申遗成功唤起 一代人的文化自觉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祖先们活得这么美,这么温暖。每隔十五天,就有一个仪式,就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所独有的宇宙观。”作家申赋渔在得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他认为,二十四节气有着中国人美好的记忆、诗意的生活和理想的未来。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些浪漫而古老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之中,隐藏的是人与自然的息息相通、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一个庄严的仪式,都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尽人事之所为。”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胜德表示:“由节气发展而来的传统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对于社区、族群和国家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順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介绍,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文化部等多部门将联合推出《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建立“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还将组织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并设计或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德玉说,此次申遗成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选自2016年12月15日《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笔者在初中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一的课文阅读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调动学生已有的记忆,以阅读文本为原点,通过思维发散,寻找关联文本进行比较阅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考虑到初中生的学情和心理成长规律,比较阅读法应分三个梯度展开,具体教学实施策略如下。  一、同中求异,“以点散面”  1.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  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可知,收录的众多国内外名篇
学校和企业是社会创新系统的两大基础结构,在国家和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对校企合作引起足够重视。文中简要阐述了提升校企合作绩效所具有的重要研究意义,对合作创新中吸收能
您从花甲到古稀,我从垂髫到及笄,您陪我走过青春少年,我愿陪您一路欢歌前行.。——题记晚春凉夜,我倚门回首,透过微弱的灯光,看到您仍在忙忙碌碌。风儿吹动我的思绪,掀起多少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思维及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在毕业设计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本科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筛选、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训练的主要阵地。高中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对高中学生语文各种能力考察的最好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作文写作训练,使语文教学步骤能够做到完备,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那就必须明白高中作文教学在全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白了高中作文教学的作用和地位,了解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已成制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沉疴宿疾。针对不少教师授课从一个个坡头表面滑行的"溜旱冰"式教学,王开东老师提出了"深度语文"主张
作为一种结合型的经营形态,京津冀地区的旅游房地产业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保定市的旅游房地产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保定旅游房地产业分析,总结保定市旅游房地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就碎石桩施工及质量控制进行叙述,希望通过一下叙述,能与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同时今后也能够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交通也越来越拥堵。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的公共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这些城市在短时间内建成城市轨
于漪先生说:“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是重要的,但毕竟是第二位的,关键要把文本解读正确。浅读、误读,不管采用什么教法,都与求实背道而驰”,这句话对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有幸在2016年11月江苏省“名师送培”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会上聆听了黄厚江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诲,黄老师说:“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就是教师要把文本读好,所有阅读教学透彻都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深刻把握”。由此可见